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川镇

泾川镇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地初属吴国。此后吴、楚曾争战于此,地常属吴。楚惠王九年(前480年),吴、楚大战,曾属楚国。此后为吴、楚争峙场所。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灭吴,地属越国。继为越、楚争峙场所。楚宣王十五年(前355年),楚灭越,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灭楚国。翌年,平江南,置泾川(治城西北2.5公里泾溪西岸),属会稽郡。秦末,分会稽郡西部置鄣郡,泾川属之。不久,复分鄣郡西部置庐江郡,泾川改属之。
1949年10月1日建国,泾川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1952年3月28日,泾川改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芜湖专区。

1971年3月29日,芜湖专区改称芜湖地区,泾县属之。1980年2月,芜湖地区改名宣城地区。泾川仍属之。 2000年6月2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宣城地区和县级宣州市,设立地级泾县,泾川属之至今未变。

行政规划

泾川镇卫星图泾川镇卫星图2015年设泾川镇,辖10个村和10个社区居委会。分别是:幕桥社区居民委员会、城东社区居民委员会、百园社区居民委员会、城南社区居民委员会、城北社区居民委员会、城西社区居民委员会、水西社区居民委员会、山口社区居民委员会、晏公社区居民委员会、红星社区居民委员会、五星村、岩潭村、董村村、秦峰村、高村村、太美村、巧峰村、石山村、古坝村、潘石村。

泾川镇政府位于安徽宣城泾川镇谢园路12号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泾川镇地处北纬30°21′至30°50′,东经117°57′至118°41′之间,境内205国道、322省道、青弋江秀水穿镇而过,交通便捷,205国道、322省道是通往黄山、九华山、太平湖、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等著名旅游名胜的道路。2017年,行政区域面积25595公顷。

地形地貌

泾川镇东南西部为山区北部为丘陵 中部为平畈区 境内水系较为发达 青弋江、陈村灌区总干渠及幕溪河穿境而过。

气候

泾县地处中纬度南沿,根据气象指标分类,属于北亚热带、副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有春来迟,秋来早的特点。年平均温度157,气温年极端最高值为40.8℃。

泾川镇气候大陆性显著,四季分明,冷暖起伏不大,降雨多集中于夏季。年平均气温10℃,无霜期174天。年平均降雨555毫米,日照2274小时,相对湿度69%,常年多东北风,年蒸发量1339.6毫米。自然灾害有干旱、洪涝、冰雹、风雷、病虫害等,其中以干旱为主。

自然资源

水利资源

泾川镇拥有丰富的水利资源,长江下游最大支流青弋江,截至2015年境内已开发水电站有11座,总装机容量为9974千瓦。

森林资源

截至2015年,泾川镇林业用地38.79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14.32万亩,森林蓄积量71.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6.9%;用材林9.17万亩,薪炭林6.96万亩,防护林6.98万亩,特用林5.56万亩,经济林1.15万亩,竹林1.15万亩,疏林地3814亩,灌木林地7603亩;油茶1.53万亩,其中新增种植1.12万亩。

人口

截至2013年,泾川镇镇总人口6.8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2.1万人。

2017年,常住人口116582人。

经济概括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2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亿元,增长7.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2.6亿元,增长6.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亿元,增长6.1%。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21890元,比上年增加1578元。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3︰44.5︰33.2变化为21.9︰44.5︰33.6,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5410公顷,小麦种植面积593公顷,油料种植面积4789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79公顷,蔬菜种植面积5884公顷。

全年粮食总产量14.6万吨,增长3.3%。油料产量11497吨,减少0.9%。棉花产量789吨,下降1.1%。茶叶产量1920吨,增长2.1%。

第二产业

全县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119户(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2.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9.0亿元,增长12.0%。其中,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3.2亿元,增长11.9%;轻工业完成增加值5.9亿元,增长12.2%。全县20户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38.9亿元,增长24.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31.7%。

第三产业

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7099万美元,下降42.8%。其中:出口5793万美元,下降45.3%;进口1307万美元,下降28.1%。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328万美元,增长55.0%。

全年接待旅游入境者18991人次,增长9.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1686.0万美元,增长11.0%;接待国内旅游者579.5万人次,增长16.0%,实现旅游业总收入22.43亿元,增长19.0%。

