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 在华尔街股灾爆发前,美国经历了所谓“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 人们普遍不理会投机买卖的风险,憧憬股市将会再创新高,并过著奢华的富贵生活。就在股灾发生前夕,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甚至立下名言,宣称“股价已经立足于像永恒的高地上”(Stock prices have reached what looks like a permanently high plateau)。 可是,这种乐观的态度,连带人们从牛市获得的丰厚利润,却通通在“黑色星期四”以后化为乌有。在当天,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价率先急跌,随后再以前所未有的幅度暴跌,持续一个月方才止息。
1929年10月的股灾,还伴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从1925年的顶峰走进下坡。一连串的事件和因素最终促成了1930年代的大萧条,不单止美国,世上主要奉行资本主义的工业国家经济,均受到相当严峻的冲击。
其实在华尔街股灾发生前的一段日子,股票市场已处于大幅波动。市场上不时出现大手卖出股票的情况,间中却又见到股市短暂上扬和复苏。经济学家及作家裘德·万尼斯基(Jude Wanniski)后来曾对此作出研究,认为这些波动与国会当时正辩论《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Smoot-Hawley Tariff Act)有关。 至于股灾发生后,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一度在1929年11月至12月及1930年初有短暂回升的迹象,可是此后股市再进一步急泻,到1932年更成了大熊市。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1932年7月8日跌至20世纪纪录上的最低点,一直到20多年后的1954年11月23日,道指才重上1929年前的水平。
早在1923年至1929年间,由于交投异常活跃的关系,道指上涨达五倍,并于1929年9月3日升至最高峰的381.17点。 但及后股市连跌一个月,道指一度蒸发17%。踏入10月初,道指再见起色,超过一半在上月损手的股民赚回亏蚀,然而,股市随后再现跌势,跌势在1929年10月24日“黑色星期四”更有加剧迹象,当天股市交投量创下破当时纪录的1,290万股。
在10月24日下午一时,华尔街的主要银行家开会商讨办法消除股市连跌引起的公众恐慌。 与会者包括摩根银行的署理主席托马斯·W·拉蒙特(Thomas W. Lamont)、大通国家银行主席艾伯特·维京(Albert Wiggin)、及纽约全国花旗银行主席查尔斯·E·米切尔(Charles E. Mitchell)。会后他们决定以纽约股票交易所副主席理查·惠特尼(Richard Whitney)代为出手。在得到银行家的支持下,惠特尼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水平买入大量美国钢铁公司股份。在股民继续抱观望态度的情况下,他再以类似的手法买入大批蓝筹股。惠特尼的救市手法与解决1907年恐慌(Panic of 1907)的手法类近,而他亦成功遏止了当天股市进一步的跌势,可是他的措施只带来暂时性成效。
周末过后,股市狂跌成为全美国的新闻头条。在10月28日“黑色星期一”, 市场上更多投资者决定离场,一日内使道指急跌大约13%。翌日,即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股市交股量多达1,600万股, 这个交易量要到近40年后的1968年才被超越。 经济学家及作家理查·M·萨斯曼(Richard M. Salsman)曾谓在10月29日,尽管市场谣传指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不会否决等候国会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草案》,但股市依旧加剧暴跌。 当日商界巨富如威廉·C·杜兰特(William C. Durant)和洛克菲勒家族等等相继高调大手入市,企图稳住公众对市场的信心,但这些努力以失败收场。道指在10月29日以再多跌12%告终,由于交投过多,报价机要一直运作至当晚7时45分。总括而言,市场在10月29日一天损失140亿美元,而整个星期的累计损失则高达300亿美元。
日期 | 变幅 | 变幅百份比 | 收报 |
---|---|---|---|
1929年10月28日 | -38,33点 | -12,82% | 260,64点 |
1929年10月29日 | -30,57点 | -11,73% | 230,07点 |
道指到同年11月13日曾一度由低位反弹,由最低报198.60点持续数个月逐步回升,到1930年4月17日重上294.07点的高峰(市场术语称为死猫反弹)。不幸的是,股市接着便持续下滑,到1932年7月8日终于见底,最低报41.22点,整个股市由1929年的最高点计,一共蒸发掉89%。这也是自19世纪以来所见的最低点。
红色部份反映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在华尔街股灾前后的波动。
危机已经悄悄降临,人们却没有注意到。1926年秋,在20年代的投机狂潮中被炒得离谱的佛罗里达房地产泡沫首先被刺破了。然而,这丝毫没有给华尔街的疯狂带来多少警醒。从1928年开始,股市的上涨进入最后的疯狂。事实上,在20年代,美国的许多产业仍然没有从一战后的萧条中恢复过来,股市的过热已经与现实经济的状况完全脱节了。
