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公庙

朗公庙

目录导航

行政区划

朗公庙地址图片朗公庙地址图片

         2006年,辖29个村委会:朗南街村、朗中街村、朗北街村、贺堤村、南于店村、北于店村、王府庄村、永安村、东荆楼村、西荆楼村、前庄村、原庄村、后庄村、毛庄村、东马头王村、西马头王村、小马头王村、崔庄村、小河村、赵堤村、土门村、杨街村、曲水村、大泉村、南固军村、北固军村、张湾村、朱堤村、张庄村。

相关介绍

  一、境内交通条件十分便利。107国道自北向南途经全镇13个行政村,跨度13公里,新乡市高等级公路管理处就设于此;新荷铁路自西向东从该镇北端环绕而过;新原公路经镇中心与106国道连接;新修成的青龙大道及青年路,黄淮海开发路等县级公路与乡、村公路形成一个完善的公路网。   二、该镇土地肥沃,土质结构多样,水利条件优越。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水稻、西瓜、蔬菜、棉花等,优质小麦高优503被市粮库以优惠价全部收购;万亩优质水稻高产开发区已形成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井配套的生产经营格局,其生产出的大米品质优良、稳产高产,高产优质水稻品种90247部分种子就产于该镇贺堤村;花生是该镇的一大优势农产品,全镇3万多亩花生每逢收获季节就引来八方商贾前来洽谈、收购;蔬菜生产是该镇新兴的优势产品,全镇5000亩大田蔬菜中有苔蒜2500亩,每到蒜苔收获期,各地商贩就组织人员、车辆来此抢购,全镇500个日光温室生产的蔬菜质嫩品优,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增长点;据统计,九八年全镇粮产总产共完成31562吨,实现农业总产值13655万元,农民人均人均纯收达到2338元。   三、工业生产稳定增长。经过多年来的努力,全镇工业企业已形成以造纸、建材等国支柱的多元化企业群体,经营结构已由数量型、粗放型向规模型、效益型转变,如镇办造纸厂,产量达到22000吨,创利税90万元,相当于5年前全镇造纸工业企业产量、效益总和的两倍以上。工业小区建设是该镇发展城郊型经济的重头戏,依据107国道、新荷铁路、新原公路相交的地带的特殊地理位置,依据离市区仅6公里、紧靠新乡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先天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新欣电力设备有限公司、雪嘉奇、锁业公司、新乡市灯芯绒厂、中电化学除草剂有限公司、新乡市动物开发公司、胜利胶合板厂等7家企业在工业小区内落户,目前已容资5000万元以上。据统计,1998年该镇实现工业产值32761万元。   四、由于交通运输业蓬勃兴起享誉省内外的“新乡县第三运输公司”利用国道便利架起了活跃城乡经济的桥梁,80多辆大型运输车辆常年奔波于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温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及全国各地;为活跃农村市场,方便群众生活,全镇兴建了5个农村集贸综合市场和1个蔬菜专业市场,分布于朗公庙、于店、马头王、西荆楼、小河等5个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该镇服务业、商业等也不断发展壮大,据统计,1998年全镇第三产业产值达到6389万元。   五、以“中州大鼓”为龙头,全镇共建起了21个大鼓队,23个秧歌队,加上文艺表演队、少儿腰鼓队等,全镇各类文艺团体近八十个,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生活已成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阵地。   六、镇党委、政府十分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1995年完成了中学点合并,1996年“双基”验收达标,全镇现有中学点6个(其中高中1个,初中5个)、小学点28个。   七、镇政府积极开展创建“电话乡(镇)”活动,截止1998年底,全镇程控电话总装机达到800余部;为开阔群众视野,丰富群众精神生活,镇政府建起了有线电视接收台,目前已覆盖15个村。   八、群众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镇卫生院不仅购置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还聘请专家教授坐堂应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方便群众就医,村村设有集体卫生室和个体医疗点,使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及时治疗一般疾病。   九、小城镇建设开始起步。贺堤新村已初步建成,毛庄、小马头王等村已完成规划设计,正抓紧实施,其它各村规划设计将于年底完成。   十、目前,全镇上下正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努力发展城郊型经济,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朗公庙镇一定能够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文明卫星城镇。  

三定村名——朗公庙

  明洪武年间,有一户姓王的人家,从山西洪洞县迁到新乡县城南十公里的地方。之后,吕、张、岳等姓的人也从外地迁来。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修房盖屋,逐渐形成了一条胡同。因王姓人口多,且迁来得早,故取村名为“王家胡同”。

  据传,王家胡同有个姓王的人,诚实厚道,做一手好皮活儿,人们都称他“王皮匠”。王皮匠成家以后,老婆接连给他生了7对双胞胎,14个男孩儿。如此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无奈,他只好背井离乡,到外地去谋生路。在外地他走街串巷揽活,生活开始有所好转,又在黄河南娶了个老婆。说来也巧,他的第二个老婆又给他生了7对双胞胎,又是14个男孩儿。带着这十几个孩子在外地谋生,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加上离家时间久,思念家乡,他又带着老婆孩子回到了老家。乡亲们见他身后带着一大群孩子,都赶来向他祝贺,他家顿时热闹起来。有一个老人说:“‘王皮匠’前后共‘拾’了14对双胞胎,28个孩子,这是破天荒的奇闻,把咱村改称王二十八屯咋样?”大家都说好。从此,王家胡同这个村名改为“王二十八屯”。

