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建筑

墓葬建筑

目录导航

清西陵的 石牌坊

石牌坊是明十三陵陵区最南端的建筑,在大宫门南二里许,建于嘉靖十九年(1540年),石牌坊5间6柱11楼,高14米,宽28.86米,是现今国内保存下来、最精美的石牌坊。牌坊的夹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对狮子滚绣球和十六条云龙图案。 参见牌坊

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俗称大碑楼。楼内圣德神功碑上刻有为皇帝歌功颂德的文字。

谥号碑亭又称作神道碑亭、小碑亭或小碑楼,是放置谥号碑的亭式建筑。

陵墓前的一条大道被称为神道。神道为墓葬建筑的附属建筑,是进入陵区的主要通道。神道贯穿陵园南北,全长7公里,直达长陵陵门。皇家神道两侧放置石像生。

明十三陵的武官石像生

石像生是指在神道两侧放置的石人石兽。分别排列着十二对石兽,两坐两立,依次为狮子(象征威武)、獬豸(象征公正)、骆驼(象征运输)、象(象征吉祥太平)、麒麟(象征吉祥太平)、马(象征征战),其中骆驼、象、马又分别为各地运输工具,故又象征疆域辽阔;石人十二尊,其中武臣(象征侍卫将军)、文臣(象征近身文臣)、勋臣(象征有功勋的文武百官)各四尊。

陵墓前的石人又称翁仲,对称立有两座,分别为文官和武官形象。关于翁仲的形象有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秦朝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传说他身长一丈三尺,力大无比,曾驻守临洮,征服匈奴有功。他死后,秦始皇特制翁仲铜像立于咸阳宫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见到铜人,竟为是活着的阮翁仲而逃遁。从此,人们便把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称为翁仲。

陵墓前的石兽也有由来。石兽放置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后来的历代帝王的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所以现在的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

东汉捧盾石人,青石质。常见于 汉代画像石和陵墓装饰

宝城指环绕在宝顶四周的封闭城垣建筑。

宝顶是指位于地宫上方的圆丘状封土。

封住皇帝地宫防止盗墓的 金刚墙

安放死者棺椁的地下建筑。

  • 田义墓
  • 十三陵
  • 秦始皇陵
  • 中山陵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