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经农业部批准,四川农学院建立了以玉米遗传育种学家杨允奎教授为主任的数量遗传实验室。
“文化大革命”后,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数量遗传研究室。
1997年,研究室发展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中心。
2000年,研究中心更名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
2011年,依托研究所建立的农业部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获得农业部批准建设。[2][4]
根据2020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有教职工53人;拥有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研究队伍,其中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22人。[2]
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专职)[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卢艳丽[6]
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卢艳丽[6]
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卢艳丽[6]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潘光堂、高世斌、卢艳丽[6]
教育部首批创新团队带头人:潘光堂[6]
农业部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玉米遗传育种岗位专家:潘光堂[6]
四川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卢艳丽[6]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优秀专家:潘光堂[6]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曹墨菊、高世斌、卢艳丽、兰海[6]
四川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潘光堂、李晚忱、曹墨菊、高世斌、卢艳丽[6]
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付凤玲、唐祈林、张素芝、沈亚欧、兰海[6]
(备注:由于研究所未注明具体层次人才名单,上述名单可能不全)
根据2020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设有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数量遗传与生物信息学和玉米育种学5个研究室,此外拥有3个研究基地;建设有教育部和四川省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1个。[2]
研究基地:雅安多营育种基地、云南西双版纳南繁基地、成都温江试验站[7]
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2]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西南作物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
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2]“川单99”创中国南方玉米30亩以上连片示范高产纪录
获奖年份 | 获奖级别 | 成果名称 | 主研人员 |
---|---|---|---|
2008年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第四轮骨干自交系18-599和08-641” | 荣廷昭 潘光堂 黄玉碧 曹墨菊 高世斌 兰海 |
1996年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玉米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新自交系48-2和S37(苏37)” | 荣廷昭 刘礼超 倪昔玉 雷本鸣 黄玉碧 潘光堂 |
2006年 | 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 “高配高产多抗玉米自交系18-599、156选育及应用” | 潘光堂 杨克诚 柯永培 黄玉碧 |
1996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 “丰抗兼优玉米杂交种川农单交9号” | 荣廷昭 刘礼超 黄玉碧 潘光堂 |
2012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西南山区玉米骨干品种川单14的应用推广” | 潘光堂 黄玉碧 周伦理 肖小余 兰海 邹林伸 刘应红 |
2011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太空诱变创制玉米强优势组合亲本及新型雄性不育系” | 曹墨菊 潘光堂 黄玉碧 苏秀 汪静 张志明 |
2007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高配合力大穗多抗广适玉米自交系08-641选育与应用” | 荣廷昭 刘礼超 潘光堂 黄玉碧 谭登峰 杨克诚 唐祈林 李晚忱 胡尔良 |
2005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优质、多抗、超高产玉米杂交种“川单21号”的选育应用” | 荣廷昭 潘光堂 黄玉碧 谭登峰 张勇 胡尔良 曹墨菊 |
2003年 | 全国农牧渔丰收奖一等奖 | “川单11号、13号优化配套高产栽培模式及示范推广” | - |
2002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玉米新型雄性不育材料的创造、研究与应用” | 荣廷昭 刘礼超 潘光堂 黄玉碧 谭登峰 杨克诚 唐祈林 李晚忱 胡尔良 |
2001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四川地方种质和美国玉米带种质“三高”自交系21-ES和18-599、156” | 荣廷昭 刘礼超 杨克诚 柯永培 潘光堂 黄玉碧 赖仲铭 李晚忱 胡尔良 |
