錾胎珐琅器的工艺制作过程是:在金属胎的表面,按照图案设计要求描绘纹样轮廓线,然后运用金属錾刻技法,在纹样轮廓线以外的空白处进行雕錾减地,从而使得纹样轮廓线起凸,再在其下凹处填施各种颜色的珐琅釉料,经焙烧、磨光、镀金等加工过程后,方可成器。其表面能给人一种似宝石镶嵌的感觉。
錾胎珐琅,珐琅器品种之一。錾胎珐琅制作工艺也称为錾胎珐琅。
錾胎珐琅是在金属胎上錾出花纹,使纹样轮廓线起凸,在其下陷处填充珐琅药料,经焙烧、磨光、镀金而成呈现宝石镶嵌的效果。元明时称为“拂郎嵌”。錾胎珐琅起源于公元前2000年前的埃及。后传至欧洲,元代由欧洲传入中国。
元代錾胎珐琅,尚未见其遗物。明代留下的錾胎珐琅实物甚少,已确认的缠枝勾莲圆盒底嵌铜丝“宣德年造”篆体款,铸胎厚重,錾工粗犷,珐琅浅淡失透,与掐丝珐琅一致。
注释: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清乾隆錾胎珐琅仿古牺尊”。
内廷珐琅作,北京、扬州也能雕造錾胎珐琅器。不过偶尔制之,在铸胎的錾胎珐琅上也兼用掐丝珐琅。还有的在铸胎掐丝珐琅器上留有局部兼施錾胎珐琅。这种兼有錾胎和掐丝两种珐琅工艺的器物,仅见于乾隆时和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