  王二十八屯有个在外做小买卖的人叫王来甫,他听说朗公(传说是黄帝的史官)是汉字的创造者,对朗公十分崇拜,回家时专门买了一张朗公像,准备挂在家里当神来敬。乡邻得知朗公是个文字发明家也都很敬佩,并请求把朗公像挂在村西的玉帝庙里,让大家共同来敬。王来甫也因室内地方窄小,怕把画像熏坏,就愉快地照办了。

  明宣德年间,敬仙拜神之风盛行。王二十八屯的村民决定翻修、扩建玉帝庙,村民们有钱的捐钱,有物的捐物,砖、瓦、木料很快筹齐了。动工后的第三天中午,当工匠们准备上梁时,忽然有人喊“狼来了!”人们循声望去,果然看见有一条大灰狼从西边向这里奔来。工匠们也顾不得上梁了,小工们举起铁锹、抓钩,瓦工们手掂瓦刀,木匠们拿着斧,呼喊着打狼去了。他们一直追了二三公里远也没有追上,却累得精疲力竭。在回村的路上人们都说:“这回狼没打着,劲儿也都用完了,这四架二丈长的大榆木梁今天看来难架上去啦!”可当他们回到修庙工地时全都愣住了,四架大梁全部升到了八个梁柱上,而且不偏不斜。定神细看,这四架大梁的大头和小头全都放颠倒了。领工的怕村民笑他外行,执意要调换过来。派了几个大力士上去抬梁,无论怎么用劲儿也抬不动。这时有人说:“咱们修庙感动了朗公,这是朗公显灵,把梁架上去的,甭白费劲儿啦,赶快祷告吧!”于是,大家拿来了供品摆上,挂上朗公像,点燃香火,祷告起来。

  这件事一传十,十传百,方圆几公里的人都知道了,来此烧香求仙的络绎不绝。村民们捐资塑了一尊朗公的像,安放在庙里,并将“玉帝庙”改称“朗公庙”。从此,王二十八屯这个村名又被“朗公庙”这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名字所取代,一直沿用至今。

周末美食游线路推荐

  线路一(文化游):市区沿新飞大道向南-----朗公庙仓颉庙(中国造字祖先,保佑家有儿女学业有成;可参观书法碑林,拜读神奇的书法艺术,陶冶艺术情操)----朗公庙重庆酸菜鱼(享受大盆吃鱼、大块吃鱼的快感,价格非常优惠;)---回市区不耽误午休。来回行程约17公里(从五一路到朗公庙单程8.6公里)。

  线路二(爱心游):市区沿新飞大道向南----朗公庙固军村新乡市太阳村(生活着一群生来就很无辜的儿童,他们同样渴望着有同龄儿童所拥有的父爱、母爱,可是因为他们父母的,,,他们被送到这里,在这里生活、学习,成长。您的一次爱心游,您的一句暖心话、甚至您的一个鼓励的眼神,都有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朗公庙重庆酸菜鱼(享受大盆吃鱼、大块吃鱼的快感,价格非常优惠;)---回市区不耽误午休。来回行程约18公里(从五一路到朗公庙固军单程9公里)。

  线路三(信仰游):市区沿新飞大道向南----朗公庙基督教大教堂(其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可涤荡心灵,净化灵魂,愿真主保佑您身体健康、全家幸福)----朗公庙重庆酸菜鱼(享受大盆吃鱼、大块吃鱼的快感,价格非常优惠;)---回市区不耽误午休。来回行程约18公里(从五一路到朗公庙单程9公里)。

  线路四(踏春游):市区沿新飞大道向南----朗公庙重庆酸菜鱼附近麦田(春天来了,可带着孩子放风筝、采野菜、摄影采风、畅享远离市区喧嚣的安静,畅享和儿女在一起无拘无束的天伦之乐)---朗公庙重庆酸菜鱼(享受大盆吃鱼、大块吃鱼的快感,价格非常优惠;孩子不喜欢吃辣的,可单独烹一份不辣的大块鱼)---回市区不耽误午休。来回行程约18公里(从五一路到朗公庙单程9公里)。

乡村艺术

  朗公庙竹马会的规模大,有气势,是又一种纯粹的民间舞蹈,在中原地区是独有的,那里的老艺人不仅能够表演竹马,还懂得制作工艺,能够制作竹马,他们是在从根上传承的,非常难得!”

