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交通大学添设铁路班。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校将铁路班升格为铁路科。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增设电机科。

宣统元年(1909年),增设航海科。

民国2年(1913年)初,改电机科为电气机械科,同时调整了课程设置。

民国4年(1915年),电气机械专科由三年制改为四年制。

民国10年(1921年)8月1日起,学校正式改名为交通大学上海学校。除原有的电机科外,新增设了机械科。机械工程科四年级分机厂工务、铁路工务、工业管理等三门。

民国17年(1928年),机械科扩充为机械工程学院。

民国23年(1934年),机械工程学院添设汽车工程门。

历史照片历史照片(1)民国24年(1935年),将汽车工程门改为自动机工程门,分设汽车组与飞机组,其中“飞机组”成为后来“航空系”、“航天航空学院”的前身。

抗日战争时期,交通大学一度是两地(渝校与沪校)办学,渝校为交通大学本部。

民国30年(1941年),渝校机械系下设铁道、汽车、航空、造船四组。

民国32年(1943年),渝校增设4系,其中与机械工程教育相关的有造船管理系、工业管理系;同时增设轮船、驾驶两专科。

抗日战争胜利后,渝校复原回上海,沪校与渝校两校合一。

民国35年(1946年),组建工学院共有10个系2个专修科,机械工程系为其中之一。

1952年,院系调整,动力部分调出,成立动力机械制造系;同济大学机械系调整到交通大学;调整后的机械工程系更名为机械制造系。仿苏联模式,机械制造系下设5个专业1个教研室,即机械制造专业、锻压专业、铸造专业、焊接专业、金相热处理专业及金工教研室。

1956年,交大开始西迁,机械制造系随迁至西安。经过解放后第八次院系调整,学校的院系设置为5个系:机械制造系、动力机械系、运输起重系、电工器材制造系、电力工程系。

1980年,机械制造系更名为机械工程系,设有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金属材料、锻压、铸造、焊接、液压传动及控制等7个专业。

1983年,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从机械制造工程系分出,成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机械制造工程系设机械制造工艺,设备及自动化,铸造,锻压,焊接,液压状态及控制6个专业。

1986年,与机械工程系相关的科研机构是机械工程研究所(国家教委批准),下设机床基础理论研究室,液压及机械控制研究室,模具研究室,机械故障诊断研究室,激光与红外技术研究室,CAD和CAM研究与开发中心,耐磨材料研究室。

1987年,增机械学系,设机械设计与制造1个专业;设机械设计与制造、机械原理与零件、工程画3个教研室;设机械原理与零件、计算机制图2个实验室。

历史沿革图历史沿革图1992年,机械工程系(简称机械系)下设本科专业为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锻压工艺及设备,焊接工艺及设备,铸造,机械电子工程(5年制)。机械学系下设本科专业为机械设计与制造。

1994年6月,由机械制造工程系、机械学系两系合并成立机械工程学院。

1999年,机械工程学院成立工业设计系。

2001年,工程院润滑理论与轴承研究所、CIMS研究所并入机械工程学院。

2003年,铸造及焊接专业调整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4年,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仪器科学与精密制造系。

2008年,机械工程学院成立车辆工程系。

办学条件

专业设置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4个系、本科专业4个。

教学系: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系、车辆工程系、工业设计系

本科专业: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业设计

师资力量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270余人,有教授80人,副教授81人,研究员4人,高级工程师11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院士3人, 973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人才项目入选者10人,"万人计划"入选者4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入选者26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7人。

专职院士:谢友柏(中国工程院)、卢秉恒(中国工程院)、蒋庄德(中国工程院)

双聘院士:王立鼎(中国科学院)、李应红(中国科学院)、王华明(中国工程院)

海外青年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李涤尘(2006年)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丁玉成 (2003年)、江平宇(2004年)、梅雪松(2004年)、赵万华(2004年)、洪 军(2004年)赵玉龙 (2005年)、毛军红(2005年)、贾书海(2005年)、吴成军(2006年)、李兵(2006年)、魏正英 (2006年)、姜歌东(2007年)、陈雪峰(2008年)、刘红忠(2008年)、王海容(2009年)、吴九汇 (2009年)、訾艳阳(2010年)、赵立波(2010年)、杨树明(2010年)、段玉岗(2011年)、雷亚国 (2011年)、李 兵(2012年)、周光辉(2012年)、曹军义(2012年)、温广瑞(2013年)、邵金友(2013年)

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李涤尘(2007年)、林 京(2014年)、赵玉龙(2015年)

