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rcot综合征

Turcot综合征

目录导航

疾病概述

Turcot综合征(Turcot’s syndrome)又名胶质瘤息肉病综合征(glioma-polyposis syndrome)。其特征为家族性多发性结肠腺瘤伴有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临床上非常罕见,男女均可罹患,发病年龄为2~84岁,平均17岁,年轻人多见。

1959年加拿大外科医师Turcot等首先报告2例近亲结婚第4代的同胞兄妹,均患大肠息肉病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这2人分别于确诊后3个月及8年死于脑内恶性胶质瘤。据此,他提出了二者在遗传上相关的可能性。 1962年遗传学家Mckasick收集了16例,认为本综合征具有家族性,应命名为Turcot综合征。 1969年以后Baughman、Itoh、川波、Nuyts、Adams等均有报道,至1981年伊藤研究了全世界的报告共30例,认为本征属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独立综合征。此后,上谷(1982)、落谷(1983)、Takayama(1989)、南武志(1990)等各有报道,但本征在我国尚未见报道。

病理病因

      【病因】本征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病例少,单发病例的比例大,患者多在婚前死亡,不能从其子孙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故对其遗传方式目前意见不一,主要有2种学说。

       1.隐性遗传学说:以Turcot和Baughman报告的家族为基础,伊藤研究了6个家族后发现,所有家族都是同胞内发生,患者的父母均未发现息肉病、脑肿瘤;男女都可罹患,其比为6:8;有近亲结婚史。

       2.显性遗传学说:认为本征与Cardner综合征同样,是家族性结肠腺瘤症中的1个亚型。其根据是家族性结肠腺瘤症的家族内常常发生本征;对隐性遗传来说,同胞间的发生率过高。

       【病理】

       本征中,结肠息肉为腺瘤性息肉。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为神经胶质瘤,其病理组织形态有多种多样,如成胶质细胞瘤(glioblastoma)、成神经管细胞瘤(medulloblastoma)、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等。

临床表现

       1.症状:癌变前症状多不明显,可首先出现结肠息肉病引起的不规则腹痛、腹泻、便血或黏液脓血便。也可先见神经胶质细胞瘤引起的症状,如腹痛、复视、视力障碍、运动意识障碍等。

       2.体征:

       (1)结肠息肉:①息肉数为100个左右(家族性结肠腺瘤症为200~1000个);②全结肠散在分布,体积较大(最大直径达3.Ocm以上);③癌变率高且年龄较轻(20岁以前)。

       (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多发于大脑半球,也有发于小脑、脑干部及脊髓者。另有报告,本征可合并脑垂体腺瘤、恶性淋巴瘤等。

       (3)伴随病变:可并发胃、十二指肠、小肠的肿瘤,脂肪瘤,甲状腺癌,卵巢囊肿等,皮肤多见咖啡牛乳色斑及其他皮肤异常。

检查

       钡剂灌肠、钡餐X线造影及纤维内窥镜检查,对结肠腺瘤或消化道其他部位肿瘤的诊断有实际临床价值。CT、MIR和脑血管造影术则有助于早期发现神经系统肿瘤。

  1.X 线检查

较难发现Barrett 食管,有食管裂孔疝及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不是此症的特异性。发现食管有消化性狭窄或体部有溃疡者应疑有Barrett 食管。

  2.食管镜检查

Barrett 食管可患者在胃食管交界上方出现颗粒状、红色的柱状上皮区,并可出现反流性食管损伤的征象。活检可证实并找到柱状上皮化生。

  3.食管测压及pH 监测Barrett

食管的病人食管与酸、碱反流物接触时间长可见到胃食管反流的测压表现,其食管下端括约肌压力较一般的反流病人为低[1]

诊断

       本征诊断依据:①家族史;②结肠内多发性息肉;③同时并发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Turcot综合征应与家族性结肠腺瘤症、Gardner综合征鉴别,根据各自病变的特点,鉴别并不困难。

  1、Barrett食管如何诊断?胃底型与胃底上皮相似,可见主细胞和壁细胞,但BE上皮萎缩,腺体较少且短小。

  2、贲门型与贲门上皮相似,有胃小凹和黏液腺,但无主细胞和壁细胞。

  3、特殊肠化生型,又称Ⅲ型肠化生或不完全性大肠化生型,表层主要有4 种细胞组成,即杯状样细胞、浅蓝色柱状上皮、透明柱状上皮和带有刷状缘的肠细胞样细胞,偶尔也可见到Paneth 细胞(潘氏细胞) ,罕见成熟的肠细胞。

治疗措施

       以手术治疗为主。本征结肠腺瘤性息肉恶变率高,一经确诊,应立即行单纯息肉切除术或早期行结肠切除术,术后应定期行纤维结肠镜复查。对于手术难以清除的多发性肿瘤,药物和放疗有一定效果。

  ①不肯定的不典型增生,需要经历8~12周强化抑酸治疗后复查内镜。

  ②低度不典型增生,推荐抗反流治疗,并且每隔6~12个月行内镜随访。

  ③高度不典型增生,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组织学特征、身体其他疾病、手术风险等综合评价。 

预防保健

       预后不良,大部分病例在确诊后数年内死亡。其原因是多数情况下不能完全摘除神经系统肿瘤,在结肠息肉癌变前,即已死于脑肿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