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办学始于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为中国最早培养水产航海技术人才的摇篮之一。在近百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以“诚毅”为校训,弘扬嘉庚精神,为国家和福建海洋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优秀校友遍及全国各地和世界五洲,在海内外享有广泛声誉。
学院现有思明和翔安两个校区,占地712亩,总规划占地面积1000余亩,设置有航海技术系、生物技术系、信息技术系、机电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基础部、思政部7个系部,在校学生9100余人,非学历教育学生每年2万多人次。现有专兼职教师525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占32%,“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4.8%。拥有省级教学团队“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团队”,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1名,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7名。建有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等校内实训室及各种仿真实训室15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3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4个。共配置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730.35万元,馆藏图书50.75万册。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1920年2月,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原址在集美。称集美学校水产科,招收高小毕业生入学,修业四年,是中国最早培育水产技术人才的摇篮。
1924年1月,集美学校水产科改称水产部。
1925年1月,改名高级水产航海部,修订教学计划,增加新课程,提高教学素质,招收初中一年肄业生入学,学制为五年,渔航兼学。
1927年3月,集美学校规模扩大,部(科)增多,为便于加航海技术系、工商管理系、机电工程系、信息技术系、生物技术系强管理,相应改部为校,定名为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学校。
1932年8月,改革学制,招收初中毕业生入学,修业三年,班级名称均届次前冠以“高”字,后俗称新制。
1935年2月,学校更名为私立集美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6)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厦门沦陷。12月学校内迁至安溪县,初在官桥乡曾郁小学,(现官桥中学)办学。
1938年春,同集美中学、商业、农业各校合并在安溪文庙办学,总称集美联全中学水产航海科。
1939年春与商业、农林一起迁徙大田县,合并成立私立集美职业学校称“水产科”。后各科又独立为校,恢复原校名“高级水产航海职业学校”。
1942年8月,为便利闽南各县渔民子弟就学,由大田县复迁到安溪县城南街办学。
1944年2月,原福建省教育厅委托水校筹办福建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1945年8月底,水校由安溪县迁莆田办学。
1947年,福建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从莆田县埭头乡再次迁至莆田县涵江,由涵江商会和莆田地方人士赞助,得以继续发展。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民国36-38年,共招收学生403人,其中莆田籍293人,
1946年秋,学校分设渔捞、航海两专业,省立高水产职业学校分出迁至莆田,
1949年夏,才从莆田迁至莆田县南边的惠安县。
从1920年2月创办到1949年10月的共二十九年,冯立民、张荣昌、杨振礼、陈维风、昌希清、俞文农、刘崇基等先后担任校长。共培养毕业生553名。
1951年1月水校增办集美水产商船专科学校,同年9月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和设在福州马尾的省立高级航海机械商船学校航海科合入水校。
1954学校设有渔捞、航海、养殖、轮机四个专业。1957年秋在校生数达1,196名。
1958年3月18日,应陈嘉庚先生的要求,上级决定水产航海分开建校,学校,定名为福建省厦门市私立集美水产学校由国家水产部主管。设有渔捞、轮机、养殖三个专业19个班、795名学生。
1958年5月福建省政府决定在集美水产学校的基础上创办“集美水产专科学校”。水专与水校的领导机构,采用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合并办理。先后设有工业捕捞、渔业机械、水产养殖专业,招高中毕业生入学,学制三年。共培养六届十班359名毕业生。
1960年4月改称福建省集美水产学校。增设渔业电讯专业,自此,学校设有渔捞、轮机、养殖、水产品加工、渔业电讯等5个专业,成为当时全国专业最多的中等水产学校。
“文革”动乱中,水专、水校均于1966年停止招生。水专曾改名为“前线水产大学”。
1968年秋学校改名为福建水产学校。
1970年10月学校被迫停办,校舍被移作它用,实习广场、仪器设备、图书资料散失、168名教职工下放或调走。
1974年6月,福建省革委会决定福建水产学校复办。当时借厦门东渡渔港一幢楼房为校舍,师生们发扬“诚毅”精神和“抗大”作风,在十分艰难的环境中办学,并积极筹建新校舍。
1978年2月乔迁新址办学。新址坐落在风光旖旎的厦门特区,背靠仙岳山,面向筼筜湖,与市体育发展中心毗邻,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全校拥地58800平方米,为集美原来校址面积的4.5倍。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得到迅速发展。1980年6月18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福建省集美水产学校校名。
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2000年6月,省教育厅确定福建省集美水产学校为福建省首批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
1997年1月经福建省教育厅批准同上海水产大学联合举办大专函授教育,并设立函授站。学制三年。2000年开办脱产班,学制两年。
