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货币单位

亚洲货币单位

目录导航

名词解释

4个名词认识:

ACU—— 即将诞生的亚洲货币单位英文名称为“ACU”。

13国—— 亚洲货币单位将组合进日本、韩国、中国以及东盟10国等13个国家的货币。

比重—— 参照欧元的前身欧洲货币单位设计的,采用“一篮子货币方式”,日元、人民币和韩元的比重较大。

ABG组织—— 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盟10国的央行和财政部官员们在曼谷会议上曾签署协议,计划建立

存在的作用:

ABG组织(Asian Bellagio Group)来帮助协调亚洲各国央行和财政部长的货币行动。决定建立这个组织,说明亚洲各国在促成地区紧密合作、防范货币危机方面是有所共识的。

亚洲货币单位背景

历史背景:

业内专家认为,亚洲各国经历了1997年的金融危机之后,都渴望维持汇率的稳定。而且,区域内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不断增加,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势头迅速发展。现在区域内大部分国家重视货币与美元的联动,随着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快速发展,有必要将亚洲国家的货币浮动幅度控制在小范围内。

2006年初,亚洲开发银行宣布,将以中日韩和东盟国家等15种货币加权平均为基础,于6月推出“亚洲货币单位”。此后5月,10 3财长会议在印度通过清迈倡议下货币互换集体决策机制的《主要原则》,规定所有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签约国在任何一方出现紧急情况时,可以同时并及时向其提供流动性支持,从而使10 3财金合作由松散的双边互换向多边机制化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会议还决定在清迈倡议框架下成立专家组及经济金融监测技术工作组,并同意在学术层面开展对创建亚洲区域货币单位的研究。

亚洲态度:

但亚洲呢?比如中国,现在是和美元挂钩的货币,香港、新加坡以及台湾的货币也是如此,韩国、马来西亚、泰国也不是国际意义上的“独立货币”。倘若这些国家为基础地建立“亚洲货币体系”,这简直就是“美元货币体系”。所以,“亚洲货币体系”必须在这些国家解脱与美元挂钩前提下才能茧作雏形,才能居有在国际货币市场独立价值的尺度标准。“独立货币”,要求其货币政策独立,国内经济稳定,国别间贸易密度大,甚至其劳动力能自由流动,这是“欧洲货币单位”为后来者留下的经验。

一个稳定的“货币单位”才能成为国际结算的参照“货币”,才能成为“记账”的价格指数,比如“亚行”应当在“亚洲货币单位”的价格上发行债券并以之记账并结算,而改变其以前仅仅按照国际硬通货进行的状态。这不是政治信心的事情,而是经济能力问题。倘若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依然以美元或者欧元来定位,这个货币体系的意义就得不到体现,其货币价值,哪怕是影子,也不能独立确定。在很多货币依然与美元挂钩的当下,在这些货币的属国没有独立货币能力条件下,“亚洲货币体系”是一宗很困难的概念。

亚洲国家中,普遍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国家”极少,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日本,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也不低,尤其是关于“经济要素”或者“市场要素”方面的干预。其实,也正是这些要素的市场封闭,才决定了其货币只好与硬通货挂钩的现实。因为的确,独立货币的稳健能力就是,也只能是,基于经济要素的市场体现。要素在市场上的流通性越好,其市场的稳健能力也就越高,一旦为更广懋的市场所认可,独立货币的价值也就必然得到货币市场的认可。但这些,在政治集权的国家是无法想象。

显然,货币稳定能力来源于市场知觉,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信用机制”。“国家干预”或者说“政府干预”,即便体现出激动人心的过程,其最终效应也是测不准的,除非这样的干预还要持续下去。亚洲各国几乎都有国家干预的丰富教训,缺少国家不干预的经验所得,这才是“亚洲货币单位”最为艰辛的现实条件。一旦每一个国家把伸在水中的那只手拿出来,其盆中的水有多深,在没有成为现实的情形下,所有的人都几乎不敢想象。如果每一个政府都愿意接受他国经济的这盆水来入股,那又是什么景象呢?

“欧洲货币单位”的另一个前提是“欧洲经济共同体”,对区域货币事宜有政治斡旋能力与机制,经由政治谈判来干预参加国的国内经济和泛经济事务,比如社会福利、财政赤字、国际债务等等。这样的事由在亚洲是犯忌的,因为“测不准”的另一个反射是“不透明”。只有透明了,才能察觉“测不准”,也才能够考虑如何变成测得准,才能安全地从经济这盆滚烫的水中轻轻地把手抽出来。对于亚洲很多国家,至今还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他们未必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取得了方向性教训。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