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天皇

神武天皇

目录导航

人物生平

神武天皇神武天皇

根据《古事记》与《日本书纪》(简称“记纪”)记载,天照大神之孙琼琼杵尊下凡于九洲日向的高千穗山峰,与木花开耶姬生了火降芹命、火明命和彦火火出见尊。其中彦火火出见尊娶海神之女丰玉姬,生了鸬鹚草葺不合命,然后鸬鹚草葺不合命又与玉依姬命生了五濑命、稻冰命、御毛沼命、若御毛沼命,其中若御毛沼命即日后的神日本磐余彦。

圣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说,编排了“皇纪”。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圣德太子在斑鸠宫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现一次,亦称一轮。按道皇居二重桥教的说法,每一轮辛酉年是发生变革之年。而第21轮的辛酉年则是发生彻底的大变革之年。于是,圣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为起点再往上推第21轮的辛酉年为日本建国之年。规定该年的阴历一月一日为神武天皇登极之日(阳历为2月21日)。按照这种推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纪2649年。结果把皇统向前多推算了大约一千年。在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为地安插了10位虚构的天皇。圣德太子按照这种逻辑编修了日本史。后人便加以延用至今。实际上公元前7世纪的日本社会尚处于原始社会前期。当时日本尚处于采集经济阶段,没有阶级,没有部落,焉有政权?

在位年表

神武天皇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公历 前660年 前659年 前658年 前657年 前656年 前655年 前654年 前653年 前652年 前651年
皇纪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干支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神武天皇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公历 前650年 前649年 前648年 前647年 前646年 前645年 前644年 前643年 前642年 前641年
皇纪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干支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神武天皇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26年 27年 28年 29年 30年
公历 前640年 前639年 前638年 前637年 前636年 前635年 前634年 前633年 前632年 前631年
皇纪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26年 27年 28年 29年 30年
干支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神武天皇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35年 36年 37年 38年 39年 40年
公历 前630年 前629年 前628年 前627年 前626年 前625年 前624年 前623年 前622年 前621年
皇纪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35年 36年 37年 38年 39年 40年
干支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神武天皇 41年 42年 43年 44年 45年 46年 47年 48年 49年 50年
公历 前620年 前619年 前618年 前617年 前616年 前615年 前614年 前613年 前612年 前611年
皇纪 41年 42年 43年 44年 45年 46年 47年 48年 49年 50年
干支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神武天皇 51年 52年 53年 54年 55年 56年 57年 58年 59年 60年
公历 前610年 前609年 前608年 前607年 前606年 前605年 前604年 前603年 前602年 前601年
皇纪 51年 52年 53年 54年 55年 56年 57年 58年 59年 60年
干支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神武天皇 61年 62年 63年 64年 65年 66年 67年 68年 69年 70年
公历 前600年 前599年 前598年 前597年 前596年 前595年 前594年 前593年 前592年 前591年
皇纪 61年 62年 63年 64年 65年 66年 67年 68年 69年 70年
干支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神武天皇 71年 72年 73年 74年 75年 76年 (77年) (78年) (79年)
公历 前590年 前589年 前588年 前587年 前586年 前585年 前584年 前583年 前582年
皇纪 71年 72年 73年 74年 75年 76年 77年 78年 79年
干支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主要成就

神武天皇 元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公历 前660年 前659年 前658年 前657年 前656年 前655年 前654年 前653年 前652年 前651年
皇纪 1年 2年 3年 4年 5年 6年 7年 8年 9年 10年
干支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神武天皇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公历 前650年 前649年 前648年 前647年 前646年 前645年 前644年 前643年 前642年 前641年
皇纪 11年 12年 13年 14年 15年 16年 17年 18年 19年 20年
干支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神武天皇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26年 27年 28年 29年 30年
公历 前640年 前639年 前638年 前637年 前636年 前635年 前634年 前633年 前632年 前631年
皇纪 21年 22年 23年 24年 25年 26年 27年 28年 29年 30年
干支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神武天皇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35年 36年 37年 38年 39年 40年
公历 前630年 前629年 前628年 前627年 前626年 前625年 前624年 前623年 前622年 前621年
皇纪 31年 32年 33年 34年 35年 36年 37年 38年 39年 40年
干支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神武天皇 41年 42年 43年 44年 45年 46年 47年 48年 49年 50年
公历 前620年 前619年 前618年 前617年 前616年 前615年 前614年 前613年 前612年 前611年
皇纪 41年 42年 43年 44年 45年 46年 47年 48年 49年 50年
干支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神武天皇 51年 52年 53年 54年 55年 56年 57年 58年 59年 60年
公历 前610年 前609年 前608年 前607年 前606年 前605年 前604年 前603年 前602年 前601年
皇纪 51年 52年 53年 54年 55年 56年 57年 58年 59年 60年
干支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神武天皇 61年 62年 63年 64年 65年 66年 67年 68年 69年 70年
公历 前600年 前599年 前598年 前597年 前596年 前595年 前594年 前593年 前592年 前591年
皇纪 61年 62年 63年 64年 65年 66年 67年 68年 69年 70年
干支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神武天皇 71年 72年 73年 74年 75年 76年 (77年) (78年) (79年)
公历 前590年 前589年 前588年 前587年 前586年 前585年 前584年 前583年 前582年
皇纪 71年 72年 73年 74年 75年 76年 77年 78年 79年
干支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轶事典故

