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高位截瘫

目录导航

病因

2.先天或早发性疾病:由于先天发育异常,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呈现脊髓的损害;或在外伤的诱发下而发生的急性脊髓损伤。

3.炎性和脱髓鞘性疾病

4.特殊感染:比如:脊柱结核;脊髓梅毒;真菌病变;寄生虫病。

5.骨性压迫

6.脊髓血管病

7.椎管内肿瘤

诊断表现

1. 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高热、无汗、肠蠕动减慢、大便秘结等。

2. 脊髓休克。为脊髓受伤以后所表现的在损伤节段以下继发的完全性弛缓性瘫痪,伴有各种反射、感觉、括约功能丧失的临床现象。轻伤病例这一表现可于数小时或数日内恢复,不留后遗症。若损伤程度较重,这一表现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常需3-6周后才逐渐出现损伤节段以下的脊髓自主活动。

3. 膀胱功能。在不同时期的脊髓损伤中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性膀胱。在脊髓休克期中表现为无张力性膀胱,休克逐渐恢复时,表现为反射性膀胱和间歇性尿失禁。当脊髓恢复到出现反射时,刺激下肢皮肤即可产生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则表现为孪缩性膀脱。

4. 反射。休克期消失以后瘫痪肢体的反射逐渐变得亢进,肌张力由弛缓转为痉挛。

5. 运动功能。横贯性损伤时在脊髓休克期消失后,损伤节段以下的运动功能完全消失,但肌张力逐渐增高,反射充进。部分损伤者在脊髓休克期恢复后可逐步出现肌肉的自主活动,但相当于损害节段所管辖的肌群可表现为张力松弛、萎缩、腱反射消失等。

6. 感觉障碍。在损伤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均丧失。需待脊髓休克恢复后,感觉才能逐渐出现。有时在脊髓休克期中肛门及会阴部可有部分感觉保留,表示脊髓损伤是不完全性的。

治疗专家

姓名:侯树勋

职位:北京304医院全军骨与关节研究所所长、教授、主任医师

专长:脊柱外科

擅长:脊柱外科和骨创伤骨科疾病的诊治

侯树勋教授,北京304医院全军骨与关节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侯教授1966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1978年作为我国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骨科教授陆裕朴,于1981年毕业后留校工作。1988年调入全军创伤中心解放军304医院骨科。1990年赴加拿大留学,回国后任304医院骨科主任。

第二届脊柱畸形年会 侯树勋教授发言

职业荣誉:

侯树勋教授现任中国康复医学会副会长、中国脊柱脊髓损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骨科学会基础学组主任委员,《中国脊柱脊髓杂志》主编,《中华骨科杂志》副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务委员,美国骨科、神经外科学会名誉会员,2008年被中央军委胡锦涛主席授予二等功。

他在脊柱外科和骨创伤骨科方面也取得了多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他在国内首先报告了腰椎管侧隐窝狭窄症,并提出了该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使腰痛的诊断和治疗有了新的突破,形成了一整套有特色的诊治方法。采用局麻、小切口、早期下床活动的手术方法治疗腰痛患者2000余例,术后有效率在98%以上,且无一例发生神经损伤。并对腰椎管狭窄的分型和病理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神经根逃逸现象”,在美国骨科、神经外科学年会上报告了这一研究成果,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扬。此项研究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研制的腰椎滑脱复位器使大量严重脊柱滑脱病人恢复了健康。

1996年,侯教授参加了在阿姆斯特丹举行的国际创伤与矫形会议,他将这项研究成果在大会上作了报告,得到了世界知名的脊柱外科专家Dick教授的高度评价,他对侯教授说:“祝贺你在脊柱滑脱治疗上取得的非凡成绩,你的设计是对DICK器械的创造性发展”。该研究先后获得全军医疗成果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平时火器伤的研究,提出以“切开”法代替“切除”法的初期外科处理原则,并对火器伤骨折合并骨缺损的伤员行一期骨延长,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此项研究被评为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他设计的成角度单臂外固定器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在全国近百家医院推广应用,救治了大批患者,此项目被列为“全军九五高科技推广项目”并荣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

预防措施

1、早期锻炼可保证肌肉正常代谢活动。截瘫患者常发生血管运动神经功能障碍,会影响血液循环、肢体浮肿、通过锻炼能促进肢体肌肉群血液循环增加、肌肉血液回流量有利于排出肌肉代谢产物,防止水肿。

2、早期锻炼可防止关节粘连韧带挛缩,身体锻炼增加了关节的活动、促进了关节周围组织的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减少肌肉韧带的互相粘连和水肿,并能使关节保持一定的灵活性和生理韧性,防止关节囊挛缩。

3、早期锻炼有助于加强肌肉健康,增加腹压和腹肌的力量,排尿时借助于腹压,而减少残存尿量有利于避免泌尿道感染。

4、早期锻炼可防止肢体骨质疏松,有利于调整体内平衡,防止钙质脱失保持骨的正常结构及功能。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