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美术报

目录导航

美术界的强势媒体 美术家的知心朋友

2009年,新 中国诞辰60周年,《美术报》创刊16周年。

16年寒暑更迭,《美术报》在中国美术界扎根、发芽、吐 蕊,生机勃勃;16年斗换星移,《美术报》在读者心中播种、开花、结果,生生不息。创刊时的四开四版小报如今已“成长”为每期四十版并装订成册的厚报。

作为全国唯一的美术专业报,《美术报》被读者朋友誉为“美术界的强势媒体,美术家的知心朋友”,在“大美术”观念的指引下,《美术报》进行了一次次的扩版改版,让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及书法、设计、鉴藏、美术教育、艺术时论等等,都在有限的版面资源中占有一席之地。

专业报道的“快枪手”舆论引导的“风向标” 《美术报》属于专业报,在“美术”大家庭中,职业是“报道”。

《美术报》用面向全国美术界的 新闻视野,及时准确地为读者采编刊发全国美术界的大事要事新鲜事,将各地各级美术领域的新成就新变化,以及各美术种类、画派画宗杰出代表的风采 流韵,通过报道让广大读者共享。

《美术报》坚守高品位的学术水准,努力引导舆论。10多年前,发起了关于“艺德”问题的大讨论,向 艺术市场浮躁功利的苗头发出警示;6年前,发表了“《祖国·母亲》乎?《自由女神》乎?”的质疑,成功推倒了一个不中不西的造“神”雕塑项目;3年前,推出了“ 爱与责任”连续报道,引发一场数万人参与的“荣辱观”大讨论;1年前,发出了“不要丑化中国人的脸”的疾呼,引起广泛共鸣……《美术报》在中国美术界扮演的是信使、 水手、哨兵等多重角色,是读者广泛认可的一杆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的“风向标”。

尊重文化传统 笔墨当随时代

传统与创新,是美术界永恒的主题,也是《美术报》宣传报道中的两翼。

《美术报》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面对“‘笔墨’是否等于零”等争论,既不偏袒权威名家,又不轻视晚辈新人,在数年时间里为各方提供公平论战的平台,让广大读者通过争鸣明辨是非,汲取涵养。当 圆明园“生肖首”等艺术瑰宝回归时,当《淳化阁贴》石刻等美术杰作被发现时,当 赵孟頫等古代名家作品展出时,《美术报》与广大艺术工作者一起,在学习中宣传,在宣传中学习。

《美术报》引导创新,鼓励突破。南方冰灾, 汶川震殇,《美术报》和广大美术家、美术工作者、美术爱好者一起,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挽 托爱的狂潮,鼓励 艺术家在第一时间进入第一现场,用 画笔记录历史,让美术激励救灾。北京奥运会期间,《美术报》在头条位置刊发奥运冠军画,让职工参与镌刻奥运冠军印,鼓励、引导更多“笔墨当随时代”的美术创新。2008年,《美术报》隆重推出“美术报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鼓励美术理论创新和美术作品创新;为推动 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美术报》还轰轰烈烈地举办“美术报艺术节”,用 媒体的力量开设艺术盛宴。

美术传媒出版中心正式成立

2013年是美术报成立20周年,“美术传媒出版中心” 的成立,是美术报打造全国一流美术传媒集团的重要一步,同时也充分体现美术报服务广大艺术家的社会担当。“美术传媒出版中心”未来还将开展系列活动,如组织书画展览、召集书画笔会、跨省区书画交流活动、书画家代理、书画家推介等。此外,“美术传媒出版中心”还将同全国各地各级书协、美协积极合作,为繁荣传统书画艺术作出自己的努力。

美术报成立四川艺术中心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的要求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强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宣传推广“巴蜀画派”等相关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积极作用,《美术报》与成都水墨玩家有限公司以强强联合、突破地域限制、整合优质资源的方式组建“美术报四川艺术中心 ”并落址成都。中心将立足四川等西南地区,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以美术为载体,将全国著名书画家请进四川,把四川本土画家介绍出去。

中心将坚持“搭建一个平台、塑造一个品牌、打造一支队伍、创建一种模式”的发展理念,充分利用《美术报》独有的人脉资源、媒体资源和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背景,为川浙两地文化交流展示活动,搭建一个有效的公共推广平台;借助中国美术学院教学师资和文化艺术理论研究力量,在川建构文艺理论及绘画专业高级人才培训基地,以不断提升四川省书画艺术理论研究和创作水平;利用中心这个合作平台,将四川巴蜀画派名家及中青年实力艺术家推向国内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