参考资料:[8]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项目类型 | 执行年度 | 状态 |
---|---|---|---|---|---|
1 | 油菜素内酯应答因子BES1/BZR1-5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 | 四川省科技厅 | 应用基础 | 2018---2020 | 在研 |
2 | 西南青饲玉米化肥农药减效增效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8---2020 | 在研 |
3 | 西南及南方抗逆高产耐瘠薄玉米新品种培育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8---2020 | 在研 |
4 | SUMO E3连接酶ZmSIZ1及其环状RNA在玉米根系应答干旱胁迫中的功能与分子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9---2021 | 在研 |
5 | 玉米胚性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机制解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9---2021 | 在研 |
6 | 大刍草耐旱优异启动子变异的挖掘与利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2019---2021 | 在研 |
7 | 玉米磷高效利用资源鉴定与优良基因发掘 | 四川省科技厅 | 国际合作 | 2018---2019 | 在研 |
8 | 不同玉米CMS-C材料线粒体DNA指纹图谱构建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8---2020 | 在研 |
9 | 一个按制玉米叶片镉含量主效QTL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8---2020 | 在研 |
10 | 高产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 | 农业部 | 转基因专项 | 2016---2020 | 在研 |
11 | 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 | 四川省科技厅 | 科技支撑 | 2016---2020 | 在研 |
12 | 玉米耐旱基因资源发掘、创新与分子利用 | 四川省科技厅 | 国际合作 | 2017---2019 | 在研 |
13 | 一份矮败玉米突变体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8---2020 | 在研 |
14 | 玉米皱小叶基因的遗传机理及应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8---2020 | 在研 |
15 | 玉米PPa基因调控自主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8---2020 | 在研 |
16 | 3份白玉米矮生新材料的遗传鉴定及其育种潜势初探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7---2019 | 在研 |
17 |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 农业部 | 产业技术体系 | 2017---2020 | 在研 |
18 | 精细定位太空诱变雄性核不育突变体基因及其相关株型性状位点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7---2019 | 在研 |
19 | 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 | 重点实验室 | 2016---2018 | 在研 |
20 | 西南区玉米种质改良及强优势杂交种创制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21 | 玉米、油菜养分高效利用性状优异等位基因的发掘及育种利用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22 | 四川省辐射诱变技术育种平台 | 四川省科技厅 | 科技支撑 | 2016---2020 | 在研 |
23 | 抗逆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 | 农业部 | 转基因专项 | 2016---2020 | 在研 |
24 | 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 | 四川省科技厅 | 科技支撑 | 2016---2020 | 在研 |
25 | 主要粮食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项目玉米分子设计育种课题子任务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26 | 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基因发掘及调控网络解析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27 | 玉米诱变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创制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28 | 高产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 | 农业部 | 转基因专项 | 2016---2020 | 在研 |
29 | 西南地区优质高产饲草玉米品种筛选与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30 | miR393b在玉米对纹枯病免疫反应中的调控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项目 | 2017---2019 | 在研 |
31 | 玉米愈伤组织再生能力全基因遗传解析 | 四川省科技厅 | 青年基金 | 2016---2018 | 在研 |
32 | 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 四川省科技厅 | 科技厅创新团队 | 2016---2018 | 在研 |
33 | 突破性玉米新品种荣玉1210配套种子生产及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四川省科技厅 | 科技支撑 | 2016---2018 | 在研 |
