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鱼

指南鱼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指南鱼:指南鱼是中国古代用于指示方位和辨别方向的一种器械。
   公元九六零年, 宋太祖建立 宋朝,结束了 五代十国时期的 封建割据局面。 北宋时候, 农业、 手工业和 商业都有了新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我国的科学技术获得了辉煌的成就。宋朝时候,我国在 指南针的制造方面,跟造纸法和 印刷术一样,也有很大的发展。
  大约在 北宋初年,我国又创制了一种指南工具——指南鱼。
  当时有一部有名的军事著作,叫《 武经总要》,其中说:行军的时候,如果遇到阴天黑夜,无法辨明方向,就应当让 老马在前面带路,或者用 指南车和指南鱼辨别方向。 《武经总要》这部书是在北 宋仁宗 庆历四年(公元一零四四年)以前写成的。这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我国已经有指南鱼,并且把它应用到军事方面去了。
  指南鱼用一块薄薄的 钢片做成,形状很象一条鱼。它有两寸长、五分宽,鱼的肚皮部分凹下去一些,它象 小船一样,可以浮在水面上。
  钢片做成的鱼没有 磁性,所以没有指南的作用。如果要它指南,还必须再用人工传磁的办法,使它变成 磁铁,具有磁性。
  关于怎样进行人工传磁,《武经总要》没有明白的记载,但是它指出,指南鱼要用“密器收之”,也就是说,要拿一个密封的 合子藏起来。根据这一点,在合子里,使它们接触,时间久了,钢片做的鱼就也会具有磁性,变成磁铁。
  原来,不管磁化或者没有磁化的钢铁里面,每一个 分子都是一根“小磁铁”。没有磁化的钢条,它的分子毫无次序地排列着,“小磁铁”的磁性都互相抵消了。磁化了的钢条,所有的“小磁铁”都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同性的 磁极朝着一个方向,不用说,整个钢条就具有磁性了。如果拿一块磁铁,紧紧擦着一根没有磁化的钢条,老是从这一头向另一头移动,那么,由于磁铁的 吸力,普通钢条中的分子也都顺着一个方向排列起来,这样,就完成“传磁”的工作了。《武经总要》上讲到的“密器收之”,可能就是指这种人工传磁方法。
  我国人民发明用 人造磁铁做指南鱼,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说明我国人民在九百多年前就已具有相当丰富的磁铁知识了。
  使用指南鱼,比使用 司南要方便,它不需要再做一个光滑的 铜盘,只要有一碗水就可以了。盛水的碗即使放得不平,也不会影响指南的作用,因为碗里的水面是平的。而且,由于液体的摩擦力比固体小,转动起来比较灵活,所以它比司南更灵敏,更准确。
  当时不但有钢片做的指南鱼,还有用木头做的指南鱼和 指南龟。宋代 《事林广记》记载了用木头做指南鱼的方法:用一块木头刻成鱼的样子,象手指那样大,在 鱼嘴往里挖一个洞,拿一条磁铁放在里面,使它的S级朝外,再用蜡封好口。另外用一根针从 鱼口里插进去,室南鱼就做好了。把指南鱼放到水面上,鱼嘴里的针就指向南方。
  指南龟也是用木头刻成的,放磁铁的办法和木头指南鱼一样,插在尾部。指南龟不放在水里,人们在它的肚子下面挖一个洞,把它装在光滑的竹钉上面,使它便于自由转动,它尾部的那根针,也会自动指向南方。
  这种木头指南鱼和指南龟,很可能是一些懂得 方术的 方士创造的,做成以后只是用来变戏法。所以《 事林广记》的作者,把它们当作《神仙幻术》了。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