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目录导航

出现起因

早在1996年4月4日,江泽民在接见“863计划”实施十周年工作会议代表讲话时就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后来又将其扩展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宣布中国科技发展的15年目标——于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

进入新时代后,为了保持我国经济发展良好势头,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新的历史关口,为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破除制约经济发展的技术关键问题而提出的重大战略。

发展沿革

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要“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科技发展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明确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我国经济发展进人新阶段后的重大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经济发展转向新的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在2014年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习近平集中论述了中共中央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考虑,要求全面研判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大势,增强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从实际出发,确定创新的突破口。习近平强调,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了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和总体囗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在未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继续统筹推进这一战略。

主要内容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人对接,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2015年3月、201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印发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总体部署。2020年10月26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就包括:“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重要影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建设科技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我国在未来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继续统筹推进这一战略。

重大部署

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基础研究,突出原创,鼓励自由探索。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意义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具有战略意义。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主要源于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低成本优势。进入发展新阶段,我国在国际上的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与低成本优势相比,技术创新具有不易模仿、附加值高等突出特点,由此建立的创新优势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我国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现实意义。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长远意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技术创新,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既可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改变过度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模式,又可以提升产业竞争力。

文件出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文件,指导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这份《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共分9个部分30条,包括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建立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金融创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机制,推动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局面,加强创新政策统筹协调。

《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和政策法律体系,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意见》要求,营造激励创新的公平竞争环境。发挥市场竞争激励创新的根本性作用,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打破制约创新的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改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的准入管理,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管理制度,形成要素价格倒逼创新机制。

《意见》强调,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和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调整创新决策和组织模式,强化普惠性政策支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1]

(本词条内容,由搜狗四史百科编委会编写)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