34 | 西南玉米骨干亲本08-641遗传解析和改良规律研究 | 四川省科技厅 | 应用基础 | 2016---2018 | 在研 |
35 | 玉米干旱响应的自然反义转录本鉴定与调控机制研究 | 四川省科技厅 | 应用基础 | 2016---2018 | 在研 |
36 | 玉米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基因发掘与特异种质创新 | 四川省科技厅 | 育种攻关 | 2016---2020 | 在研 |
37 | 饲草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 四川省科技厅 | 育种攻关 | 2016---2020 | 在研 |
38 | 突破性玉米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 | 四川省科技厅 | 育种攻关 | 2016---2020 | 在研 |
39 |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 农业部 | 产业技术体系 | 2016---2020 | 在研 |
40 | 调节玉米籽粒淀粉合成和灌浆的关键转录因子鉴定及功能研究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6---2018 | 在研 |
41 | 玉米干旱响应的自然反义转录本鉴定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6---2018 | 在研 |
42 | 优质高产甜、糯玉米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大培育 | 2016---2018 | 在研 |
43 | 玉米籽粒粒型基因的功能与互作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重大研究计划 | 2016---2018 | 在研 |
44 | 玉米耐旱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利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2016---2018 | 在研 |
45 | 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2016---2019 | 在研 |
46 | 玉米穗轴发育UniformMu突变体基因的克隆与功能解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项目 | 2016---2018 | 在研 |
47 | 玉米干旱响应的自然反义转录本鉴定及其启动子克隆与功能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项目 | 2016---2018 | 在研 |
48 | 玉米穗粒腐病表观遗传修饰及关键调控因子的鉴定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5---2018 | 在研 |
49 | 玉米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全基因组遗传解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5---2018 | 在研 |
50 | 玉米响应干旱胁迫的甲基化调控与分子机制解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5---2018 | 在研 |
51 | 玉米磷信号途径调控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与耐低磷性状的关联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5---2018 | 在研 |
52 | 饲用玉米品种选育研究岗位专家 | 四川省农业厅 |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2014---2018 | 在研 |
53 | 多基因聚合创制多年生饲草种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科技部 | 973 | 2014---2018 | 在研 |
54 | 玉米产量性状关键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 科技部 | 973 | 2014---2018 | 在研 |
55 | 玉米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遗传解析 | 科技部 | 973 | 2014---2018 | 在研 |
参考资料:[9] |
获奖年份 | 获奖级别 | 成果名称 | 主研人员 |
---|---|---|---|
2008年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西南地区玉米杂交育种第四轮骨干自交系18-599和08-641” | 荣廷昭 潘光堂 黄玉碧 曹墨菊 高世斌 兰海 |
1996年 |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玉米高配合力、高产、高抗多种病害新自交系48-2和S37(苏37)” | 荣廷昭 刘礼超 倪昔玉 雷本鸣 黄玉碧 潘光堂 |
2006年 | 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 | “高配高产多抗玉米自交系18-599、156选育及应用” | 潘光堂 杨克诚 柯永培 黄玉碧 |
1996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 | “丰抗兼优玉米杂交种川农单交9号” | 荣廷昭 刘礼超 黄玉碧 潘光堂 |
2012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西南山区玉米骨干品种川单14的应用推广” | 潘光堂 黄玉碧 周伦理 肖小余 兰海 邹林伸 刘应红 |
2011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太空诱变创制玉米强优势组合亲本及新型雄性不育系” | 曹墨菊 潘光堂 黄玉碧 苏秀 汪静 张志明 |
2007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 “高配合力大穗多抗广适玉米自交系08-641选育与应用” | 荣廷昭 刘礼超 潘光堂 黄玉碧 谭登峰 杨克诚 唐祈林 李晚忱 胡尔良 |
2005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优质、多抗、超高产玉米杂交种“川单21号”的选育应用” | 荣廷昭 潘光堂 黄玉碧 谭登峰 张勇 胡尔良 曹墨菊 |