“腾飞人才计划”特聘教授:李涤尘(第一批) 刁东风(第二批)、徐光华(第三批)、方素平(第四批)、赵万华(第五批)、赵玉龙(第六批)、林 京(第七批)、陈雪峰(第八批)、刘红忠(第九批)、訾艳阳(第十批)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林京(2011年)、陈雪峰(2012年)、赵玉龙(2013年)、刘红忠(2016年)

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及中青年专家:林京 (2014年入选)

国家特支计划(“万人计划")入选者:赵玉龙(2014年)、林京(2016年)刘红忠(2017年)、彭年才(2017年)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1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双一流”建设学科1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工程、仪器仪表工程、工业设计工程

“双一流”建设学科:机械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重点、机械设计及理论重点、机械电子工程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1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试点改革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陕西省名牌专业1个。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试点改革专业:机械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机械基础、机械工程

国家级特色专业、陕西省名牌专业:工业设计

  • 办学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教师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获奖级别及等级 获奖时间
深化内涵,创新路径,多方协同:机械工程领军潜质人才培养“一五三”新模式 陈雪峰、卢秉恒、王永泉、段玉岗、李兵、徐莉莉、郭艳婕、李瑞萍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校企协同、创新引领,打造“两交叉四融合”菁英班实践育人新模式 徐忠锋、管晓宏、王小华、陈立斌、段玉岗等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科学选拔、因材施教、敦笃育人——西安交大少年班32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朱世华、郑庆华、杨森、宋红霞、王娟、邱捷、訾艳阳等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瞄准三个面向科技战略,实施拔尖人才分类培养 ——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陈花玲,赵万华,李兵,卢秉恒,孙利平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6年
面向智能制造需求的数控技术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梅雪松,陈花玲,徐学武,许睦旬,张小栋,张东升,董霞,张庆,刘吉轩,姜歌东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4年
大学生自主实践的“梦工厂”—工程坊的建设 程光旭、王晶、宋超英、何茂刚、张春梅、冯祖仁、昝鑫、朱世华、于德弘、王峰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4年
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于德弘、张陵、张思锋、宫辉、贾濯非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5年
多校合作、面向西部,创建基于天地网的新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申瑞民、郑庆华、陈德人、王燕昌、刘庆慧、徐乃庄 、于德弘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5年
科教融合、校企协同,构建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段玉岗、王永泉、訾艳阳、陈雪峰、陶唐飞 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
立足改革、多措并举,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新机制 陈天宁、裴怡、南文海、史力键、罗婧 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
参考资料:

学术科研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成果名称 主要完成人 获奖级别及等级 获奖时间
深化内涵,创新路径,多方协同:机械工程领军潜质人才培养“一五三”新模式 陈雪峰、卢秉恒、王永泉、段玉岗、李兵、徐莉莉、郭艳婕、李瑞萍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校企协同、创新引领,打造“两交叉四融合”菁英班实践育人新模式 徐忠锋、管晓宏、王小华、陈立斌、段玉岗等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科学选拔、因材施教、敦笃育人——西安交大少年班32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朱世华、郑庆华、杨森、宋红霞、王娟、邱捷、訾艳阳等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8年
瞄准三个面向科技战略,实施拔尖人才分类培养 ——博士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陈花玲,赵万华,李兵,卢秉恒,孙利平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6年
面向智能制造需求的数控技术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梅雪松,陈花玲,徐学武,许睦旬,张小栋,张东升,董霞,张庆,刘吉轩,姜歌东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4年
大学生自主实践的“梦工厂”—工程坊的建设 程光旭、王晶、宋超英、何茂刚、张春梅、冯祖仁、昝鑫、朱世华、于德弘、王峰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4年
全面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于德弘、张陵、张思锋、宫辉、贾濯非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05年
多校合作、面向西部,创建基于天地网的新型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申瑞民、郑庆华、陈德人、王燕昌、刘庆慧、徐乃庄 、于德弘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05年
科教融合、校企协同,构建机械工程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段玉岗、王永泉、訾艳阳、陈雪峰、陶唐飞 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
立足改革、多措并举,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研究生招生工作新机制 陈天宁、裴怡、南文海、史力键、罗婧 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015年
参考资料:

科研机构

科研成果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中心1个、国家级研究院1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1个、引智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中心5个。

国际联合实验室:微纳制造与测试技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机械制造系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级工程中心:快速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国家级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

2011协同创新中心:高端制造装备2011协同创新中心

引智基地:微纳制造与纳米测试技术创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代设计及转子轴承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中心:快速成型制造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

