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绘画的一种。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的绘画之通称。中国的人物画,简称“人物”,是中国画中的一大画科,出现较山水画、花鸟画等为早;大体分为道释画、仕女画、肖像画、风俗画、历史故事画等。人物画力求人物个性刻画得逼真传神,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其传神之法,常把对人物性格的表现,寓于环境、气氛、身段和动态的渲染之中。故中国画论上又称人物画为“传神”。
历代著名人物画有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唐代韩滉的《文苑图》,五代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北宋李公麟的《维摩诘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图》、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元代王绎的《杨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曾鲸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现代徐悲鸿的《泰戈尔像》等。在现代,更强调“师法化”,还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发展。
人物画的一种。以道教、佛教(释教是佛教在中国的“别称”)为内容的绘画。魏晋、南北朝以来,宗教画极盛,名家辈出,所作以壁画为多。佛教画如东晋顾恺之、戴逵在建业瓦官寺画《维摩诘像》;南朝宋陆探微、谢灵运画《菩萨像》,唐会昌五年(845)灭佛后堆置于甘露寺,南朝梁张僧繇在上都定水寺画《二神》、《三帝释》;隋代展子虔在洛阳天女寺等画《菩萨像》,杨契丹在长安宝刹寺画《佛涅盘变》;唐代尉迟乙僧在长安慈恩寺画《千钵文殊》,吴道子在兴唐寺画《金刚变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圣慈寺画《无量寿佛》等。道教画如唐代张素卿画《天官像》;五代丘文播画《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孙知微在成都寿宁院画《惠远送陆道士图》,武宗元在洛阳三圣宫画《太乙像》;还有元代《永乐宫壁画》等。寺院壁画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坏,所存无几。石窟壁画则保存尚,如敦煌壁画。也有卷轴画,如传为北宋李公麟的《维摩天女》、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图》,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实》,元初颜辉的《李仙像》等。
一作“士女画”。人物画的一种。原指以封建社会中上层士大夫和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中国画;后为人物画科中专指描绘上层妇女生活为题材的一个分目。如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卷,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卷,成为仕女样式的典型。历代都有高手,如五代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卷,北宋王居正的《纺车图》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图》卷,清代费丹旭的《仕女册》等。民间木板年画中的“美女画”,亦称“仕女画”。
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力题材的人物画。始于汉代,如辽阳、望都等地墓室壁画和画像石、画像砖等。唐代韩滉《田家风俗图》、五代李群《孟说举鼎》、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左建《农家迎妇图》、朱光普《村田乐事图》、苏汉臣《货郎图》等,均为一代名作。南宋时在临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种“堂画”,亦称“风俗画”。清末吴友如《点石斋画报》中有很多作品,均属风俗画。年画中的《姑苏万年桥》、《大庆丰年》、《万家村》等图,也属之。建国后的风俗画,反映了新的题材、新的人物。
亦称“细笔”。与”写意”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密体的画法。如宋代的院体画,明代仇英的人物画,清代沈铨的花鸟走兽画等。北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有“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之说,工笔的要求乃属于后者。
俗称“粗笔”。与“工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属于简略一类的画法。要求通过简练概括的笔墨,着重描绘物象的意态神韵,故名。如南宋梁楷、法常,明代陈淳、徐渭,清初朱耷等,均擅长此法。清代恽寿平说:“宋人谓能到古人不用心处,又曰写意画。两语最微,而又最能误人,不知如何用心,方到古人不用心处;不知如何用意,乃为写意。”宋代韩拙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乃指“写意”
与“细笔”对称。中国画技法名。细笔亦名“工笔”,属密体,力求缜密细微;减笔则属疎体,力求单纯简括,可舍的尽量舍去。这是“遗貌取神”技法,多一笔不成,少一笔也不成,难度大于细笔。如南宋梁楷既能细笔,尤善减笔;元代倪瓒的山水竹石,“逸笔草草”,也是减笔。现代黄宾虹说:“笔墨之妙,尤在疎密,密不容针,疎可行舟。然要密不相犯,疎而不离。”又说:“减笔当求法密,细笔宜求气足。”方薰说:“荆、关笔墨稠密,倪、米疎落为图,各极其致,不在多寡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