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尾镇

西天尾镇

目录导航

基本内容

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 西天尾镇

西天尾镇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北部。面积58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6万多人。辖1个居委会、16个 行政村。 324国道,莆永公路过境。

面积58平方千米。辖1个居委会、16个村委会:~001_东星居委会、~201_龙山村、~202_吴江村、~203_北大村、~204_洞湖村、~205_后卓村、~206_溪白村、~207_汀渚村、~208_碗洋村、~209_后黄村、~210_三山村、~211_渭阳村、~212_后埔村、~213_林峰村、~214_象峰村、~215_下宅村、~216_林山村。[1]

基本概况

西天尾镇西天尾镇   莆田市 荔城区西天尾镇位于 莆田市 城乡结合部,福厦324 国道及莆永省道穿境而过。全镇方圆58平方公里,辖16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为47941人,其中 外来人口6000多人。全镇拥有耕地1.2万亩,果地l.1万亩,林地4.l万亩。境内有日供水土万吨的 自来水厂1座,医院2个,敬老院1个,集贸市场2个, 垃圾处理点1个。2002年,电话装机数量为9800部,乡镇 公路里程为65公里,自来水普及率86.3%,生活用燃气普及率90%,有线电视入户率48%,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 作为实施城市化建设的重要城市组团,西天尾镇城镇建设规划已扩大到15.6平方公里。镇域主干道 南少林路、莆永公路、镇府新街和集镇大街水泥路面已全部建成,并继续推进荔涵大道、交战公路、 排污管道等重点项目建设,西天尾镇按照 总体规划, 做好湖北路、 紫霄路、荔城中路、环城西路等园区其它道路的前期筹建工作,构成颇为壮观的“双环岛” 十字街集镇布局,确保荔园工业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进行,为建设园林式的新型工业城镇打下坚实基础。

  镇内4000公顷 荔枝、 龙眼、 枇杷、 橄榄等名果和树木、 毛竹等,为工业、 食品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占地13公顷的 淡水养殖基地和千亩以上的水域,为发展水产和综合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藏量丰富的高岭土、石料等矿产资源为创办陶瓷、石材等企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几年来,西天尾镇先后被评为“ 全国重点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文明村镇”、“全国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省文化先进镇”等称号。2006年,西天尾镇荣获“全国经济综合开发示范镇”光荣称号。

经济发展

  占地102亩,目前全市乡镇规模最大的商住小区——南少林商城现已完成第一、第二期工程,计划在2003年全部完工。世纪之初,镇党委、政府又投入300多万元进行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初步实现了公路林荫化、企业花园化和城区 林园化的目标。同时,镇每年投入52万元用于卫生事业,大大整治了农村 环境卫生,成为全省“卫生乡镇”。全镇已形成了水、电、路、通讯、排污设施完善的“一寺、二环、三带、四区”的规模,既优化了区域结构,又发挥了小区的集聚、辐射和带动作用。西人尾镇党委 坚持以人为本,树好党委、政府形象,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 政通人和的社会氛围。镇36个部门合并为14个部门,精减人员,对上岗人员实行滚动管理。2000年8月份,镇被省委定为“福建省党建工作联系点”,2003年7月份荣获“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2001年镇党委在实践“三个代表”活动中,成立了包村富民、 农工商、农技推广、经济项目、计生和机关 内勤等六支服务队伍,实现了由政府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荣获“全国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先进集体”的嘉奖。

落实四抓群文繁荣

   集镇以文化站牵头,社区、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举办了大量文体活动,近几年来,由于该镇积极招商引资,形成国家、集体、个人和外商一起上的大好局面, 企业文化在该镇蓬勃发展,西天尾镇文化、体育活动异彩缤纷。

  (1)抓阵地。 陈国柱、 陈国桢故居、 南少林文物陈列馆、 九牧祖祠(省级名祠)等文化载体作为爱国主义和 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常年向群众免费开放,镇文化站和各村级春风宣传文化中心以及莆田南少林画院组织开展的各类文体活动,成为培育人才的摇篮。在乡村,以创建巩固农村文化阵地设施工程为抓手,镇财政挤出资金,为全镇17个村配备电视、图书等文化设施,精工家具厂无偿为每个村图书室赠送书柜1个,坚持开展各项文娱活动,拓展农村文化新天地。

  (2)抓队伍。将那些学历高有真才实学的人引进来,并重视培养,业余群众文化队伍是活动在各条战线的群众 中坚力量。目前全镇有业余群众文化队伍近百支,逾千人,成为荔城区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主要乡镇。

  (3)抓特色。把西天尾四大文化拳头产品——书画、车鼓、十音八乐、南拳做大做强。素有“ 南戏摇篮”之称的溪白村,近年来,老一辈文化艺人除了传承文化外,还利用暑、寒假期间,免费办起了十音八乐 少年班和腰鼓队,使这项传统艺术后继有人,发扬光大。该镇选送的溪白村老幼二支十音队,在2007年5月间参加“首届 莆田妈祖文化活动周十音八乐大汇赛”中,以老带新,赛出风格,深受各界人士好评,《 湄洲日报》还以“悠扬的曲调悠长的梦”头版标题报道了此事。另外,南少林寺的独特艺术表演,洞湖的装架走马游街,乌石的祭祖风俗文化活动周、龙山妈祖宫的戏剧节、九华、紫宵山的祈梦游等,都成为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4)抓品牌。以“弘扬主旋律,弘扬传统文化”的双弘工程为载体,在乡村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如:每年坚持举办“ 三下乡”活动,车鼓汇演、灯谜展猜、书画展和节日晚会等,对于促进精神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十分有效。全镇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办文化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群众文化活动红红火火。

文化艺术品质提升

   西天尾镇结合本地实际,大力提升文化艺术品质,努力做到“ 三结合”。一是结合西天尾的 人文环境,研究利用好历史文化,计划在二年内编印出版一册反映西天尾历史名人的《历代名人录》一书;二是结合西天尾丰富的景观古迹,把发掘当地厚重的悠久历史,整理汇编成一册《西天尾风物录》百科书;三是结合西天尾的 经济发展重点,抓好企业文化,使企业成为广大员工自己的家。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同时,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的艺术水平和 荣辱观教育。计划以镇企业办和商会牵头,出版一册《西天尾企业通讯录》黄页,进一步提升 企业形象和沟通联系。

领导重视方案出台

   近年来,随着 城市化经济的加快,该镇党委、政府适时抢抓机遇,在整合资源的同时,坚持实施“工贸 富镇、项目兴镇”的 经济发展战略,各项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进入经济名星乡镇的行列。但由于种种原因,该镇的公兴文化设施仍然滞后,直接影响了 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构建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伟大号召,创建一流的乡镇文化设施,镇党委为此专门成立西天尾镇综合文化站筹建领导小组,并分工分管的副书记直接抓,部门的负责人具体抓,确定综合文化站选址建在交通方便的少林路中段东侧公园内,目前已进入实施阶段,设施方案已委托镇建宏建筑公司负责设计,土地报批也抓紧进行,在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各项工作正紧锣密鼓,有条不紊进行,预计年底前完成4层600平方米的水泥 框架结构施工,力争明年上半年完成装修任务。2008年7月初正式对外开放。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