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山集遗址

顺山集遗址

目录导航

遗址特点

出土修复后的陶灶出土修复后的陶灶顺山集遗址以下多是黄色自然土层和沙石层。从断面上看,遗物的残片亦较多。剖面采集陶片以夹砂红褐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可辩器形有鼎、豆、钵、罐、带纹饰陶支架等。该遗址还曾经出土过石斧,红砂陶杵,陶坠等。在遗址的剖面还发现了濠沟,濠沟深约4米,堆集早期遗物。经考证确认该遗址距今8300余年。

2013年1月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2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上,泗洪县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被评选为2012年中国考古“六大发现”,位列第一。 2013年8月20日,江苏省文物局公布了第二批大遗址名录,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名列其中,成为全省6处大遗址之一。

研究价值

顺山集遗址的发现,对青莲岗文化的研究及苏北地区早期人类聚落址的分布,尤其是壕沟的发现,对新石器时期人类居住环境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顺山集遗址以极具代表性的特征,位列“2012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而这十大新发现,全面展现了中华文明多阶段的瑰丽画卷。

作为古人类的生活。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赵庄东侧的顺山集遗址,是整个淮河下游流域发现的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聚落,出土的稻谷标本由北京大学文博学院以碳-14检测确认,距今约8100—8300年。由此,江苏省的文明史推前了至少1600年。

这个聚落有房址,有规划整齐的墓葬区,有丰富的水稻遗迹,说明这个时期已经有初步的农业生态。而且顺山集遗址的遗存表现出多种文化因素,比如这里的陶釜与山东半岛的后李文化有一定的联系。这是江苏境内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或者可以为长江中下游的马家浜文化找到源头。

文物遗存

顺山集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江苏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西南约500米处的重岗山北缘坡地之上,遗址总面积17.5万平方米,经过测年,确认其为一处距今8000年前后的史前环壕聚落。据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留根介绍,几次发掘共清理墓葬92座,灰坑26座,房址5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400多件。顺山集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史前聚落考古和考古文化的空白。

旅游信息

顺山集遗址,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西南。

保护措施

泗洪将对顺山集遗址采用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传统农业生产等为一体的“考古遗址公园”方式,保护遗址本土及其周边环境,实现文物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完整性以及遗址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合理利用。

2019年10月7日,顺山集遗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