重大事件

神武东征

神武天皇神武天皇根据记载,神武十五岁立为太子,并娶吾平津媛为妻。四十五岁时与诸皇子商讨东征之事,该年(甲寅年)十月即横渡濑户内海,意图征服东土。历经半年的旅程,途中经筑紫、安艺、吉备等地,终于河内国登岸。

这时大和国的土豪长随彦因恐惧皇子入侵,遂于孔舍卫阪率兵迎战。激烈的战事中,磐余彦尊会神领悟到身为日神之后裔不应向日征讨,于是向后撤军,改由纪伊绕道进军,途中,五濑命于前次战役中箭受伤,不久伤重身亡。之后在海上遇到暴风雨,稻冰命和御毛沼命以身殉海以求平安,仅剩磐余彦尊一人继续前进。最后,他在熊野的荒阪津登陆,却因误杀邻近居民而遭神惩罚,全军中毒而不得前进,幸赖武瓮雷神赐布都御魂剑始能行军。之后又在前往中洲的山中迷路,幸赖八咫乌指引,方抵达目的地。

建立大和朝廷

再度进军大和的路途上,磐余彦依靠椎根津彦等重臣之力,先后收了大伴氏之祖日臣命等人为臣,并击破吉野首部之祖井光、八十枭帅、县主之祖兄矶城等势力。终于,在撤兵半年后,再度遭遇到长随彦。交战之初,磐余彦尊连战却无法取胜,可战到一半突然天色大变,随之于磐余彦尊弓上停著一金乌。由于金乌的光芒刺眼,长随彦军无法张眼迎战敌人,于是磐余彦尊军大胜。为报杀兄之仇,获胜的磐余彦尊军穷追猛打,不放过任何打击敌军的机会,因此逼的长随彦与磐余彦会面,并说出不投降的真相:原来其妹婿饶速日命也是天之孙,而天孙不该为两种,故其怀疑磐余彦尊的神性。

神武天皇神武天皇(3)但和饶速日命见面之后,透过信物的交换,两人皆彼此认定对方为天神之孙,但饶速日命怪长随彦之凶残不改,将其杀死,并追随磐余彦。至此,磐余彦正式定居于大和。可此时大和四周仍由称为土蜘蛛的土著势力把持。经过六年的东征西讨,方平定各方势力,始建立起大和朝廷。

辛酉年正月,磐余彦尊即位于橿原宫,并因原妻吾平津媛留在日尚,又娶三轮大物主神之女媛蹈鞴五十铃媛命纳为妻,隔年对追随者一一论功行赏。即位第三十一年巡幸天下,第四十二年立皇太子,在位七十六年后驾崩,隔年秋天葬于亩傍山东北陵(《古事记》说葬在亩傍山詹北白祷尾)。

