基本信息
【名称】:荐季直表
【类别】:字画
【年代】:三国魏
【物原属】:原属圆明园收藏
【文物现状】:现存刻本(版本众多)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东汉末年举孝廉为郎,历官侍中尚书仆射,封东亭武侯;魏国初建,迁相,明帝即位,迁太傅,人称钟太傅。钟繇擅长书法,先后从师于刘德升、蔡邕等名家,博采众长,对楷、隶、行、草等字体都很精通,尤以楷书闻名。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结体朴茂,出于自然,形成了由隶入楷的新貌。他的这一创举对于汉字的定型和书法艺术的发展都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与张芝、王羲之齐名,并称“钟张”、“钟王”。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真迹已无存,历代奉以为法。
《荐季直表》是钟繇(yóu)小楷的代表作,写于221年。其布局空灵,结体疏朗、宽博,体势横扁,尚有隶意,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虽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结体法度均不如晋唐工整,但天趣盎然,妙不可言。由明代开始受到推重,乾隆更认为无上的法宝,但却是后人伪作的。现在传下来的是逸少的临摹本,字体端整古雅,结体略呈扁形,笔画已脱八分古意,全是真书笔法,也可以说是楷书之祖。[1]
荐季直表内容为向已称帝的曹丕推荐旧臣季直的表奏。季直在关中时曾为曹魏政权的建立立过大功。罢官以后生活困难,钟繇说他身体尚健,请求给他一官半职,使他继续为国效力,也解决当前的困难。
此帖有多种刻本传世,其中以明华夏“真赏斋帖”所刻最能传神。“三希堂法帖”虽也从原墨迹入手,但为了适应石块规格,将远行挪动,使其最具魅力的“行间茂密”精神受到损害,故不足为据。
此墨迹较“贺捷表”刻本笔画较肥,书写更加自然,没有后世书家那种有意为书的人工气。梁代书论家庾肩吾曾比较钟繇和张芝、王羲之的特点说:“张功夫第一,天然次之”、“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工夫过之。”
至于“行间茂密”和“群鸿戏海”等说,也以此帖体现最为充分。细细玩味此帖(尤其第四、五行)都不难看出。此墨迹本自元代现世以后,得到极高评价。如名人王士贞认为,有了「荐季直表」“天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指那些刻本)”是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