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误 繁体 聪明误
拼音 cōnɡ mínɡ wù
注音 ㄘㄨㄙ ㄇㄧㄥˊ ㄨˋ
词语解释
聪明误 cōnɡ mínɡ wù
1.见"聪明反被聪明误"。
词语解释
聪明误 cōnɡ mínɡ wù
见“ 聪明反被聪明误 ”。
书名:《聪明误》
作者:A.C.格利鲍耶陀夫
И.А. 冈察洛夫在《万般痛苦》这篇文章中曾写道:“《聪明误》是一幅风俗画,是鲜活典型的画廊,是辛辣的讽刺,同时也是一出喜剧”。很显然,格里鲍耶多夫的戏剧因此至今仍受到读者的喜爱。许多剧院还在上演这部剧,它的确是一部不朽的作品。
格里鲍耶多夫作为真正的民族作家,人民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提出并展现了与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问题,以他独特的方式表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努力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他的喜剧《聪明误》在俄罗斯几代人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教育事业中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这部作品鼓舞人民起来为自由和理性,为捍卫进步思想和真正文明的庄严与神圣,同暴力和擅权作斗争,同卑劣和无知作斗争。 作者杰出的智慧在作品主人公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恰茨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对莫斯科“上流社会”那些愚笨的、脑满肠肥的庸人给予了无情的批判。这些人沉湎酒色,只会怀念“奥恰科夫和征服克里米亚”时代。而具有崇尚自由、启蒙和人文主义先进思想的“当今时代”已经庄严地敲响了存有“过时的偏见”的深宅那扇紧锁的大门。恰茨基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代表。在俄罗斯文学中他第一个向农奴主和保守分子的社会发起了挑战。他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人,要把满腔热情献给祖国,献给自己处于“可怜的奴隶地位”痛苦不堪的人民。恰茨基是新世界的人。他无法接受老莫斯科的生活法则。他对报效国家有自己的看法。按照他的观点,人应该诚实服务,“不挑剔位子,不要求升迁”。恰茨基看不惯那些只看重财富和权势,害怕真理、不敢开启民智的人。他把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提高、科学教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些都与法穆索夫的社会格格不入。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聪明头脑的人是不愿意把那些像“马克西姆·彼得罗维奇大叔”的人当作榜样的,因为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任何精神上的优点。
格里鲍耶多夫戏剧的故事情节发展很快。爱情戏是这部剧的基础。在爱情戏中隐含着社会的、思想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展现了恰茨基的全部痛苦和他的悲剧。恰茨基到法穆索夫家是找他所爱的姑娘,可这个姑娘却背叛了他。使恰茨基感到痛苦的是,索菲娅竟钟情于平庸却善于献殷勤的莫尔恰林。而莫氏仅有的两项才能是“谨慎”和“安分”。从精神本质上说,她完全属于法穆索夫的社会,所以她也不可能接受恰茨基的爱,因为追求她的是思想和精神与她所处的这个社会完全对立的男人。索菲娅是侮辱了恰茨基卓越智慧和炽热感情的“虐待者”。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恰茨基的个人剧自然就会转变为社会剧,同时也决定了他作为法穆索夫世界中一个孤独的理想主义者的命运。作家选择了经典的“三角恋爱”关系,保持着传统的喜剧形式(故事情节在一天之内发生在同一地点—法穆索夫的私宅,而且剧中人物的范围也是固定的)。我们会立刻明白,个人感情要让位给另一种更大的冲突,即社会的冲突。冲突的发展也很有代表性。乍看起来纯粹是琐事,可在琐事发展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出发,对这些事件表明各自的态度和观点,从而在行动上参与其中。在作家高超的叙述中,这些行为和表现不着痕迹地被渲染到了社会的层面,变为深刻的社会问题被展现出来。 恰茨基的“发疯”是他当时唯一的表现,不仅是官僚贵族因为恐惧而对他的污蔑,而且也让他有了一个自我申辩、尽情发泄、嬉笑怒骂、贬斥揭露的机会和最好的方式。像恰茨基一样的“危险的幻想家们”毫不客气地撕下了虚假安宁的面具。在他的抨击之下,法穆索夫不再是尊贵的官员和慈爱的父亲,不再是亲切而好客的主人,而是一个残酷的农奴主,启蒙运动的敌人。他以及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所固有的虚伪和保守,冷酷和卑鄙象“穿上了新衣的皇帝”被当众戳穿了,剩下的只有恼怒、无奈和竭力的挣扎。穿着气派的上校服的斯卡洛茹勃是愚蠢的兵痞。爱说俏皮话的列别季洛夫是一个空虚的饶舌者。永远受大家欢迎的札戈列茨基是厚颜无耻的骗子。他们周围的人也都是一群像伯爵老夫人和图戈乌霍夫斯基公爵一样的幽灵,以造谣诽谤为能事。他们是社会的病毒和蛀虫,危害着社会的肌体,阻碍着文明的进步。他们极其顽固地维护着自己的利益,对触动到他们地位和利益的人竭力污蔑、诋毁和打击,甚至不惜使用最卑鄙、残酷的手段。