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之于味,有同嗜焉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⑴;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 尔殊⑵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3),播种而耰(4)之,其 地同,树⑤之时又同,浡然(6)而生,至于日至(7)之时,皆熟矣。虽有 不同,则地有肥硗(8),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故凡同类者,举 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9)曰: 不知足而为履,我知其不为蒉(10)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易牙(11)先得我口之所喜者也。如使口之于 味也,其性与人殊(13),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 牙之于味也?至于味,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14)耳 亦然。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 于子都(15),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 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 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16)之悦我 口。”
⑴赖:同“懒”。
⑵尔:这样,如此。殊:不同。
⑶麰(mou)麦: 大麦。
⑷耰(you):本为农具名,此处作动词,指用土覆盖种子。
⑸树:动词,种植。
(6)浡(b6):旺盛。
(7)日至:即夏至。
(8) 硗(qiao):土地贫瘠,不肥沃。
(9)龙子:古代的贤人。
(10)蒉(kui): 筐、篮。
(11)耆(Sh i):通“嗜”。
(12)易牙:春秋时齐国最擅烹调的人, 齐桓公的宠臣。
(13)与人殊:即“人与人殊”之意。
(14)惟:此处为语 首词,无义。
(15)子都:春秋时代美男子。
(16)刍豢(huan):泛指家畜。 食草家畜如牛羊称刍;食谷家畜如猎狗称豢。
孟子说:“丰收年成,少年子弟多半懒惰;灾荒年成,少年子 弟多半横暴,不是天生资质这样不同,而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他们 的心有所陷溺。以大麦而论,播种后用土把种子覆盖好,同样的 土地,同样的播种时间,蓬勃地生长,到了夏至时,全都成 熟了。虽然有收获多少的不同,但那是土地有肥瘠,雨水有 多少,人工有勤惰而造成的。所以凡是同类事物,其主要方 面都相似,为什么一说到人就发生疑问了呢?圣人,与论 是同类人嘛。所以龙子说:‘不用知道脚的长短去编一双鞋, 我也知道是绝不会编成一个筐子的。’草鞋的相近,是因为天下人 的脚都大致相同。口对于味道,有相同的嗜好,易牙就是先掌握 了我们共同嗜好的人。假如口对于味道,每个人都根本不同,就 像狗、马与我们完全不同类一样,那么天下的人怎么会都喜欢易 牙烹调出来的味道呢?一说到口味,天下人都期望做到易牙那 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口味都相近。对耳朵来说也是这样,一 提到音乐,天下的人都期望做到师旷那样,这说明天下人的听觉 都是相近的。对眼睛来说也是这样,一提到子都,天下人都 认为他美。认为子都不美,是没有眼睛的人。所以说,口 对于味道,有相同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听觉;眼睛 。对于颜色,有相同美感。一说到心,难道就偏偏没有相同地 方了吗?心相同的地方在哪里?在理,在义。圣人不过就是先掌 握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西罢了。所以理义使我的心高兴,就像猪 狗牛羊肉使我觉得味美一样。”
我们都有共同的人性。
物质享受如此,精神享受也如此。
说到底,还是“人之初,性本善”观点的发挥。
孟子这段话,成为二十世纪中叶理论界讨论“共同人性”。 ‘共同美”的主要依据之一。这恐怕是孟子本人怎么也不会想到的 罢。 孟子本人则只知道刍拳悦口,理义悦心,说得亲切生动,有 滋有味, 令人真想亲口尝一尝那理义到底是什么滋味。
然而,美苦众生,凡夫俗子又有几人真能像圣人那样亲切体 味到理义之乐如口福之乐一样呢?
因为,理义之乐与口福之乐的确是有所不同的。“理义之悦我 心”所涉及的,实际上是道德判断的方面,是精神满足的问题;而 “刍豢之悦我。”所涉及的,实际上是感官知觉的方面,是物欲满 足的问题。前者是抽象的精神的,后者是具体的物质的,是两个 不同领域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这大概正是孟子所疏忽的地方 罢。
当然,说他有所疏忽,并不意味着他所说的一切都没有了道 理。事实上,只要不推到极端,不说得那么绝对,共同的人性也 罢,共同的审美感觉也罢,都的确是存在的。至于说共同的口味, 共同的听觉,共同的对于美人的欣赏和喜爱,那更是人之常倩,无 可辩驳的了。关键是我们在承认这些共同性的同时,也要承认个 体的差异,承认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这样才相于把自助。 没有退路的被动位置上,把有道理的说法都变成没有道理的了。
《口之于味,有同嗜焉》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有七篇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