1929年3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对股票价格的高涨感到了忧虑,宣布将紧缩利率以抑制股价暴涨,但美国国民商业银行的总裁查尔斯·米切尔从自身利益考虑,向股市中增加资金投入以避免下跌,股票经纪商和银行家们仍在极力鼓动人们加入投机。甚至一些著名的学者也失去了冷静。其中最为典型的是耶鲁大学的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学家不仅自己融进了投机者的行列,而且还在公开演讲中宣称:“股票价格已达到了某种持久的高峰状态。”
美国股灾
不过,也有不少人保持着冷静的头脑,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就是及早从股市中脱身者之一。他对自己说,如果连擦鞋匠都在买股票,我就不想再呆在里面了。这个明智的选择使他提早撤出资金,为其家族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1929年夏,股票价格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以往所有年份,崩溃已经近在眼前。9月3日,华尔街的一位统计学家罗杰·巴布森在华尔街的金融餐会上说了一句话:“股市迟早会崩盘!”这句话被《道琼斯金融》发表。其实,这位先生在此前的两年中一直重复着这句话,却只被人们当做笑谈,没想到这次竟一语成谶,千古留名。此话不久就传遍了全美国,投资者信心开始动摇,股市立刻掉头向下。
股市下跌的消息惊动了总统胡佛,他赶紧向新闻界发布讲话说:“美国商业基础良好,生产和分配并未失去以往的平衡。”有关的政府财政官员也出面力挺股市。但此时人们的神经已经异常脆弱,股市在经过昙花一现的上扬后,就开始了噩梦般的暴跌。
1929年10月的最后10天,集中了证券史上一连串著名的日子。
10月21日,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市即遭大笔抛售,全天抛售量高达600多万股,以致股市行情自动记录器到收盘1小时40分后才记录完最后一笔交易。
10月23日,形势继续恶化,《纽约时报》指数下跌31点。
10月24日,这一天是股市灾难的开始,史上著名的“黑色星期四”。早晨刚刚开市,股价就如决堤之水轰然下泄,人们纷纷脱手股票,全天换手1289.5万股。纽约数家主要银行迅速组成“救市基金”,纽约证券交易所总裁理查德·韦尼亲自购入股票,希望力挽狂澜。但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10月25日,胡佛总统发表文告说:“美国的基本企业,即商品的生产与分配,是立足于健全和繁荣的基础之上的”,力图以此刺激新一轮投资。然而,过了一个周末,一切挽救股市的努力都白费了。
10月28日,史称“黑色星期一”。当天,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9点,道琼斯指数狂泻38.33点,日跌幅达13%,这一天,已经没有人再出面救市。
10月29日,最黑暗的一天到来了。早晨10点钟,纽约证券交易所刚刚开市,猛烈的抛单就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人人都在不计价格地抛售,经纪人被团团围住,交易大厅一片混乱。道·琼斯指数一泻千里,至此,股价指数已从最高点386点跌至298点,跌幅达22%,《纽约时报》指数下跌41点。当天收市,股市创造了1641万股成交的历史最高纪录。一名交易员将这一天形容为纽约交易所112年历史上“最糟糕的一天”。这就是史上最著名的“黑色星期二”。
股市
11月,股市跌势不止,滑至198点,跌幅高达48%。
翌年,股市凭借残存的一丝牛气,在1~3月大幅反弹。并于4月重新登上297点。此后又急转直下,从1930年5月到1932年11月,股市连续出现了6次暴跌,道·琼斯指数跌至41点。与股灾前相比,美国钢铁公司的股价由每股262美元跌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从92美元跌至7美元。
在这场股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欧文·费雪这位大经济学家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直到1947年在穷困潦倒中去世。
不堪回首二十年
这次股灾彻底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人们闻股色变,投资心态长期不能恢复。股市危机、银行危机与整个经济体系的危机,是个相互推动的恶性循环,股市暴跌后,投资者损失惨重,消费欲望大减,商品积压更为严重。同时,股市和银行出现危机,使企业找不到融资渠道,生产不景气,反过来又加重了股市和银行的危机,国民经济雪上加霜。由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经济危机又引发了遍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5000万人失业,无数人流离失所,上千亿美元财富付诸东流,生产停滞,百业凋零。
纽约股市崩溃发生之后,美国参议院即对股市进行了调查,发现有严重的操纵、欺诈和内幕交易行为,1932年银行倒闭风潮,又暴露出金融界的诸多问题。在痛定思痛、总结教训的基础上,从1933年开始,罗斯福政府对证券监管体制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革。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以法律为基础的监管构架,重树了广大投资者对股市的信心,保证了证券市场此后数十年的平稳发展,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仿效。这样,以1929年大股灾为契机,一个现代化的、科学的和有效监管的金融体系在美国宣告诞生。经历了大混乱与大崩溃之后,美国股市终于开始迈向理性、公正和透明。此后,经过罗斯福新政和二次大战对经济的刺激,美国股市逐渐恢复元气,到1954年终于回到了股灾前的水平。