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和反动本质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冈察洛夫曾准确地指出,恰茨基是这部喜剧中唯一的一个活人。因为远不是作者同时代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恰茨基的原型,能够直接同自己思想上和精神上的敌人作斗争的。很显然,格里鲍耶多夫赋予自己的主人公许多理想的优秀品质和才能。他们的机智与其说是让人感到害怕,不如说是使法穆索夫家的客人感到信服。恰茨基的言论在当时俄罗斯文学中还是首次出现。他不仅勇敢、热烈,而且也是理智、深刻、细腻地分析了社会现实。他对当时社会的判断是公正的: 这些人靠掠夺发财致富, 利用亲友逃避法律惩处, 修建的厅堂倒光彩夺目。 成日花天酒地挥霍无度, 外国流亡客也乐不思蜀。 可曾记得主人公与法穆索夫社会的冲突是如何结束的吗?“我再也不会回来……”难道他是在承认自己失败吗?不,绝不是!冈察洛夫说得好:“旧势力以庞大的数量毁掉了恰茨基,可他同时也用新力量的质量对旧势力予以还击……”。
在格里鲍耶多夫创作这部喜剧的半个世纪之后,在涅尔琴斯克矿奇迹般活下来的恰茨基们回到了自由的怀抱。“俄罗斯忠诚的儿子”作为胜利者回来了……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任何时期都会有格里鲍耶多夫们、恰茨基们和其他进步思想的代言人。他们凭借自己的远见卓识成为他们那个时代的预言家。可是通常这是与已有的社会秩序和事物的“自然”进程相对立的。于是,社会与个人便会发生冲突。对于真正的预言家,只能“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信仰,为了爱” 而勇往直前,除此别无他路。
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聪明误》这部作品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十九世纪初俄国社会存在的尖锐而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冲突,看到一部分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的率先觉醒,看到产生这些矛盾的社会制度的腐朽和落后,更要看到作为产生“时代英雄”最为广泛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力量。我们还应该从作品呈现给我们的人生百态中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和基础,从而找出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可以借鉴的东西。 《聪明误》反映的社会问题并没有随着那个时代的结束而永远地走入历史,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会看到某些现象以其它的形式表现出来。如何与落后的思想观念斗争,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这也是《聪明误》留给我们的重要精神财富。
《聪明误》,是知进不知退,聪明反被聪明误之意。格里鲍耶多夫作为真正的民族作家,人民作家,在自己的创作中提出并展现了与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问题,以他独特的方式表现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和观点,努力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他的喜剧《聪明误》在俄罗斯几代人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教育事业中起到了非常突出的作用。这部作品鼓舞人民起来为自由和理性,为捍卫进步思想和真正文明的庄严与神圣,同暴力和擅权作斗争,同卑劣和无知作斗争。 作者杰出的智慧在作品主人公亚历山大·安德烈耶维奇·恰茨基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对莫斯科“上流社会”那些愚笨的、脑满肠肥的庸人给予了无情的批判。这些人沉湎酒色,只会怀念“奥恰科夫和征服克里米亚”时代。而具有崇尚自由、启蒙和人文主义先进思想的“当今时代”已经庄严地敲响了存有“过时的偏见”的深宅那扇紧锁的大门。恰茨基就是这个时代的一个代表。在俄罗斯文学中他第一个向农奴主和保守分子的社会发起了挑战。他是一个具有民主思想的人,要把满腔热情献给祖国,献给自己处于“可怜的奴隶地位”痛苦不堪的人民。恰茨基是新世界的人。他无法接受老莫斯科的生活法则。他对报效国家有自己的看法。按照他的观点,人应该诚实服务,“不挑剔位子,不要求升迁”。恰茨基看不惯那些只看重财富和权势,害怕真理、不敢开启民智的人。他把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提高、科学教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些都与法穆索夫的社会格格不入。获得了良好的教育、具有聪明头脑的人是不愿意把那些像“马克西姆·彼得罗维奇大叔”的人当作榜样的,因为在他们身上看不到任何精神上的优点。
