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遗传因素
尚无定论,为多基因遗传,发现部分多动症儿童的父母童年有多动症历史者较多,多动症儿童的同胞兄弟姐妹患该病机率比一般儿童高,情感精神病的也较多见。多动症儿童幼年时多表现为兴奋挣扎、睡眠障碍、格外活泼、衣服易损等。
2、脑部细微病变
因各种疾病,中毒、缺氧等多种因素造成脑组织及其功能轻微改变,如孕早期母亲病毒感染、异常分娩、产时窒息、颅内出血、婴儿时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外伤、铅或其他重金属中毒等各种情况引起的后遗症。
3、脑内神经介质代谢障碍
与神经元突触间隙中多巴胺或者去甲肾上腺素含量不足有关,因去甲肾上腺素具有维持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保持皮层觉醒状态作用,这与行为、情感、注意力以及学习功能有关,故用苯丙胺或利他林治疗可增加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增加自制力,改善注意力,减少不必要的活动。
4、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分居或离异,婚姻不和谐,家庭教育不一致,家庭和学校对儿童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缺乏文体活动,不能释放过剩的精力,均可引起多动症的产生。
5、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食物因素等都有可能引起该病的发生。
该病无明确的病理变化,故目前诊断上仍主要是以患儿家长和老师提供的病史,临床表现特征,体格检查,精神检查为主要依据。
(一)症状标准与分型
1、A组症状(注意力缺陷型):
(1)学习、做事情时常不注意细节、粗心大意。
(2)在完成任务或玩的时候经常很难保持注意力集中(7~10岁,注意力集中于一件事不足20 min,10~12岁不足25 min,12岁以上不足30 min)。
(3)别人对他讲话时,经常像在想别的事情,好像没有听见一样。
(4)经常在一件事还没有做完时就转做另一件事,不能完全按要求做事(不是由于故意对抗或没有听懂指导)。
(5)经常很难安排好日常学习和生活。
(6)经常不愿意或回避做那些需要持续用脑的事情(如家庭作业、课堂作业)。
(7)经常丢失一些常用的东西(如玩具、铅笔、书等)。
(8)经常因无关刺激而分心。
(9)经常忘事(如上学校时丢三落四,忘记分配的任务)。
2、B组症状(多动一冲动型):
(1)经常坐不住,在座位上小动作多或扭来扭去。
(2)在教室或其他需要坐在位子上的时候,经常离开座位(包括在家做作业等)。
(3)在一些不该动的场合乱跑乱爬(青少年可能仅表现为主观上的坐不住的感觉)。
(4)很难安安静静地玩。
(5)经常忙忙碌碌或者显得像一台发动机驱动着一样。
(6)经常话多,说起来没完。
(7)经常问题没说完时抢先回答。
(8)经常很难按顺序等候轮换(如排队、比赛和其他集体活动)。
(9)经常打断别人或强让别人接受他(如插人谈话或游戏)。
3、分型按症状分布特点,将其分为3个亚型:
(1)注意力缺陷症状和多动一冲动症状均≥6项者为混合型。
(2)仅注意力缺陷≥6项者为注意力缺陷为主型。
(3)仅多动一冲动症状≥6项者多为多动为主型。
(二)病程标准通常7岁以前发病,病程持续6个月以上。
(三)排除标准需除外由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和药物副反应等所引起的多动。
(四)严重程度分类
1、轻度:症状符合或稍微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仅有微小的或没有学校社会功能的损害。
2、中度:症状和损害在轻度和重度之间。
3、重度:超过诊断标准所需症状很多,有明显而广泛的学校、家庭和伙伴关系方面的社会功能的损害。
1、精神发育迟滞症
该病有过度的无目的性的活动,判断能力有缺陷,不能完成学业,常常从一个活动转移到另一个活动,冲动控制亦有缺陷。它与多动症的主要区别是:精神发育迟滞儿童的智力能力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学习成绩与其智力能力的水平一般相符,而多动症儿童的学习成绩则明显低于其智力能力水平。
2、孤独症
该类儿童也有多动、冲动和注意缺陷障碍等症状,但这类孤独障碍儿童有严重的社会和人际交往障碍以及语言障碍,因此,有别于多动症儿童。有些情绪障碍的儿童,也有精神运动性兴奋和注意力缺陷障碍等症状,很难与多动症儿童鉴别。多动症儿童常与情绪障碍儿童交叉重叠,因为他们有长期的不愉快、沮丧及来自对父母、同学、玩伴和老师关系的负性反应。他们对表扬、爱等阳性强化也表现为烦躁不安,母亲的奖赏也不能使这些儿童的强化阈值发生改变。情绪障碍儿童病情呈发作性,且情绪障碍的症状性质严重,而多动症儿童的病情呈慢性和连续性,但属轻或中等程度的障碍。
3、风湿热舞蹈症
在A组B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1~6个月出现舞蹈症状,表现为全身或部分肌肉不自主运动,常见面部肌肉抽搐引起的奇异面容,如:伸舌、歪嘴、皱眉、眨眼和语言障碍,其次有耸肩、缩颈、书写困难、细微动作不协调等,多伴有心肌炎、多关节炎、皮下小节、环形红斑、发热等症状,追问病史一般可以区别多动症与风湿热舞蹈症。
4、抽动一秽语综合征