2003年 | 全国农牧渔丰收奖一等奖 | “川单11号、13号优化配套高产栽培模式及示范推广” | - |
2002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 “玉米新型雄性不育材料的创造、研究与应用” | 荣廷昭 刘礼超 潘光堂 黄玉碧 谭登峰 杨克诚 唐祈林 李晚忱 胡尔良 |
2001年 | 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 “四川地方种质和美国玉米带种质“三高”自交系21-ES和18-599、156” | 荣廷昭 刘礼超 杨克诚 柯永培 潘光堂 黄玉碧 赖仲铭 李晚忱 胡尔良 |
参考资料:[8] |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来源 | 项目类型 | 执行年度 | 状态 |
---|---|---|---|---|---|
1 | 油菜素内酯应答因子BES1/BZR1-5调控玉米籽粒发育的分子机制 | 四川省科技厅 | 应用基础 | 2018---2020 | 在研 |
2 | 西南青饲玉米化肥农药减效增效综合技术集成与示范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8---2020 | 在研 |
3 | 西南及南方抗逆高产耐瘠薄玉米新品种培育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8---2020 | 在研 |
4 | SUMO E3连接酶ZmSIZ1及其环状RNA在玉米根系应答干旱胁迫中的功能与分子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9---2021 | 在研 |
5 | 玉米胚性愈伤组织再生能力的遗传基础及分子调控机制解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9---2021 | 在研 |
6 | 大刍草耐旱优异启动子变异的挖掘与利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 2019---2021 | 在研 |
7 | 玉米磷高效利用资源鉴定与优良基因发掘 | 四川省科技厅 | 国际合作 | 2018---2019 | 在研 |
8 | 不同玉米CMS-C材料线粒体DNA指纹图谱构建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8---2020 | 在研 |
9 | 一个按制玉米叶片镉含量主效QTL的精细定位与候选基因功能分析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8---2020 | 在研 |
10 | 高产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 | 农业部 | 转基因专项 | 2016---2020 | 在研 |
11 | 高产优质玉米杂交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 | 四川省科技厅 | 科技支撑 | 2016---2020 | 在研 |
12 | 玉米耐旱基因资源发掘、创新与分子利用 | 四川省科技厅 | 国际合作 | 2017---2019 | 在研 |
13 | 一份矮败玉米突变体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8---2020 | 在研 |
14 | 玉米皱小叶基因的遗传机理及应用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8---2020 | 在研 |
15 | 玉米PPa基因调控自主免疫反应的分子机理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8---2020 | 在研 |
16 | 3份白玉米矮生新材料的遗传鉴定及其育种潜势初探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7---2019 | 在研 |
17 |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 农业部 | 产业技术体系 | 2017---2020 | 在研 |
18 | 精细定位太空诱变雄性核不育突变体基因及其相关株型性状位点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7---2019 | 在研 |
19 | 西南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农业部 | 重点实验室 | 2016---2018 | 在研 |
20 | 西南区玉米种质改良及强优势杂交种创制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21 | 玉米、油菜养分高效利用性状优异等位基因的发掘及育种利用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22 | 四川省辐射诱变技术育种平台 | 四川省科技厅 | 科技支撑 | 2016---2020 | 在研 |
23 | 抗逆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 | 农业部 | 转基因专项 | 2016---2020 | 在研 |
24 | 四川省农作物分子育种平台 | 四川省科技厅 | 科技支撑 | 2016---2020 | 在研 |
25 | 主要粮食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项目玉米分子设计育种课题子任务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26 | 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基因发掘及调控网络解析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27 | 玉米诱变育种技术创新与品种创制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28 | 高产转基因玉米新品种培育 | 农业部 | 转基因专项 | 2016---2020 | 在研 |
29 | 西南地区优质高产饲草玉米品种筛选与机械化高效生产技术 | 科技部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2016---2020 | 在研 |
30 | miR393b在玉米对纹枯病免疫反应中的调控机制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项目 | 2017---2019 | 在研 |
31 | 玉米愈伤组织再生能力全基因遗传解析 | 四川省科技厅 | 青年基金 | 2016---2018 | 在研 |
