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2021年4月11日,挂牌首批全国数字马院区域示范中心。[1]

学院概况

综述

时任党委书记兼校长的彭康同志,是我党早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专家,1929年6月参与创造社党组工作,并参与集体翻译恩格斯《反杜林论》,同年12月在我国从德文首译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恩格斯《费尔巴哈论》。1952年任交通大学校长,1959专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党委书记兼校长直至文革期间。由于彭康校长的重视,马列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在学校内部一直非常活跃,集聚了一批学养深厚的马列主义教师,形成了一个很好的学术团队,奠定了后来长足发展的学术基础与优良传统。

学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是本学科恢复发展阶段,各教学研究机构重建发展,科研活动深入展开,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活动蓬勃开展。

1978年举办本科类的马列主义师资班,以后相继举办了马列主义理论专修班、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助教进修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

在1980-1998年,建设了自然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五个硕士点。

1999年至2002年举办了高校“两课”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班、高校辅导员硕士学位班。

2003年获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06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9年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

教学基地

建立两个省级教学基地:陕西省德育研究中心,陕西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信息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

师资力量

综述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09年,现有教师56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22名,讲师16人,博士生导师10名;国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专家各一名;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两名;教育部跨世纪人才1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1名,省级五五普法先进个人1名,2008-2011年度省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创新先进个人1名,多人参加学校和省级教学竞赛并获奖。

学院拥有一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名教师曾获得西安市“师德标兵”称号;1名教师获陕西省教工委“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名教师曾分别获西安市高教系统“优秀党务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名教师获校级“师德标兵”称号。

政治学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教授 李玉华 李景平 陆卫明 李秀珍 雷巧玲 谢俊杰
副教授 任培秦 沈沛 陈建兵 田建军
讲师 孙宝玉 张晓民 刘哲民邱陶 钟湘鸿 陆淑敏 刘静 杜晓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所

教授 李玉华 李景平 陆卫明 李秀珍 雷巧玲 谢俊杰
副教授 任培秦 沈沛 陈建兵 田建军
讲师 孙宝玉 张晓民 刘哲民邱陶 钟湘鸿 陆淑敏 刘静 杜晓燕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教授 刘儒 李永胜
副教授 马新文 宋永平 王宗浩 徐春艳 马文保 周延云 寇爱林
讲师 张科豪 闫春荣 樊晓燕 蒙木桂

历史研究所

教授 刘儒 李永胜
副教授 马新文 宋永平 王宗浩 徐春艳 马文保 周延云 寇爱林
讲师 张科豪 闫春荣 樊晓燕 蒙木桂

科研机构

(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研究)

教授 卢黎歌郑冬芳
副教授 范高社 孙晓燕 燕连福 杨华 何志敏 李勤魏琳 伊景冰
讲师 卜丽萍 雒自新 韩锐

精品课程

教授 卢黎歌郑冬芳
副教授 范高社 孙晓燕 燕连福 杨华 何志敏 李勤魏琳 伊景冰
讲师 卜丽萍 雒自新 韩锐

学科排名

(中国近现代基本问题研究)

教授 陈学凯
副教授 王宇颖 马金玲 宋希斌
讲师 顾令仪

科研成果

教授 陈学凯
副教授 王宇颖 马金玲 宋希斌
讲师 顾令仪

办学特色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工程研究经典著作与理论创新研究、一级学科博士点建设)

陕西高校德育研究中心

陕西大学生形势政策与政策教育信息中心

社会工程研究中心

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

廉政研究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