  朗公庙竹马分为文场(古老戏曲)和武场(跑马表演),表演内容有《草原放牧》、《双队入场》、《跨马游春》、《四朵金花》、《十字披红》、《四面雄风》、《万马奔腾》、《穿山越岭》、《虎踞龙吟》、《战场驰骋》、《八面来风》、《走马观花》、《跑马围城》、《马到成功》、《鸣金收兵》、《各自回营》、《两军对阵》等;竹马会上,身着彩装的骑手随着锣鼓声时而齐头并进,时而扬鞭飞奔,竹马身上“哗啦啦”的铃铛声响给现场又增添了几分喜庆和动感。

  朗公庙竹马古朴、自然的表演风格,队列队形的千变万化,是研究古代冷兵器时代排兵布阵的重要参考资料。演员阵容庞大,表演形式独特,服饰行头精致,唱念动作流畅等鲜明地域特点和传统韵味,成为当地乡村文化的一个亮点。

  朗公庙竹马的表演不受场地限制,随处都可以,出会一次多达50人,其中26人骑马、骑驴,10人打着龙凤旗,10人拉弦打鼓;有小走大跑、小踮大扒走马观花、两军对阵等花样;其中的小黑驴表演,舞蹈动作一般比较简单,主要表现生活情趣。除了骑驴的,还要有赶驴的,两人配合要默契。骑驴者通过腰、腹、胸、肩、头的不停抖动,双手握缰绳前后拉送,步法轻盈,栩栩如生地表现小毛驴走、跑、跳、踢、卧等形态,以及憨厚、质朴赶驴老汉的赶、拉、牵、撵等动作。

  但是,小黑驴表演动作难度较大,有翻滚、跳跃等武术动作,上年纪的艺人已力不从心。当市场化的浪潮从这个村落席卷而过,不少人为了谋生进城打工、做生意,难得回来一趟。朗公庙竹马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和众多的传统技艺—样,陷入到快节奏谋生与慢节奏传承的矛盾之中。像竹马的打斗动作仅仅只有几个人会做,若再不很好地传承就有失传的危险,所以朗公庙竹马会怎能不被称为“乡村艺术的活化石”呢?无论怎么说,请不要让一个文化遗产成为历史墙壁下的文化碎片。

  朗公庙竹马除了舞蹈外,其竹马的制作工艺也比较复杂,无论竹子的选择、马形驴形的轧制、驴皮马皮的糊裱以及颜色的美化都出自当地艺人之手。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是李白笔下的竹马,在变形金刚及汽车模型“入侵”村庄的时代,孩子们不一定再骑着竹竿奔跑着玩了;跑竹马是大人们逢年过节的娱乐,它根植于民间生活。

寺名由来

  朗公寺始建于东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因朗姓高僧所创而得名,历经南北朝,隋、唐、元为鼎盛时期,为古琅琊郡寺院之首,被称为齐鲁四大名寺之一,曾与万德灵岩寺和杭州的灵隐寺相齐名。

  相传,郯国故地东海县境内,有一富豪朗公,名卓大。卓氏五旬之余,膝下九女,无子,求子甚切。是年春,卓大去泰山降香求子归来,途经大宗山脚下的车庄,酣睡中仙人托梦:朗公、朗公,此山九头,不出国公出王侯,你若募捐建寺,来年定生贵子。朗公卓大醒来,深信不疑。

  回家后,携带银两至大宗山,建成该寺,并邀年少出家多载的胞弟朗公卓锡,携数名弟子来此结庐供佛。

  晋穆帝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暮春,王羲之来到大宗山,朗公寺主持朗公卓锡来到王羲之跟前,请求他题写寺院楹额,王羲之欣然答应,挥手写就“大宗山朗公寺”。[1]

历史兴衰

  朗公寺位于山中林密泉流,石怪径曲之处,历史悠久。据寺内碑文记载:建寺于东晋,历经南北朝,兴于隋唐,元鼎盛时期占地数百亩,僧侣500余人,曾为古琅琊寺院之首,当时可于长清灵岩寺和杭州灵隐寺相齐名。朗公寺历经南北朝,兴于唐代,盛至明清,衰于民国,毁于文革。朗公寺历经沧桑,几度兴衰,绵延至今,成为深山古刹,97年得到部分修复。[2]

寺庙建筑

  朗公寺现存古建遗址为晋代建筑风格。其规模宏大,构造复杂,有上寺、塔林、下寺三大建筑,在朗公山之阳,下寺、塔林、上寺,从低至高。上寺殿堂飞檐斗拱,石柱盘龙,雄伟壮观,分前后三进,东西各配有碑亭、廊房,大殿为佛祖殿,供如来佛祖,两侧为罗汉塑像;二殿五间,为罗汉殿,殿内塑弥勒佛像,两侧列十八罗汉;前殿五间,主体建筑包括山门、天王殿,殿内塑四大天王。上寺中保存了大量碑碣刻石。

  塔林位于上寺西约50米,这里原是历代寺僧圆寂处,塔基多为鼓形,塔身为六面柱体,所置覆莲花项轮随处可见,塔身各面雕有盘龙飞天等图像,优美的造型与绝妙的浮雕相辅相成,显示古代佛教雕刻造型艺术的独特风格。

  古往今来,既有帝王曾来此“造化”,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吟咏题刻,众多方家游人络绎不绝。惊奇的是两幢民国十四年创修 聚仙阁所立的石碑,用手击之如磬,有金石声,用木棒敲打,会发出颤音。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