32 | 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四川省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 | 四川省科技厅 | 科技厅创新团队 | 2016---2018 | 在研 |
33 | 突破性玉米新品种荣玉1210配套种子生产及栽培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 | 四川省科技厅 | 科技支撑 | 2016---2018 | 在研 |
34 | 西南玉米骨干亲本08-641遗传解析和改良规律研究 | 四川省科技厅 | 应用基础 | 2016---2018 | 在研 |
35 | 玉米干旱响应的自然反义转录本鉴定与调控机制研究 | 四川省科技厅 | 应用基础 | 2016---2018 | 在研 |
36 | 玉米基因资源的收集保存、基因发掘与特异种质创新 | 四川省科技厅 | 育种攻关 | 2016---2020 | 在研 |
37 | 饲草玉米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 | 四川省科技厅 | 育种攻关 | 2016---2020 | 在研 |
38 | 突破性玉米育种材料与方法创新 | 四川省科技厅 | 育种攻关 | 2016---2020 | 在研 |
39 | 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建设 | 农业部 | 产业技术体系 | 2016---2020 | 在研 |
40 | 调节玉米籽粒淀粉合成和灌浆的关键转录因子鉴定及功能研究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6---2018 | 在研 |
41 | 玉米干旱响应的自然反义转录本鉴定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点项目 | 2016---2018 | 在研 |
42 | 优质高产甜、糯玉米新品种的示范与推广 | 四川省教育厅 | 重大培育 | 2016---2018 | 在研 |
43 | 玉米籽粒粒型基因的功能与互作研究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重大研究计划 | 2016---2018 | 在研 |
44 | 玉米耐旱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利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际合作与交流 | 2016---2018 | 在研 |
45 | 玉米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 | 2016---2019 | 在研 |
46 | 玉米穗轴发育UniformMu突变体基因的克隆与功能解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项目 | 2016---2018 | 在研 |
47 | 玉米干旱响应的自然反义转录本鉴定及其启动子克隆与功能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青年项目 | 2016---2018 | 在研 |
48 | 玉米穗粒腐病表观遗传修饰及关键调控因子的鉴定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5---2018 | 在研 |
49 | 玉米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诱导能力全基因组遗传解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5---2018 | 在研 |
50 | 玉米响应干旱胁迫的甲基化调控与分子机制解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5---2018 | 在研 |
51 | 玉米磷信号途径调控基因序列变异及其与耐低磷性状的关联分析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面上项目 | 2015---2018 | 在研 |
52 | 饲用玉米品种选育研究岗位专家 | 四川省农业厅 | 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 2014---2018 | 在研 |
53 | 多基因聚合创制多年生饲草种质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 科技部 | 973 | 2014---2018 | 在研 |
54 | 玉米产量性状关键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鉴定 | 科技部 | 973 | 2014---2018 | 在研 |
55 | 玉米产量性状的全基因组遗传解析 | 科技部 | 973 | 2014---2018 | 在研 |
参考资料:[9] |
根据2020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在“十一五”期间,玉米研究所主持申请或联合承担国际基洛克菲勒基金、GCP、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10余项。[10]
项目来源 | 项目名称 | 完成时限 |
---|---|---|
国际GCP挑战计划 | “玉米耐旱相关基因关联分析” | 2004-2008 |
洛克菲勒基金 | “MaizeGermplasmEvaluationandVarietyImprovement forWater-limitedEnvironmentsinMountainandHillMaizeEcologicalRegionofSouthwestChina” | 2004-2007 |
国际Harvest-Plus计划项目 | 高维生素A源和富铁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与利用 | 2005-2007 |
农业部948重大国际合作玉米项目 | “优质抗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 | 2006-20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合作专项 | “玉米耐旱功能候选基因鉴定、克隆与应用” | 2007-2009 |
参考资料:[10] |
项目名称 | 完成时限 | 主持人 |
---|---|---|
薄卷柏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在转基因耐旱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 2006-2008 | 李晚忱 |
