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头长的2.95—3.31倍。头长为吻长的5.25—6.33倍;为眼径的3.33—4.22倍;为眼间距的3.66—4.7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3—2.03倍。体、头背后、颊部均被圆鳞,极易脱落。侧线鳞32—34。侧线完全。脊椎骨31。尾柄侧扁,其长约为高的2倍。肛门位于臀鳍的前方,圆形。
吻甚短,前端圆钝,微突出,其长短于眼径。眼大,位于头的前部。眼间隔稍窄,中间具1隆起的骨嵴;其宽度大于吻长而小于眼径。鼻器大,呈玫瑰花状,位于吻端与眼之间。口大,口裂略倾斜。两颌约等长,上颌骨细长,后端扩大,并伸达前鳃盖后下角边缘。上下颌、犁骨、腭骨具绒毛状锐利齿带。鳃耙7—8+14—15。鳃盖骨薄,呈膜状;鳃盖后缘光滑。鳃孔大。具假鳃。鳃耙发达,最长的鳃耙长于鳃丝长。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
背鳍11—13;臀鳍17—19;胸鳍12—13;腹鳍8;尾鳍5—19—5。背鳍中等大,起点约位于体的中部,距吻端稍比距尾鳍基为近。脂鳍小,位于臀鳍后部的上方。臀鳍较背鳍大,位于背鳍基底末端的稍前方,其基底长于背鳍基底。胸鳍位低,细长,其末端可达肛门的上方。腹鳍较小,腹位,其起点在背鳍起点之前。尾鳍叉状,副鳍条柔软。
(AO)发光器5—6+4—5个。鼻部背侧发光器(Dn),位于眼前与鼻器的背后方之间,有时不甚明显。眶下发光器(So)不出现。鳃盖发光器(0p)2个,相互距离较远,均位于前鳃盖骨后缘。鳃膜条发光器(Br)2—3个,位于口的腹面。胸鳍下方发光器(PVO)2个,互成水平状,与第一个胸部发光器P01不成一直线。胸鳍上方发光器(PLO),约位于胸鳍基与侧线之中间。胸部发光器(PO)5个,五者几成水平状。腹部发光器(VO)4个,V02位置升高,位于V01和V03之间的上方,但在PVO和SA01的水平线的下方,其他沿腹缘水平状排列。腹鳍上方发光器(VL0),位于腹鳍与侧线间,而略接近侧线。肛门上方发光器(SAO)3个,三者排列成钝角,SA01位于VO3与V04之间的上方,SA01高于SA02的水平线;SAO2约位于第一个AOa的上方;SAO3位于背鳍基末端的后下方,侧线的下面,与侧线的距离约为其直径的1倍。体后侧发光器(Pol)1个,位于脂鳍基的下方,与侧线的距离约为其直径的1/2。臀前部发光器(AOa)5—6个,沿臀鳍基排列呈1列。臀后部发光器(AOp)4—5个,第一个位于臀鳍基底末端的上方,其他沿尾柄腹侧排列。尾前部发光器(Prc)2个,相互距离较远,Prc2的位置升高,在侧线下缘。
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沿岸;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热带和亚热带沿岸海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