股市 华尔街股灾与美国1920年代投机风气炽热的现象环环相扣,当时成千上万的美国人大洒金钱购买股票,其中不少投机者更以资金杠杆的形式买入更多股票,现象并不健康。踏入1929年3月,股票经纪日常贷款予小投资者的金额,相当于股市市值的三分之二以上,市场上的总贷款额超过85亿美元, 比美国当时流通货币总额还要多。 股价的上涨吸引更多人投资股票,同时股民期望股价会继续上升,在投机买卖下进一步推高股价,继而形成了经济泡沫。在1929年9月,标准普尔成份股的平均市盈率达32.6, 明显高于历史走势。不少经济学都皆认为,这个现象在现代经济史中异常地引人注目。
历经华尔街股灾后,市场持续出现恐慌性抛售股票,达到人心虚怯的地步。这促使美国参议院在1931年成立佩科拉委员会(Pecora Commission),以调查股灾的成因。国会后来在1933年通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 Act),规定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家,前者从事提存及贷款业务,后者则从事包销、发行及分配股票、债券及其他证券产品的业务。
各国股票市场在华尔街股灾后曾相继引入机制,在股市出现大幅度急泻的时间实施临时休市,先让大众冷静,从而提防出现恐慌性抛售。不过以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股灾为例,道指在一天内下挫22.6%,跌幅比1929年还要厉害。(虽然如此,道指此后却快速反弹,在两日后更录得自1933年以来最大的单日升幅。)
华尔街股灾与之后的大萧条被认为是20世纪“最大规模的金融危机”。1929年10月因股市崩盘而引发的恐慌场面,成为后世回忆往后10年大萧条的其中一个重要片段。“1929年的股灾一度使人们‘惶恐之余迷失方向’,但‘官方和大众在错觉下,很快对这场震惊变得麻木和加以否认。’” 至于“全球除日本外……基本上所有金融市场的股票在1929年10月24日和29日都应声跌市”。 华尔街股灾对当时美国及环球工业国家的经济具重大影响,而时至今日,其历史、经济及政治各方面的因素亦一直成为学术界激烈讨论的议题。当中有部份学者认为“公共事业控股公司滥用权力,促成华尔街股灾及随后的大萧条”, 另亦有不少学者则相信“商业银行过度将存款投放于股票市场,增加存款风险,酿成股灾”。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灾爆发后,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大堂情况。
1929年的股灾一时间将“咆哮的二十年代”划上句号, 经济史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CharlesKindleberger)曾试图解释过股灾成因,他认为,假如当时有机构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并积极发挥其效用,那么通常紧随金融危机之后的商业萎缩期,将有所缩短。 然而对美国来说,这场股灾标志着经济开始陷入持久衰退,但有不少学者却问到,华尔街股灾是否真正触发后来的大萧条? 抑或由信贷市场促成的经济泡沫爆破,方才是大萧条的成因,华尔街股灾不过是碰巧同时出现?就股灾而言,股价的急跌促使公司破产,并对宏观经济构成严重冲击,造成企业倒闭、裁员潮及经济发展受压。基于失业急升及经济倒退被视为华尔街股灾的直接后果,而这些因素又是促成经济萧条的主因,因此华尔街股灾就被广泛视为标志着经济开始陷入低谷的讯号,成为大萧条的前奏。
股市 不论这个说法是否正确,华尔街股灾以后的发展却是令人惶恐的。绝大部份学者均同意,华尔街股灾瞬间蒸发掉市场上数以十亿计美元的财富,并即时严重打击消费者的购买意欲, 不计借贷人,大约4,000名放款人因为股灾而走投无路,陷入极端贫困的境地。股灾亦进一步触发全球兑现美国黄金储备(因美元当时为金本位)的浪潮,继而迫使联邦储备局要调高利率阻止黄金库存进一步下跌。另一方面,股灾以后,美国政府制定了限价沽空制度(Uptick Rule), 规定要在高于市价的情况下才可进行沽空活动,以免从事沽空活动的投机者在逆市中进一步拖低股市。[1]
经济学家及历史学家对于华尔街股灾的经济、社会及政治影响未有定论。其中《经济学人》在1998年的一篇文章评论到,指“简单而言,大萧条并非因股市崩盘而起。” 而即使是在股灾发生后不久的1929年11月23日,《经济学人》在另一篇文章提出同一质疑,该文问到,“在工业生产处于稳健平衡的状态下,一场严重的股灾真的会对工业构成重大打击吗?”该文当时认为,这场股灾无疑会令工业有所打击,但却没有证据显示这打击会是持久,并使到工业界普遍陷入衰退的。文章也同时指出,部份银行在股灾中结业是意料之内的,不过,对于银行在股灾下还有没有能力向工、商界企业维持融资服务,文章却不置可否。
不少学者视华尔街股灾为历史进程的一部份,并为新兴的景气循环论(Boom and Bust)所能解释。至于一些经济学家如熊彼德及康德拉捷夫则认为,华尔街股灾只是经济周期的其中一个历史环节,其影响只在于加快经济周期的循环,使周期更快进入下一阶段。
至于在米尔顿·佛利民与安娜·施瓦茨(Anna Schwartz)合著的《美国货币史》(A Monet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一书中,作者争论到,经济周期走进下坡、贸易保护主义及1929年华尔街股灾通通都不是1930年代经济严重萎缩的成因,相反,他们认为1930年至1933年间三度发生的经济恐慌,引发银行体系崩溃,才是大萧条的诱发成因。
1929年10月华尔街股灾爆发后,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大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