玉米热带、亚热带高产、抗逆、抗病种质的引进与利用 | 2005-2007 | 潘光堂 |
玉米根系基因工程抗旱研究 | 2007-2009 | 刘坚 |
参考资料:[10] |
根据2020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通过与美国和国际玉米小改良中心合作,十一五期间通过各种途径从中国国外引进玉米自交系材料50余份,50余分玉米群体;与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合作,在玉米功能基因组前沿研究领域mircoRNA开展合作研究;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合作,在SNP芯片和关联分析领域内,开展了联合研究。[10]
项目来源 | 项目名称 | 完成时限 |
---|---|---|
国际GCP挑战计划 | “玉米耐旱相关基因关联分析” | 2004-2008 |
洛克菲勒基金 | “MaizeGermplasmEvaluationandVarietyImprovement forWater-limitedEnvironmentsinMountainandHillMaizeEcologicalRegionofSouthwestChina” | 2004-2007 |
国际Harvest-Plus计划项目 | 高维生素A源和富铁玉米杂交种的选育与利用 | 2005-2007 |
农业部948重大国际合作玉米项目 | “优质抗逆玉米种质扩增、改良与创新” | 2006-2010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合作专项 | “玉米耐旱功能候选基因鉴定、克隆与应用” | 2007-2009 |
参考资料:[10] |
项目名称 | 完成时限 | 主持人 |
---|---|---|
薄卷柏海藻糖合成酶基因在转基因耐旱玉米研究中的应用 | 2006-2008 | 李晚忱 |
玉米热带、亚热带高产、抗逆、抗病种质的引进与利用 | 2005-2007 | 潘光堂 |
玉米根系基因工程抗旱研究 | 2007-2009 | 刘坚 |
参考资料:[10] |
学生活动(4)根据2020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官网显示,在“十一五”期间,玉米所研究人员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或国际合作项目资助,先后派出3名教师到荷兰、墨西哥和德国开展访问学者研究。2008年组织6人赴印度尼西亚参加第十届亚州玉米大会。2009年2人赴德国参加国际玉米杂种优势国际会议。2010年10赴至意大利参加国际玉米遗传学大会,1人赴美国先锋公司考察玉米育种技术交流会。邀请美国康奈尔大学张志武、加拿大Bioriginal食品与科学公司吴国海、加拿大农业部东部谷物与油料作物研究中心ZhuXiaoyang,美国克莱姆森大学遗传与生化系罗红,美国玉米育种专家张铭堂等先后10余人次中国国外专家来研究所开展学术交流。[10]
2011年,玉米所研究主体承办了“全国第五届动植物数量遗传学大会”,协办了“全国作物学会年会暨50周年年会”。全所主要科研人员组队参加“2011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大会”和“第11届亚洲玉米大会”,并在会上做了学术报告与交流。邀请美国玉米育种公司张铭堂等中国国外科研人员到校进行合作交流。玉米所发起邀请了来自四川、重庆、云南、广西、贵州等西南地区从事玉米育种的10家科研单位主要负责人和11家大型玉米种业企业代表在成都召开“大西南玉米种业发展高峰论坛”筹备会。吴元奇和张志明2名教师先后到美国公派留学,刘海岚到浙江大学开展合作研究6个月。[10]
根据根据2020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1个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其中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农业部重点学科1个,四川省重点学科3个。[2][3]
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作物学
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作物学
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作物遗传育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3]
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农艺与种业[3]
国家级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3]
农业部重点学科:作物遗传育种[3]
四川省重点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作物学[3]
根据2020年6月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通过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十一五”期间,玉米研究所共派出6名博士生分别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加拿大农业部生物技术中心、挪威生命科学大学等单位开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10]
玉米所与中国国外研究机构或高等院校在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荣廷昭院士为导师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联合培养的博士研究生卢艳丽博士,以第一作者在《美国科学院报PNAS》上(2009年SCI影响因子为9.43)和《TAG》等多篇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其他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发表人均都有1篇以上SCI论文发表。[10]
姓名 | 论文题目 | 导师 | 级别 | 年度 |
---|---|---|---|---|
瞿静涛 | 高通量Indel分子标记开发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荣廷昭 |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16 |