多动症和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可能有症状的重叠,很多抽动症儿童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的历史,大概有10%的多动症儿童伴有抽动-秽语综合征或多发抽动综合征。抽动症儿童一般是一组一组的肌肉抽动,有的还伴有清嗓子等喉音及骂脏字,单纯的抽动一秽语综合征与多动症较易区别。
5、其他行为障碍
品行障碍和对抗行为,该类人对他人有更多的干扰和破坏行为,对抗障碍最初的症状常常是围绕破坏常规,不服从或对抗学校领导和老师,并有违拗。品行障碍的儿童和少年常常不管他人,并伴频发的反社会和犯罪行为,多动症儿童一般没有严重的反社会活动,但因自控能力差而有冲动做出不考虑后果的事情。
1、药物治疗
多动症儿童的药物治疗应采取慎重态度,首先应结合病史、出生史、临床表现作出诊断,并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类似症状,确诊后方可进行药物治疗。
临床药物治疗的目的是:①促进多动症儿童思考,改善对冲动行为的控制;②减少烦躁不安;③改善社会交往的技术;④改善认知行为;⑤改善精细运动的共济;⑥有时改善特殊的学习困难,然而不伴多动症状的学习困难,用药几乎没效。
药物不同剂量作用不同,高剂量改善认知功能和注意力,低剂量改善行为,社交技能和冲动控制。对儿童多动症有效的药物有中枢神经兴奋药哌醋甲酯(利他林)、右旋苯丙胺、甲基苯丙胺及匹莫林等。
药物的副作用:类交感神经药物的副作用是食欲下降、失眠、头痛、胃痛、易怒、生长缓慢、抽动等。
2、心理治疗
首先要解除对患儿学习和家庭等方面的精神紧张压力,以避免症状加重,做好父母、老师的工作,在爱护患儿的基础上进行耐心地帮助和教育,不能对他们进行惩罚,更不能歧视他们,促使患儿树立信心,恢复自尊心,鼓励患儿克服过多的动作和注意力不集中的毛病,加强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
3、行为矫正
治疗对多动症儿童好的、适宜的行为给予肯定、表扬鼓励,以精神或物质奖励以强化其行为能巩固下去;对不适宜的行为给以“惩罚”,如表示不愉快则撤消原来的奖励,或者对这些行为或习惯不予理睬,采取漠视的态度等。该方法简单易学,配合药物治疗,比单纯的药物治疗效果好。
1、动作过多
多动症儿童从早到晚不停地活动,精力旺盛,就像一部制动失灵的机器,活动内容无常,喜欢招惹他人,在陌生人面前可能安静片刻,比如在就医的过程初期,他可以安静几分钟,之后又恢复多动行为。
2、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儿童的主动注意力下降,被动注意力亢进,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对来自各方面的刺激均有反应,不能分辨无关刺激,对有兴趣的事情,能够保持一段时间,但也较短暂。
3、任性冲动
由于缺乏自我克制能力,在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多动症儿童常会做出一些过分的反应,如伤人、破坏东西等,缺乏耐心,做事情常有始无终,任性冲动是多动症突出而又经常出现的症状。
4、认识障碍、学习困难
多动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大多数正常,由于注意力不集中,任性冲动,给学习上带来一定的困难,学习成绩的波动性很大,部分多动症儿童不能正确认识“b”“d”“p”“q”,甚至左右不分,听觉综合力、辨别力差,还有诵读、拼音、书写或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困难,认识欠完整,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
1、 逐步减少孩子的多动行为。
2、 让孩子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社会活动,使他们能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
3、 鼓励孩子的安静行为,用口头表扬、鼓励等强化方法逐步培养他们养成能静坐、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做事的习惯。
4、 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应该让他们从小养成按时作息、起居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并从有规律的生活中培养他们形成一心不二用的好习惯。不迁就孩子的某些兴趣。
5、 消除家庭中导致多动症的不良刺激和精神紧张因素,协调家庭关系,缓和家庭气氛。
6、 规矩简单、明确。对这类孩子进行要求的要点是,防止他们的鲁莽行为损伤自己或危害他人,因此,所定的规矩能达到这种目标就行,不已制定过多的规矩。
1、安全和生活护理
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每一件小事培养患儿专心的习惯,如吃饭时不要一边吃饭一边看书等。
2、心理护理
对患儿应具有关心和爱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并争取家长和老师配合,让其发挥优点,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让其与伙伴接触,学会谦让,鼓励参加团队活动,听从指挥,团结集体。
3、健康教育
父母的态度对儿童影响极大,指导父母与孩子和谐相处;要认识到多动症的孩子比一般正常孩子难以管教,应多花精力和时间教育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