瘤足蕨科

目录导航

生态特征

陆生中形蕨类植物。根状茎短粗直立,圆柱状,辐射对称式,不具鳞片或真正的毛。叶簇生顶端,二型,叶柄长,基部膨大,三角形,呈托叶状,腹部扁平,背面中部隆起,两侧面各有1-2个或成一纵列的几个疣状凸起的气囊体,有时上升至叶柄或叶轴,叶柄基部以上或为三角形(下面为龙骨形)或为四方形(下面圆形),幼时通体有粘质腺状密绒毛复被,但不久脱落,极少残存,两侧有边,上升达叶轴,基部横切面有一个V字形的维管束,两侧反向张开,或者分裂为三个维管束;叶片一回羽状或羽状深裂达叶轴,顶部羽裂合生,或具一顶生分裂羽片;羽片多对,分离或合生,有时基部上延,披针形或多少为镰刀形,全缘或至少顶部有锯齿。叶脉分离,从中肋两侧达于叶边或锯齿,单脉或分叉,通常两面明显。叶为草质或厚纸质,少为革质,光滑,在许多种类的基部下方,有一个明显的疣状气囊体。能育叶直立于植株的中央,具较长的柄,通常为三角形,羽片强度收缩成线形,一般宽2-3毫米。孢子囊羣为近叶边生,位于分叉叶脉的加厚小脉上,幼时分离,成熟后汇合成片,满复羽片下面,幼时为特化的干膜质的反卷叶边所复盖,但以后被成熟的孢子囊羣推开;孢子囊为水龙骨型但有完整而斜生的环带,由20-24个加厚细胞组成,具长而粗的柄,由5-6纵列的细胞组成;孢子每囊68个,四面型,具四个凸出的棱角,光滑透明。

是一个很自然的单属的科,但在分类系统上是孤立的。在许多方面与紫萁科有共同之点

瘤足蕨科 - I-1. Euphlebiae 亚组

Plagiogyria gandis 尾叶瘤足蕨。产于贵州(定番县)、云南东南部(蒙自)、广西(平南县,瑶山)、福建(武夷山)。生林下。海拔800-1200米。也产于越南北部的Chapa,接近云南边境,由此向东沿南岭山脉到达福建北部。

2.Plagiogyria maxima 大瘤足蕨。产于云南东南部(屏边县,大围山)。生林下沟谷中,海拔1000米。也分布于越南西北部。为本区特有种,也是本属最大的一种。

3.Plagiogyria integripinna 全叶瘤足蕨。产于云南东南部(屏边县,大围山)。生林下,海拔1300米。麻栗坡(四台坡,老君山)也有分布。生混交林内,海拔1300-1500米。特有种。

4.Plagiogyria attenuata 桃叶瘤足蕨。产于广东(惠阳县,莲花山,莲花寺附近)。生杂木林下,普通。特有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