又译作《智慧的痛苦》,俄国戏剧,作者为格里鲍耶陀夫。该剧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杰出的戏剧经典之一。作品注重语言锤炼,广泛吸收口语的表达方法。部分地摆脱了古典主义的羁绊,比以前的作品更具民族色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聪明误》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家散 人亡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一场辛苦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凤姐是作者着力刻画、塑造的人物,也是最成功的一个典型。她是荣府内实际上的第一号当权人物,各类人物都围绕着她活动着。对于她,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评价,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作者对她的看法。第六十五回里,贾琏的心腹小厮兴儿对着尤二姐议论凤姐说:“若提起我们奶奶来,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如今合家大小除了老太太、太太两个人,没有不恨她的,只不过面子情儿怕她。皆因她一时看的人都不及她,只一味哄着老太太、太太两个人喜欢。她说一是一,说二是二,没有人敢拦她。又恨不得把银子钱省下来堆成山,好叫老太太、太太说她会过日子。殊不知苦了下人,她讨好儿。估着有好事,她就不等别人去说?她先抓尖儿;或有了不好事或她自己错了,她便一缩头推到别人身上来,她还在旁边拨火儿。”这些话是通过兴儿的嘴说出来的,实际上就是作者的看法。
她是封建阶级中最有才干,也是最贪得无磨的一个。在“弄权铁槛寺”一回里,她对老尼静虚说:“你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为了三千银子,她略施一点小手段,就害死了张金哥和长安守备的儿子。此外还有贾瑞、鲍二家的、尤二姐等人都先后死在她手里。兴儿还说她:“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她是贾家这座大厦的顶梁柱,同时又是这座大厦的蛀虫;她照管着贾家的“长明灯”,又恨不得一口喝干灯里的油。连她自己都承认“若按私心藏奸上论,我也太行毒了,也该抽头退步。”实际上她一步也没退,当忽喇喇大厦倾倒时,第一个就要把她压死。脂砚斋批语透露,在贾家败落后,她要被关押在“狱神庙”,有一番“身微运蹇”、“回首惨痛”的经历,最后凄惨地死去。
聪明反被聪明误。分析聪明人怎能做蠢事?聪明人怎么就不会做蠢事?危险是随着智商与社会地位的提升而水涨船高的。你越聪明、成就越高!危险就越大。心者万物之源。“聪明反被聪明误”是个很严肃的课题,而处理严肃的课题,不一定要正襟危坐。我们希望我们分析与建议的方式是刺激的、有趣的、有效的、甚至是令人轻松愉快的。
你之所以失败,并不是因为你不够聪明,而是因为你自作聪明。
心者万物之源。“聪明反被聪明误”是个很严肃的课题,而处理严肃的课题,不一定要正襟危坐。我们希望我们分析与建议的方式,是刺激的、有趣的、有效的,甚至是令人轻松愉快的。
如果你有以下五种情况之一,那么,这时你就已经是本书的针对人群之一了。
1.你不相信自己已经大难临头,但读完本书你至少已经知道别的聪明人是如何出糗的。
2.你还没碰到,而你认为自己没那么倒霉,好好翻翻这本书吧,以免你再这么想。
3.你已有被自己大脑背叛的不快经验,这本书可以教你避免重蹈覆辙。
4.你看到某人身临险境,你想帮忙,这本书提供的原则与建议,一定可以治病救人。
5.你需要预防为你工作的男男女女们聪明过度,自我毁灭,这样他们自己和企业才不会被他们的聪明连累。
文人十有八九是聪明的,这聪明的表现之一就是看不起上司,认为上司不如自己聪明。所以,他要么看不起上司的文采,要么说上司文理不通,要么就干脆说上司一窍不通———岂止文理。晚唐时的温庭筠可以说是个例子。
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前后,温庭筠因为工于诗词,被当朝宰相令狐绹选用为考功郎中,进入相国的书馆工作———本来,人家招他进去,就是要他做自己的文字侍从,把自己的得意之作署上人家的名字发表或送人,而后领取薪俸,养家活口。可,温庭筠虽然拿了人家的钱,却对自己的聪明被人家占有而耿耿于怀,总是想方设法地表示不满。
有一次,令狐绹看到温庭筠填的一首《菩萨蛮》词很好,觉得这东西应该让皇上知道是我令狐绹写的,于是就用自己的名字把它进献给唐宣宗。为防爆盘,还再三嘱咐温庭筠为其保密。温庭筠当面答应得好好的,可温庭筠是个很有现代版权意识的文人,才不愿自己的呕心沥血之作成为别人吹牛获宠的本钱呢。所以,一转身,他就用各种方式把当今宰相利用职权将自己作品强取豪夺献给今上的八卦新闻发布出去,搞得欺世盗名的令狐绹灰头土脸。
还有一次,宣宗赋诗,上句用了“金步摇”,但对句一时怎么也想不出来,遂令庭筠来对。庭筠立即以“玉条脱”应对,宣宗听罢非常满意。当时在旁的令狐相国不知温庭筠所对词语的出处,事后就向他虚心请教。本来,人家宰相大人不耻下问已是很给面子了,可温庭筠呢,在告诉对方此典出自《南华经》(《庄子》)后———马上又阴阳怪气道:“《南华经》也不是什么上穷碧落下黄泉都找不到的秘笈。这么一部极普通的书,相国在公事之余,也应该读一点才是。”这还不算完,他还在事后写诗云津津乐道:“中书堂内坐将军”———这当然是在讥讽令狐绹这位坐在“中书堂内”的宰相不过是不通文理与没有文采的“将军”。想想,这样的部下,他做得久么?得罪了上级,上级要收拾你,那还不跟打个哈欠一样轻而易举?于是在一次科举考试中,因才华横溢得无处发泄的温庭筠替应试者提笔代劳,令狐绹便以他搅扰科场罪名,贬为隋县尉。从此,我们聪明绝伦的温诗人就只好落魄江湖,四处飘流,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后来的苏东坡对此也深有感慨,所以,在他得了一个儿子,人家纷纷上门祝贺,并预言这孩子将来会如何如何聪明时,写了这么一首诗:“人皆生儿盼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但愿此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其实,要判断一个社会是否现代,也很简单:就看这个社会的聪明是误人,还是成全人。前者是传统社会,后者是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