主要景点

水西寺

水西寺水西寺水西寺位于泾县城西。是一座雄峻叠翠的山峦,峰入云端,脚插泾溪,碧流婉转,浪拍山崖。远远望去,水西山势如雄鹰展翅,登顶一览,确有“腾身转觉三天近,举足回看万岭低”之感。水西山拔地耸天,很早就成为佛教胜地。山上有崇庆、宝胜、白云三大古寺,总称水西寺。寺始建于南朝,唐初在名僧黄孽禅师主持下扩建整修,全寺金碧辉煌,画梁飞阁,正如唐代诗仙李白所描写的“天宫水西寺,云锦照东郭。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至宋,又在寺之两侧建造了两座巍峨的宝塔,两塔对峙,一圆一方,傲视苍穹。两塔之间的山谷中有一泓清泉,清澈见底,常年不涸,这就是有名的“太子泉”。水西山宛如一座天然公园,山上风景胜处甚多,历代依山势巧筑亭阁,有“云锦堂”、“凌风台”、“绿竹亭”、“凉风阁”等等。因景色之美,故许多文人学士慕名而来。诗仙李白游泾县在这里流连忘返,并写下了许多瑰丽的诗章。

太子泉

水西双塔点缀其间,白云山有一涧清溪沿幽谷而下,形成一弘清泉,相传唐宣宗李忱为太子时潜居水西寺,曾在此沐浴净身,因而得名“太子泉”。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

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皖南事变烈士陵园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傍泾川,邻城区,环境优美,入口跨公路建有7米高石阙,形成壮观的入口空间。进入陵园,沿台阶行约30米,有一小型广场,正对面挡土墙上镶嵌叶飞题写“皖南事变烈士陵园”字碑。从小广场右转,经50米长神道,拾级而上,通过两个石阙形成的神门,进入主碑纪念广场。广场由纪念碑、纪念廊、无名烈士墓等组成。从山顶俯视,纪念广场与外围的花圃组成一献给烈士的巨大花圈;从远处眺望,纪念廊和名人题字廊高低错落,形态各异,白色马头墙簇拥着巨大纪念碑身。碑高12.36米、宽27米,碑面镶邓小平“皖南事变死难烈士永垂不朽”题词。碑下方为一汉白玉雕刻的花环,环周白色纪念廊内,镌刻着新四军军歌及《皖南事变烈士纪念碑碑记》。碑后为无名烈士墓,墓室四壁钢筋水泥浇铸,中间为墓池,池中有洁白大理石石棺,池后是祭坛,坛上燃烧着常年不息的火焰,象征着先烈们革命精神永不熄灭。整个陵园庄严、肃穆、凝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三吴纪念馆

三吴纪念馆,在安徽省泾县博物馆内二楼,三个展厅300平方米, 展览内容分两大部分,一为生平介绍,设展采用文字和图片表现;二为艺术作品和三位先生的文物展示,用展橱、展柜表现。

中国宣纸博物馆

中国宣纸博物馆鸟览图中国宣纸博物馆鸟览图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宣纸历史与文物博览区、宣纸产品展览区、文房四宝展览区、书画艺术展览区、演艺厅、档案室、室外水景观赏、屋顶花园、接待区等。“红色泾县,宣纸之乡”是泾县旅游品牌的对外形象。近年来,宣纸产业在该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突破性发展。中国宣纸博物馆的建成,对保护和传习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弘扬宣纸文化、发展宣纸文化旅游必将产生重大的推动作用。它将成为展示泾县独特宣纸文化的一个新窗口,成为该县旅游新的经典景区。

生态建设

泾川镇以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为统领,以打造生态农业旅游乡镇为目标,以205国道、322省道示范带绿化提升为依托,紧紧围绕“三线四边”环境综合整治,倾力打造“泾川绿色长廊”工程,进一步创建宜居、宜游良好生态环境。
2014年以来,该镇对205国道、322省道沿线进行规模植树绿化,主要以三角枫、黄山栾、青檀、红叶石楠、榆树等品种栽植为主,栽植苗木近2万棵,投入资金近600万元。
泾川镇作为泾县主城区,进出口来往客流量大。绿色长廊的建成,可使往来人员拥有愉悦的心情和美的享受,不仅美化了景观,改善了生态,也为打造“青清净静”魅力泾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发展策略

