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器官

感觉器官

目录导航

简介

人的感觉器是指机体内的特殊感受器,如视、听等感觉器,其构造包括感受器及其附属器。

感受器广泛地分布于人体各部,其构造也不同,有的感受器结构可以很简单,如皮肤内与痛觉有关的游离神经末梢,即仅为感受神经的简单末梢;有的则较复杂,除感觉神经末梢外,还有一些细胞或数层结构共同形成的一个末梢器官,如接受触、压等刺激的触觉小体、环层小体;有的则更加复杂,除末梢器官外,还有很多附属器,如视器、除眼球外还有泪腺和眼球外肌等,最后这一种通称特殊感觉器,或称感觉器。[1]

感觉器种类繁多,形态功能各异。有接触外界环境的皮肤内的触觉、痛觉、温度觉和压觉等感受器,也有位于身体内部的内脏和血管壁内的感受器。有接受物理刺激,如光波、声波等的视觉、听觉感受器,也有接受化学刺激的嗅觉、味觉等感受器。感受器的分类方法很多,在人体解剖学上,一般根据感受器所在部位和所接受刺激的来源把感受器分为三类:

1、外感受器:分布在皮肤、粘膜、视器及听器等处,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刺激,如触、压、切割、温度、光、声等物理刺激和化学刺激。

2、内感受器:分布在内脏和血管等处,接受加于这些器官的物理或化学刺激,如压力、渗透压、温度、离子和化合物浓度等刺激。

3、本体感受器:分布在肌、肌腱、关节和内耳位感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时产生的刺激等。

感觉器包括:视器、前庭蜗器——耳、溴器、味器、皮肤等。

眼部器官

概述

包括眼球及辅助结构:

眼球位于眼眶内,由球壁与内容物所组成。眼球壁分为三层,外层为纤维膜,中层为血管膜,内层为视网膜。

纤维膜

又有角膜和巩膜之分。角膜位于纤维膜层前1/6部分主要由透明无血管的结缔组织组成,具有折光作用。有丰富的神经末梢,感觉灵敏。巩膜位于纤维膜层和5/6部位,为白色坚韧不透明的厚膜,表面附有三对眼外肌,后端与视神经表面的硬膜相连,巩膜与角膜交界处的内部有一环形的巩膜静脉窦是房水循环的通路。

血管膜

血管膜位于巩膜内面,富有血管和色素,可分为脉络膜,睫状体和虹膜三部分。脉络膜位于眼球壁的后2/3,在睫状体后部。内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呈棕黑色。其功能是供给眼球营养,吸收眼球内散射后的多余光线。睫状体它前方连接虹膜根,后方与脉络膜相连。睫状体的前端较厚,表面有放射状突起称睫状突,它分泌房水。由睫状突发出睫状小带(又称悬韧带)和晶状体相连。睫状体内有平滑肌称为睫状肌。可调节晶体的曲度,以增加视觉清晰度。虹膜位于睫状体前方呈圆盘状,可因人种不同而颜色不同。中央有一圆孔,是光线进入眼球的通道,称为瞳孔。虹膜内有二种不同方向排列的平滑肌,一部分环绕瞳孔周围,称缩瞳肌,另一种呈放射形排列,称扩瞳肌。缩瞳肌受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使瞳孔缩小;扩瞳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使瞳孔扩大。角膜与晶状体间的腔隙,由虹膜分隔为前房和后房两部分,其中充满房水。蜡膜与角膜间的夹角称为蜡膜角膜角(又称前房角)。

视网膜

视网膜是眼球壁的最内层,褥在脉络膜的内面。视网膜由三层细胞组成。最外层为感光细膜层。中间层为双极细胞层。最内层为神经节细胞层。神经节细胞的轴突即为视神经纤维,组成视神经,在视神经起始处呈白色圆形隆起,称为视神经乳头,视网膜中心有一卵圆形黄色小点称为黄斑,黄斑中央下陷处称中央凹是视力最每锐的地点。

眼内容物

概述

有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三者都是透明的,具有折光作用。

房水

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房水不断地生成,不断回收,对晶状体、玻璃体及角膜有营养和运走代谢产物的作用。房水的生成与回流使眼内保持恒定的房水量和眼内压。保证眼球的正常形状和屈光能力。当眼球受外伤刺破时,房水流出,眼内压不能维持,引起眼球变形,角膜不能保持正常的曲率半径,而明显改变眼的屈光能力。又如房水循环发生障碍,房水量积留过多,眼内压过高,严重时可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称为青光眼)。

晶状体

位于虹膜后方。外包有弹性的透明囊,其边缘有很多睫状小带连于睫状体上。水晶体具有弹性和聚光作用,如发生混浊(称为白内障),则影响视力。

玻璃体

呈透明胶冻样,充满于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具有折光和填充作用。

耳部器官

概述

是听觉和位觉的感觉器官。由外耳、中耳构成的传音器和内耳感音、平衡器所组成。外耳和中耳是声波传导器官,内耳是感受声音和位觉的感受器。

外耳

包括耳廓、外耳道、鼓膜三部分。鼓膜为椭圆形的半透明薄膜,将外耳与中耳分隔。鼓膜随音波振动把声波刺激传导到中耳。

中耳

包括鼓室、咽鼓管、乳突小房三部分。咽鼓管为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中耳与外界空气压力可通过咽鼓管取得平衡。鼓室内有听小骨三块,与鼓膜接触的称为锤骨,与内耳前庭窗相连的称为镫骨,连于两骨之间的称为砧骨。当声波振动鼓膜时,三块听小骨的连串运动,将声波的振动传入内耳。乳突小房位于外耳道后方,与中耳相通,故中耳感染时,易引起乳突炎。

如果上述的任何部位有病变,即可造成传导性耳聋。例如有些中耳炎病人,由于鼓膜穿孔或听小骨功能障碍,传音能力减退,因而听力减退。内耳由前庭器官、半规管和耳蜗组成。前庭器官可感受头部的位置,半规管可感受旋转刺激,耳蜗可感受声波刺激。耳蜗接受声波刺激后,使听神经产生神经冲动,传到大脑皮层颞叶产生听觉。如果听神经或大脑皮层颞叶感受声音有关的神经细胞功能减退或丧失,将造成神经性耳聋。前庭器官和半规管接受头部位置改变和人体进行各种方向的旋转运动的刺激后,使前庭神经产生传入冲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的有关部位,调节或改正身体的姿势。

当前庭器官受到过长时间的刺激时,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皮肤苍白等症状,称之为前庭植物神经性反应。有些人前庭机能非常敏感,前庭器官受到轻微刺激就可引起不适应反应,严重时称为晕动症,如晕车、晕船等。

生理特性

感受器官适宜刺激

各种感受器的一个共同功能特点,是它们各有自己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这就是说,用某种能量形式的刺激作用于某种感受器时,只需要极小的强度(即感觉阈值)就能引起相应的感觉。这一刺激形式或种类,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如在一定波长的电磁波是视网膜光感受细胞的适宜刺激,一定频率的机械震动是蜗毛细胞的适应刺激等。正因为如此,机体内、外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变化,总是先作用于和它们相对应的那种感受器。这一现象的存在,是因为动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各种特殊结构和功能 的感受器以及相应的附属结构的结果,便得它们有可能对内、外环境中某些有意义的变化进入灵敏的感受和精确的分析。不同动物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同,因此在进化中有可能形成一些异于人体的特殊感受装置,这在广大的动物界屡见不鲜,早已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和注意。研究这些可能是极低等动物的特殊感受装置,不仅对理解感受器活动的一般规律有帮助,而且有很大的仿生学意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