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字由来:古时有著名道人孙楞阁修炼于山中,后人曾立碑纪念,便取“孙楞阁”中之“阁”字命名为“阁山”。而该山所属之县,也取“楞”字,即绥楞县(后改为绥棱县)。
紫阁山原名紫盖山,古时为终南名山之首。由于山势俊秀,景色绝美,距离唐代长安城又近,所以吸引许多佛道修行人士前往清修、隐居,寺庙岩窟、山林水涧都可成为宗教道场;从汗代就有名人张良在此无量洞避暑,张良洞里隐居,北周时的法藏也在此修行,后有唐代许多高僧如道宣、楚金、飞锡、慧昭均曾在此地修行,亦有许多士子利用山上现有寺庙习业,与义学僧侣问学、切磋,学有所成则下山应试,或以隐居为成名资粮,终南捷径为士子入仕开辟另一途径,无论是真隐、假隐,紫阁山是当时士人所向往的好去处。
在唐代,曾到过紫阁山并以诗赞誉者就有李白、杜甫、
韦应物、
岑参、
贾岛、
张籍、
白居易、
邵谒、姚合、顾非熊、张籍、
张蠙等人。宋朝有李騊、
程颢、
章惇等写多数诗描写紫阁。
明清两代紫阁山一样是当地文人及仕宦的最爱,明代的有
王九思、
康海、王九皋、王九峰、熊子修、韩期维、薛昌朝;在清代尚有王心敬、长松居士、兰谷等,其中明代的王九思,清代的傅龙标为紫阁山及紫阁院留下相当多的诗作。
唐.李白 “紫阁连终南,青冥天倪色。”杜甫的“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白居易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 。”岑参的“东望紫阁云,半入紫阁松。”唐.邵谒“壮国山河倚空碧,迥拔烟霞侵太白;绿崖下视千万寻,青天只据白余尺。”
宋.程颢“仙掌远相招,萦纡渡石桥。暝云生涧底,寒雨下山腰。”章惇“每观唐人诗,梦寐思紫阁。”李騊“南山诸寺为紫阁为冠,仙掌数尖特在群峰之上”。程颢“草堂寺中参古塔,紫阁峰前眺仙掌。陆海混茫万余里,瀑布飞来几千丈。”傅龙标“紫阁山头寺,终南第一峰”
这些诗作使紫阁山的高险秀丽,由于这些有名诗人的佳作,致紫阁山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名山,致有称紫阁为“终南第一山”的情形。
紫阁峰----高2150米。东面临高冠,西面临紫阁。西面自峰顶向下1000多米左右的90度悬崖绝壁,如紫色的楼阁,唐代诗人李白赋诗赞美该山,将此山峰比做“紫阁”,后人随称做紫阁峰。南望紫阁峰笔直挺拔,夕阳映照,紫气环绕,苍翠夺目,这就是户县十二景之一的“紫阁青冥”。
张良洞:位于紫阁峰的峭壁上,里面有天然石炕,石灶,石桌,石桌上有天然棋盘(中国象棋),相传是汗代名人张良隐居的地方,最后一次是70年代有人结伴进入。留下美好记忆一片。
万花山:是唐朝高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的行宫皇家的后花园。上有紫云阁,云际寺。
一线天:位于紫阁峰谷底,仰视如井底看天,称“一线天”。
蟒头山:位于紫阁屿入口西测。由此可以进神水屿上西岭经王母宫观
睡佛洞。
宝林寺, 敬德塔, 涌钵泉----据《陕西通志》记载:“宝林寺:在县南五十里
紫阁峪,唐太宗敕建,尉迟恭监修,宝塔高五丈余,内有涌钵泉”。宝林寺或许是将
白泉寺加以扩建,由於监修者尉迟敬德(恭)之侄
窥基依止玄奘三藏法师,受玄奘法相唯识之学,致现代学者认为唐末玄奘遗骸被兴教寺僧护携至终南山时,宝林寺旁的敬德塔就是玄奘遗骸安奉之处。
官方修建宝林寺,促使紫阁山各寺院成为许多高僧的潜修之地,如飞锡、楚金,以及新罗僧人无名(慧昭)等.
苍龙砭,
饮马池,马蹄石:因为一棵酷似一条龙的古槐盘绕于石砭上,形如苍龙锁砭,故而得名。傍边有一瀑布形如龙须飞泻而下,瀑布上有一酷似饮水的池子相传是传说敬德的神马从天而降,经过此处时在此饮水。
剑插,剑插锅,怪石窟:传说二郎神插剑在此。剑插瀑布,落差50米超上,雄伟壮观。
神仙泉,望夫石,
祖师洞:泉水清澈,富含多种矿物质,经检验达到优质矿泉水标准,直接可以饮用,现在暂时还是免费的,想喝多少喝多少。
谷底潭:----位于大园寺上半公里处,流水拢成一束急流从三十米的断崖跌落而下,飞流湍急,银珠卷帘,恰似银河倒泻,游龙下山,这就是无底潭瀑布(也叫井潭约20米深)。瀑布飞下形成两个潭,上有无底潭,下有谷底潭(也叫筛子潭),谷底潭不仅风景秀丽,更是天然的游泳池。
灯盏窝,黑风洞,天井:黑风洞是个天然
空调,冬暖夏凉,冬天冒出白气,夏天吹出冷气,3米之内必定感冒,天井深不见底,灯盏窝地形复杂,是由于山体崩溃形成的天然空心,如没当地人指引,请务接近。
跑马岭:可上观紫阁,黄阁二峰,俯瞰群山,谷崖绝壁,苍松迎客,如入仙境。
无量洞:有碑文记载是张良和赤松子对弈避暑的山洞,无量洞也叫药王洞药王孙思邈也曾在此炼药。
睡佛洞,大园寺,宝林寺,塔园:为佛门净地。
子房庄:是汉代名人张良隐居的的地方,张良字子房故而得名。
姊妹潭,瓮城子:瀑布美丽奇特,秀丽。
仙人桥: 是一个天然石桥,此处风景秀丽,如入仙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