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下镇

目录导航

交通运输

  交通便利,交通事业迅猛发展,全市现有公路683条,总里程1362.455公里,其中赣粤高速公路和沪瑞高速公路,计54.9公里;国道27.04公里,省道65.23公里,农村公路1215.285公里,形成了一个以国省道为主干、县乡道为补充的现代公路网络。新建汽车客运站三个,占地面积20900平方米,建筑面积5387平方米,日发车500个班次。现有营运车辆2286辆,其中货车1995辆、客车193辆、公交车42辆、出租车56辆,经营省际班线3条、省内跨市班线8条、市内班线12条、市内乡班线27条。

  全年公路客运量34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5%、旅客周转量1310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公路货运量187万吨,比上年增长6%、货物周转量3030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9%。

经济发展

2005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 

店下镇店下镇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2亿元,比上年增长4.9%;第二产业完成23.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第三产业完成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九五”末的40.7∶32.∶27调整为24∶47.6∶28.4。

2005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46108万元,比上年增长18.8%,其中:中央收入21378.5万元,比上年增长36.1%;地方收入24018万元,比上年增长6.5%;省级收入711.7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全年完成财政支出46482.5万元,比上年增长15.4%。

2011年,全镇累计完成财政收入2626万元,占力争数的106.7%,同比增长38.58%;招商引资成16.8亿元,同比增长126%;农民人平纯收入达6670元,增长6.6%;工农业总产值实现3.28亿元,增长12%,圆满完成了年初制订的各项目标。

基础设施

  镇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多次筹集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村级公路水泥硬化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山区交通环境;投资120万元实施人畜饮水解困工程,改变了山区群众的生活环境;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近两年新修了4座水库,3处防洪排涝工程,2处水源工程,解决了2000多亩水田灌溉难问题;投资60多万元新建店下中心小学教学楼,添置了200多套桌椅,优化了广大师生教书育人环境;聘省城乡设计院专家,对店下镇村发展进行了详规,还新建沼气池100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店下镇店下镇

集镇建设

  店下镇在集镇环境整治中,拆除各类违章建筑21处、铺设下水道2.2千米、空地绿化5000多平方米。同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成镇环境卫生监管队,对镇区卫生秩序进行实时监管,集镇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如今,平整的街道、洁净的墙面、鳞次栉比的商住楼,构筑成店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店下镇由过去二条狭窄的小街,迅速发展成一座初具规模的旅游型小城镇。

旅游资源

  境内山川秀丽,美景遍布,开发出玉华山、梦湖、丁仙湖、石城庵、大石牌坊等多处景观。玉华山高峻陡峭,雄奇秀美,梦湖、丁仙湖碧波千倾,景色迷人,石城庵自然天成,神秘幽静,石牌坊雕刻精细,保存完好,已成为人们休闲旅游的好去处。 店下镇店下镇

矿产资源

  主要有铜、银、铅、花岗岩石、矿泉水等,尤以铜、银、花岗岩石储量最多,而且品位高、埋藏浅、易开采,有极高的开发价值。店下交通十分便利,基础设施完备,“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国家二级公路与“105”国道和“昌樟”高速公路相连,境内村级水泥路纵横交错,形成快捷通畅的交通网线,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店下镇店下镇

特色产业

  店下农业素以特色和绿色闻名,目前绿色优质大米、笋竹两用林、高产油茶、高山绿茶、草食动物养殖、中药材种植等六大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产量可观,效益显著。几年来,通过绿色稻米生产基地省级认证,建成3个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2000多亩。工业逐步形成花岗岩、矿泉水开采,板鸭、竹木等产品深加工四大支柱产业,其中店下板鸭,皮白、肉嫩、味美,芦岭绿茶,叶绿、茶清、味甘,均为有机绿色食品。

城市发展

  店下镇通过精心策划,在打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高效的政务环境、亲和的人文环境、诚信的信用环境下,进一步完善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确定以旅游为招商重点,以市工业园区和樟店公路为依托,以集镇中心,以资源为纽带合力招商。为加速旅游业发展,打造游憩休闲胜地,该镇构建好旅游、多产品、吸引外资这三大平台,突出绿色自然、度假胜地、休闲天堂等特色,激起客商来镇投资、旅客到店下旅游的热情。

  为了协调发展,努力打造和谐平安店下,店下镇一直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求新思变,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积极调整经济工作思路,努力做活“四增”(农业增收、财政增长、集镇增容、基础增强)文章,呈现出经济发展强劲,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店下镇店下镇

社会事业

  福鼎市卫生局面对店下卫生院管理不善,经济滑坡,落为全县卫生单位唯一尚难改革发展的严峻现实,调动硖门卫生院王院长为店下院长,从此,,新班子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根据店下是农业区的实际情况,率先开展福建省初级卫生保健试点工作,实施以智兴院。

  以所养院,群体经营,量化管理模式,大胆进行南北拓展的战略转移,对辖区内12个村,14家卫生所全部收归院办院管的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对40位在职乡村医生重新考试,择优聘任,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状况,开发了卫生资源,推行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改革,调动了干部职工积极性,发展了卫生服务生产力,给医院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义务收入从88年的28万元跃增到95年的90多万元,取得了两位数.三同步.五连冠的好成效. 店下镇店下镇医疗质量历年评比均在全县前三名,荣获县先进党支部,先进妇委会、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地区计划免疫先进,先进职工之家.红旗团支部和省文明卫生院等17项奖牌.迎来了宁德地区初级卫生保健和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现场会在店下召开.同时,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三项建设硕果累累,以投标基建和全区最低造价,最快速度扩建了2000平方米的病房大楼和7个农村门诊,配置了手术室、化验室、放射科等设备和救护车,选送了林宣琪、何丽、邓其礼、郑克卿、郑友春、陈孝顺、张建峰、张坚等15位职工赴省.地.县医院进修深造,均成为卫生院的内、外、妇、儿、麻醉、骨科等骨干力量。

  店下镇店下镇卫生院实行以人为本民主管理,财务收支、人事安置、医院建设、职工待遇等敏感问题全透明,改善了职工待遇.增加了奖金,医药费报销,人身保险和福利发放标准,报局批转了15位长期顶岗位临时工,工资标准比邻院高二级;集镇门诊安置了9位卫校毕业的家属和子女;给每位职工发一套1990年价值200多元的冬天纯毛西装和统一的白色夏装及煤气灶,分批送50位职工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厦门等地旅游度假.至于业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组织职工参加县文艺比赛,取得歌舞和男声独唱三等奖,妇女在三八节捧回一等奖,举办了“庆国庆、迎亚运”和“爱院杯”等智力竞赛,从精神鼓舞和物质奖励中,体现集体的优越性,提高"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共识,增强职工对医院和卫生事业的热爱;并且,为了科学管理和依法治院,在全县卫生系统首创聘任院长助理和法律顾问,健全了职代会和党.工.团.妇组织,吸收6位技术骨干入党,12位青年入团,有4位医务人员分别当选县党代会.人代会.团代会和妇代会代表,开创了全镇历史上卫生事业再度振兴的新局面........等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连续报道了店下卫生院改革经验与成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