覃 成 | 基于栽培辣椒和野生辣椒的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辣椒属的驯化与特异性 | 潘光堂 | 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14 |
王 培 | 玉蜀黍属物种间遗传关系的RAPD和ITS序列分析 | 唐祈林 |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12 |
张志勇 | RNA干扰抗矮花叶病毒转基因玉米培育 | 李晚忱 | 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12 |
卢艳丽 | 不同类型玉米种质分子特征分析及耐旱相关性状的连锁-连锁不平衡联合作图 | 荣廷昭 |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 2012 |
张志勇 | RNA干扰抗矮花叶病毒转基因玉米培育 | 李晚忱 | 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12 |
卢艳丽 | 不同类型玉米种质分子特征分析及耐旱相关性状的连锁-连锁不平衡联合作图 | 荣廷昭 | 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11 |
卢艳丽 | 不同类型玉米种质分子特征分析及耐旱相关性状的连锁-连锁不平衡联合作图 | 荣廷昭 | 省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11 |
陈 旭 | 玉米microRNA的计算机预测与克隆及在干旱下的差异表达 | 付凤玲 |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10 |
段桃利 | 玉米与其近缘种属杂交花粉管行为研究 | 荣廷昭 |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09 |
李式昭 | 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材料的细胞学观察及不育基因的SSR定位 | 曹墨菊 | 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09 |
李式昭 | 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材料的细胞学观察及不育基因的SSR定位 | 曹墨菊 |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08 |
张军杰 | 玉米自交系淀粉合成及其关键酶活性变化与玉米sbe的克隆与表达 | 黄玉碧 | 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08 |
王 钰 | 农杆菌介导玉米自交系受体材料筛选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潘光堂 | 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07 |
唐祈林 | 玉蜀黍属基因组构成及玉米新种质创制研究 | 荣廷昭 | 省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06 |
参考资料: |
姓名 | 论文题目 | 导师 | 级别 | 年度 |
---|---|---|---|---|
瞿静涛 | 高通量Indel分子标记开发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荣廷昭 |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16 |
覃 成 | 基于栽培辣椒和野生辣椒的全基因组测序揭示辣椒属的驯化与特异性 | 潘光堂 | 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14 |
王 培 | 玉蜀黍属物种间遗传关系的RAPD和ITS序列分析 | 唐祈林 |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12 |
张志勇 | RNA干扰抗矮花叶病毒转基因玉米培育 | 李晚忱 | 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12 |
卢艳丽 | 不同类型玉米种质分子特征分析及耐旱相关性状的连锁-连锁不平衡联合作图 | 荣廷昭 |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 2012 |
张志勇 | RNA干扰抗矮花叶病毒转基因玉米培育 | 李晚忱 | 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12 |
卢艳丽 | 不同类型玉米种质分子特征分析及耐旱相关性状的连锁-连锁不平衡联合作图 | 荣廷昭 | 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11 |
卢艳丽 | 不同类型玉米种质分子特征分析及耐旱相关性状的连锁-连锁不平衡联合作图 | 荣廷昭 | 省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11 |
陈 旭 | 玉米microRNA的计算机预测与克隆及在干旱下的差异表达 | 付凤玲 |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10 |
段桃利 | 玉米与其近缘种属杂交花粉管行为研究 | 荣廷昭 |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09 |
李式昭 | 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材料的细胞学观察及不育基因的SSR定位 | 曹墨菊 | 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09 |
李式昭 | 太空诱变玉米核不育材料的细胞学观察及不育基因的SSR定位 | 曹墨菊 | 校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08 |
张军杰 | 玉米自交系淀粉合成及其关键酶活性变化与玉米sbe的克隆与表达 | 黄玉碧 | 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08 |
王 钰 | 农杆菌介导玉米自交系受体材料筛选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潘光堂 | 省级优秀硕士论文 | 2007 |
唐祈林 | 玉蜀黍属基因组构成及玉米新种质创制研究 | 荣廷昭 | 省级优秀博士论文 | 2006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