概述

镇党委、镇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主两翼”发展战略,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始终牢记发展为第一要务,把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作为践行“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始终坚持以培植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推进城镇化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发展经济、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战略措施,按照“以城带镇,工业强镇,以工促农,城乡联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强抓机遇争项目,凝心聚力谋发展,实现了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工业经济

走工业强镇之路,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区域优势,传统的工业基础和境内拥有金、铁、铜等有色金属、方解石、大理石非金属矿以及丰富储量的煤炭资源优势,加大对外经济协作,通过招商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以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构建产业链和形成企业聚集群。全镇现拥有工业企业640余家,其中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达41家,工业增加值近几年来均在10%-15%增幅以上。形成以机电铸造、宣纸生产及加工、木竹制品、建筑建材、矿业开采和轻纺等六大行业为主导上百品种的四大工业经济板块。实施品牌战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企业上规模、产品上等级,使镇内“汪六吉”、“汪同和”等一批品牌得到传承和发展。

传统农业

向效益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产业化。全镇利用地处城郊优势,以县城辐射带动农村,坚持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建起晏公千亩蚕桑基地;山口千亩园西瓜、蔬菜基地;幕桥千亩甘蔗、中药材基地以及城东百亩花卉盆景基地;引导和培育种植、养殖加工企业和大户,充分利用“古北翠尖“部优品牌效应建有优质无公害茶园千余亩。全镇种植蔬菜、瓜果、中药材、食用菌专业户达337户,营材大户19家,木材加工大户63户,劳务输业近万人。效益农业和劳务收入成为农民增加收入新的增长点。

旅游资源

得天独厚。旅游经济带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5国道,322省道和青弋江穿境而过,是通往“两山一湖”旅游区的必经之地,镇内拥有水西国家级森林公园、水西风景区、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水西双塔、宝胜禅祠、台泉祠及三吴纪念馆等自然和红色旅游景点。为充分利用和挖掘旅游资源,通过引资开发建设宣纸城、瑶岭湖水电站、城南老街和高村山庄等旅游景点为我镇增添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同时通过旅游业带动了我镇商业服务的大发展,现全镇从事旅游餐饮、商业、零售等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已达500余户。

基础设施

抓好城西工业区和服务工作,全力构建发展平台。充分利用县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建设一个占地4.5平方公里,其中厂区面积近千亩的县级工业集中区,投入资金完善工业区内供电、供排水、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设立园区管委会,确定专门的工作人员,对入户企业进行帮办和“保姆”式服务,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了大批企业来园投资兴业。园区内已有工业企业80余户。加快城区建设,促进社区建设,在抓好社区居委会建设,增强社区居委会服务功能,提升社区居委会社会管理和为社会群体保障能力的同时,积极支持协助改造老城区,建设新城区建设,投入人力物力,做好社区文明创建争创文明县城工作,着力抓好城区街道绿化、硬化、亮化工程,使古老的县城焕发新的生机。[2]

社会事业

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全镇现有公立初级中学一所,完小三所及三个教学点和志远双语小学、英特学校和凌云学校三所私立学校,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巩固“双基”成果,促进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抓基础管理,强化服务功能,落实计划生育户奖扶政策,按时兑现独生子女保健费。五保户供养纳入社会化管理,镇内建有公益性敬老院、托老所两所,敬老院正筹措资金扩大建设规模和改善住院条件达农村二级模范敬老院标准。按时发放各类救灾、救济和抚恤款物,农村和城镇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积极推进殡葬改革,火化率达100%,各村、社区建有公益性公墓,实行规范安葬。通过文化信息入村工程建设,全镇城区和农村居民有线电视实行县乡联网,有线电话趋于普及,不少家庭户已进入了互联网,有条件的村和社区建有文体室,推进全民健身活动和文体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农村、城镇居民实行了医疗保险制度。农村进行“村村通”建设、安全饮用水建设和改水改厕、等一系列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民生工程。民兵预备役工作扎实开展,国防教育深入人心。通过新农村建设,加大文明创建工作,促进全镇人民文明素质的提高,实现社会稳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新泾川。

获得荣誉

2019年9月11日,泾川镇入选“2018中国中部乡镇综合竞争力100强”。[3]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