2003年2月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以闽政文〔2003〕29号文,批准在集美水产学校的办学基础上设立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学院以全日制高等专科教育为主,同时开展各种形式非学历教育。
2006年12月,学院隆重举行翔安校区落成典礼,翔安新校区一期正式投入使用。
2007年6月,加挂集美海洋职业技术学院。
2010年10月,举行庆祝建校90周年大会。
学院现有思明和翔安两个校区,占地712亩,总规划占地面积1000余亩,设置有航海技术系、生物技术系、信息技术系、机电工程系、工商管理系、基础部、思政部7个系部,在校学生9100余人,非学历教育学生每年2万多人次。现有专兼职教师525人,其中副高职称以上占32%,“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4.8%。拥有省级教学团队“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团队”,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1名,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7名。建有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等校内实训室及各种仿真实训室15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3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3个,省级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4个。共配置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730.35万元,馆藏图书50.75万册。
学院已和戴尔、正大集团等世界500强以及省内外100多家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开展海船船员、对台渔工、和渔民转产转业培训。开展闽台合作办学实质性合作,先后与台湾海洋大学、台北海洋技术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选派学生赴台北海洋技术学院学习。
学院有专兼职教师639人,其中专任教师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比达32%,“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超过80%。拥有省级教学团队“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团队”,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省优秀教师2名,省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3名,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7名。[4]
学院设有:航海技术系、工商管理系、机电工程系、信息技术系、生物技术系5个教学单位共有专业32个[5]
校级实训基地:电工电子实训中心、通信技术实训中心、计算机实训中心、水产品加工模拟车间、水产品加工实训室、食品感官分析实训室、分析仪器仿真实训室、营养配餐室、仪器分析实验实训室、微生物检验实训室、观赏鱼实训室。[6]
省级精品课程:食品加工技术专业
(据2014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
序号 | 课程名称 | 级别 |
1 | 仪器分析 | 校级精品课程 |
2 | GMDSS综合业务 | 校级精品课程 |
3 | 机械制造工艺 | 校级精品课程 |
序号 |
课程名称 |
级别 |
1 | AUTOCAD | 省级精品课程 |
2 | 外贸单证 | 省级精品课程 |
3 | 名特水产养殖技术 | 省级精品课程 |
4 |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5 | 水产品加工技术 | 省级精品课程 |
6 | 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 | 省级精品课程 |
7 |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 | 省级精品课程 |
8 | 家用电子产品维修 | 省级精品课程 |
9 | 国际贸易实务 | 省级精品课程 |
10 | 水产动物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11 | 水产微生物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12 | 船舶柴油机 | 省级精品课程 |
13 | 航海气象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14 | 水产微生物 | 省级精品课程 |
序号 | 课程名称 | 级别 |
1 | 仪器分析 | 校级精品课程 |
2 | GMDSS综合业务 | 校级精品课程 |
3 | 机械制造工艺 | 校级精品课程 |
序号 |
课程名称 |
级别 |
1 | AUTOCAD | 省级精品课程 |
2 | 外贸单证 | 省级精品课程 |
3 | 名特水产养殖技术 | 省级精品课程 |
4 | 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5 | 水产品加工技术 | 省级精品课程 |
6 | 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 | 省级精品课程 |
7 |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技术 | 省级精品课程 |
8 | 家用电子产品维修 | 省级精品课程 |
9 | 国际贸易实务 | 省级精品课程 |
10 | 水产动物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11 | 水产微生物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12 | 船舶柴油机 | 省级精品课程 |
13 | 航海气象学 | 省级精品课程 |
14 | 水产微生物 | 省级精品课程 |
2020年4月,入选首批高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典型案例名单。
职位 | 姓名 |
---|---|
党委书记 | 陈一端 |
院长 | 陈昌萍 |
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校友会会长 | 汤忠民 |
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 缪雄平 |
副院长 | 余云翼 |
党委委员、副院长 | 马国玄 |
资料来源:2022年5月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官网[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