省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机械产品质量保障与诊断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中心:陕西省装备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中心、陕西省微型机械电子系统研究中心、陕西省激光快速成型与模具制造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微纳传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生命科学检测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文化传统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近十年,学院获得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8项,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28项,承担了国家973、863、科技支撑、重点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重点及重大、国防预研等重大项目300多项。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科研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动态综合补偿技术
数控机床故障预警诊断技术及基于功能部件的可重构监测诊断系统
Φ1500大尺寸超精密非球面车磨复合加工机床及应用工艺
高档数控机床用长光栅制造及读数方法研究
高速高效加工工艺与装备技术创新平台
精密、重型机床可靠性设计与性能试验技术
精密数控机床精度保持性技术研究
复杂零件快速精铸技术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仿生与生物摩擦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指导专家组及管理专家组调研和学术交流组织
电毛细力驱动的纳米结构压印成形及其流变和界面行为研究
纳米制造中的计量溯源与测试理论研究
三维光子晶体微/宏结构可控制制造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复杂机械系统装配基础理论与质量保障技术研究
关键设备故障预示与运行安全保障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资源节约型高速驱动系统创新设计理论、方法
复杂机电系统多维频谱特征建模与集成设计方法
复杂件多向振动增量式滚轧塑性成形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ECR纳米表面的极端制造原理与方法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基于材料定域生长和薄膜断裂机理的大面积纳米缝电极并行制造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国家“973”计划项目 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
高性能滚动轴承基础研究
航空发动机运行安全基础研究
国家“973”计划子课题 超高速轴承微约束空间、强剪切润滑介质的热、动力学耦合行为
超高速柔性主轴系统高精度动平衡的数学力学原理
超高速加工机床整机集成及验证平台的构建
轴承复杂界面系统相互作用的动态接触机理及轴承失效
高速重载精密轴承服役性能控制研究
非定常局部扰动与复杂结构系统全局热动力奇异性
复杂构件的高能束控形控性制造
纳米结构的外场诱导流变成形规律与控制
难加工异形零件复合加工过程的误差波动监测与工艺能力评估
数字化加工多源多工序质量的综合评估与优化
多场耦合作用下超高速加工的切削学行为
多场强作用下的结合面物理表征
磨粒与工件微观作用、表面强化层的形成与其可控机理研究
晶圆表面加工中几何参数的纳米精度在线测量方法与表征
大功率传递接触界面应力波传递规律与界面阻
高压动压轴承的自适应机理研究
复杂环境下大尺寸超薄晶圆的高效稳定传输原理与实现
多功能多孔材料高温下以及阻尼、隔声特性对声传播影响的研究
无再结晶层微冷却孔群的高能束高效加工与检测
复杂曲面加工及装配精度的检测原理
多工序加工中的精确定位原理
涡轮叶片双工质冷却实验平台建设及复杂通道
国家“863”重点项目 植入式人工肝组织制造技术
100kw级微型燃气轮机及其供能系统
高速主轴研究
大口径光学非球曲面加工机床和成套应用工艺
高档数控机床综合动态特性在线测试系统
复杂与大型齿轮测量系统
生物微量试样自动化处理与检测设备
危化品状态检测MEMS传感器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智能诊断控制灌溉技术
油气田监测高性能微传感器及数字化系统
油井监测微传感器及系统
石化设备群的故障诊断与健康状态管理系统研究及开发
高性能数控机床模块化设计平台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大型覆盖件及高速级进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
基于KBE的发动机设计指导软件系统
陕西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微纳制造与纳米测试技术
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 纳米制造中的测试技术与理论研究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 高端医疗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发改委项目 基于网络的设备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参考资料: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国家级科研奖项一览表
年度 名称 完成人 类别 等级
2018年 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 陈雪峰、雷亚国、訾艳阳、李兵、杨志勃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7年 高动态MEMS压阻式特种传感器及系列产品 赵玉龙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4年 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 李涤尘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3年 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住处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 林京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2013年 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检测技术 梁晋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2年 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 董光能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09年 大型旋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 何正嘉、陈雪峰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09年 产品复杂曲面高效数字化精密测量技术及其系列测量装备 蒋庄德、李兵等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06年 耐高温压力传感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蒋庄德、赵玉龙、赵立波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05年 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 卢秉恒、赵万华、吴普特、魏正英、王尚锦、张鸣远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05年 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重大振动故障治理与非线性动力学设计 朱钧(第4)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03年 柔性转子全频谱现场动平衡及其应用 屈梁生、张西宁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参考资料:

学院标识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科研项目一览表
项目名称 课题名称
“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动态综合补偿技术
数控机床故障预警诊断技术及基于功能部件的可重构监测诊断系统
Φ1500大尺寸超精密非球面车磨复合加工机床及应用工艺
高档数控机床用长光栅制造及读数方法研究
高速高效加工工艺与装备技术创新平台
精密、重型机床可靠性设计与性能试验技术
精密数控机床精度保持性技术研究
复杂零件快速精铸技术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机械系统动态监测、诊断与维护
微/纳机械传感与控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 仿生与生物摩擦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指导专家组及管理专家组调研和学术交流组织
电毛细力驱动的纳米结构压印成形及其流变和界面行为研究
纳米制造中的计量溯源与测试理论研究
三维光子晶体微/宏结构可控制制造方法及其性能研究
复杂机械系统装配基础理论与质量保障技术研究
关键设备故障预示与运行安全保障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资源节约型高速驱动系统创新设计理论、方法
复杂机电系统多维频谱特征建模与集成设计方法
复杂件多向振动增量式滚轧塑性成形的基础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 ECR纳米表面的极端制造原理与方法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基于材料定域生长和薄膜断裂机理的大面积纳米缝电极并行制造技术研究(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
国家“973”计划项目 超高速加工及其装备的基础研究
高性能滚动轴承基础研究
航空发动机运行安全基础研究
国家“973”计划子课题 超高速轴承微约束空间、强剪切润滑介质的热、动力学耦合行为
超高速柔性主轴系统高精度动平衡的数学力学原理
超高速加工机床整机集成及验证平台的构建
轴承复杂界面系统相互作用的动态接触机理及轴承失效
高速重载精密轴承服役性能控制研究
非定常局部扰动与复杂结构系统全局热动力奇异性
复杂构件的高能束控形控性制造
纳米结构的外场诱导流变成形规律与控制
难加工异形零件复合加工过程的误差波动监测与工艺能力评估
数字化加工多源多工序质量的综合评估与优化
多场耦合作用下超高速加工的切削学行为
多场强作用下的结合面物理表征
磨粒与工件微观作用、表面强化层的形成与其可控机理研究
晶圆表面加工中几何参数的纳米精度在线测量方法与表征
大功率传递接触界面应力波传递规律与界面阻
高压动压轴承的自适应机理研究
复杂环境下大尺寸超薄晶圆的高效稳定传输原理与实现
多功能多孔材料高温下以及阻尼、隔声特性对声传播影响的研究
无再结晶层微冷却孔群的高能束高效加工与检测
复杂曲面加工及装配精度的检测原理
多工序加工中的精确定位原理
涡轮叶片双工质冷却实验平台建设及复杂通道
国家“863”重点项目 植入式人工肝组织制造技术
100kw级微型燃气轮机及其供能系统
高速主轴研究
大口径光学非球曲面加工机床和成套应用工艺
高档数控机床综合动态特性在线测试系统
复杂与大型齿轮测量系统
生物微量试样自动化处理与检测设备
危化品状态检测MEMS传感器产业化关键技术与应用
智能诊断控制灌溉技术
油气田监测高性能微传感器及数字化系统
油井监测微传感器及系统
石化设备群的故障诊断与健康状态管理系统研究及开发
高性能数控机床模块化设计平台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大型覆盖件及高速级进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
基于KBE的发动机设计指导软件系统
陕西省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教育部与国家外国专家局项目(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微纳制造与纳米测试技术
教育部重大科研项目 纳米制造中的测试技术与理论研究
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 高端医疗装备发展战略研究
国家发改委项目 基于网络的设备远程监测与故障诊断系统
参考资料:

社团文化

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国家级科研奖项一览表
年度 名称 完成人 类别 等级
2018年 风电装备变转速稀疏诊断技术 陈雪峰、雷亚国、訾艳阳、李兵、杨志勃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7年 高动态MEMS压阻式特种传感器及系列产品 赵玉龙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4年 个性化颅颌面骨替代物设计制造技术及应用 李涤尘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3年 机械早期故障瞬态住处的小波熵检测与自适应提取理论 林京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2013年 复杂工况三维全场动态变形检测技术 梁晋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2年 船舶动力装置磨损状态在线监测与远程故障诊断技术及应用 董光能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09年 大型旋转机械结构裂纹的动态定量诊断技术与应用 何正嘉、陈雪峰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09年 产品复杂曲面高效数字化精密测量技术及其系列测量装备 蒋庄德、李兵等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06年 耐高温压力传感器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蒋庄德、赵玉龙、赵立波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05年 滴灌灌水器基于迷宫流道流动特性的抗堵设计及一体化开发方法 卢秉恒、赵万华、吴普特、魏正英、王尚锦、张鸣远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05年 大型旋转机械和振动机械重大振动故障治理与非线性动力学设计 朱钧(第4)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
2003年 柔性转子全频谱现场动平衡及其应用 屈梁生、张西宁等 国家技术发明奖 二等
参考资料:

现任领导

词条图册

  • 院徽

学院院徽如同齿轮与飞鸟相结合。

学院院徽学院院徽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