人物纪念

神武之谜

壬申之后

神武天皇立像神武天皇立像这位君主认为当时所传的史实误谬颇多,真实的情形常常过了一段时期之后,便走了样,必须制订正史。他于是命令了一位二十八岁有照相板记忆力的稗田阿礼,根据史料《帝纪》、《旧辞》等,重加整理,去伪留真,来制订一部正史,以传后世。但是经过三十余年后,稗田阿礼并没有能完成他修史的大业,而阿礼已经老迈不堪,到了元明女帝时代,不能不另外敕谕一位文笔非常秀丽的太朝臣──安万侣,来帮忙阿礼共同续写那未完成的著作,这就是所谓的《古事记》(公历712年完成)。在古事记之外,天武天皇还创立了一所历史编纂馆,任命了一大批编纂委员,要他们仿效中国的《史记》、《汉书》的纂写方式,广搜数据成为一部完备的国家纪录。经过整整四十年的工夫,这部巨作完成了,就是现今还流传的用汉文写下来的《日本书纪》,公历720年完成,共三十卷,一、二两卷是神话,第三卷是日本正史的开始──《神武纪》。《神武纪》是神武天皇本纪,其中最重要的描述,是东征的一役,虽然很像是一篇神话,但叙述的行踪忽东忽西、忽行忽止,尤其他在不同地区留滞的期间忽长忽短,不像是故意的虚构。据卫博士的考证,根据《神武纪》的记载:一、“可确知神武天皇不生长于日本,乃乘天盘船自高天原飞降者。天盘船谓航海之楼船。‘飞降’谓操纵风帆而来,‘高天原’乃指海外之一地而言。”二、当时日本文化的程度,停留在绳文文化时代,并没有任何冲击,能使日本忽然飞跃到青铜的弥生文化。据卫博士的研究:“近年,自筑紫至远贺川口,出土青铜器时代之刀剑戈矛镕范甚多,与《神武纪》所云,居‘吉备’数年以蓄兵食之语相应,‘兵’即兵器。神武东征途中先折而西行,停驻远贺川口多日,因其地为其兵器制造区,故亲往视察制造情形,从已出土之兵器而言,其形式与先秦之大陆中原之刀剑戈矛无异,可见神武兵工之技工来自大陆。日本产铜之各地,多在伊豫安艺以东,而当日制造兵器之场所,反集中九州岛的西北,去矿场甚远,显然当时日本铜矿尚未被发现,不得已乃自大陆齐楚沿海运铜入倭,铜矿笨重,故将其冶铸集中于日本去齐楚海岸最近之港湾,因而自唐津以至冈田皆成其冶铸之工业区。”以上说明了神武东征武器的来源。神武是谁呢?卫博士肯定地说,他必然是徐福。

徐福到了日本之后,为了避免秦始皇的追踪、侦访,甚至于讨伐,他利用了语言的隔阂来保持他的秘密。他禁用当时通用的中国语言,甚至采用了秦始皇的愚民政策,认为人民有了知识之后,便会兴风作浪,“以古而非今”了。文字是罪魁,是知识思想最可怕的媒体,所以他根本废弃了文字,在文字还没有流布很广的时候,便扼杀了它。那时其手下还有几千名由齐楚各地征调而来的童男女,他不授以中国文化,反而让他们倭化。这时大局已平定,他这批青年战友,一个个也已长大成人,便让他们和当地土著男女婚配,创立家业,断绝他们思乡的念头。他为了示范,娶了原始居民木族中的贺茂氏的女儿──媛蹈鞴五十铃媛为正妃,翌年并立她为皇后。他自己在辛酉年即位于橿原宫,称帝了。以上是卫博士根据《神武纪》,再考证了我国各书类中有关徐福的记载而推断的,合情合理。显然的,神武确有其人,确有其事,唯独有一点不能符合的是神武即位之年。照《神武纪》中明确的记为辛酉之年,为纪元前660年,约当春秋齐桓公葵丘之会一匡天下的时候,距离徐福之生,四百有余年,所以徐福似乎不可能就是神武。不过神武时代,日本根本尚未纪年。日本本来无历,是从钦明天皇时代,由百济的历博士一位名叫观勒的高僧传授得来,到了推古女帝九年辛酉,才由当时主政的圣德太子推行历法于全国。除了历法之外,圣德太子还制订了冠位、朝仪、宪法,确实应了中国谶纬家的预言,辛酉是个革新之年。圣德太子为了修史,不能不订一个大吉祥的日子,作为日本的开国之期,因此他认为辛酉年最能象征革故鼎新,而为了表示日本是与我国相埒的古国,于是订了推古九年辛酉以前的第二十一个辛酉,为神武即位之年。是神武千余年后,他四十余代的子孙硬替他装上去的,焉能可信!不过辛酉每逢六十年必有一次,假定真的是辛酉年,如若不是第二十一个,而是第十七个辛酉,那也能吻合了。总之卫博士的研究,解答了历史上的大谜。为什么徐福三次出海?三千童男女的踪迹何处去了?日本何以忽然由绳文时代,一跃而到了精美的青铜器时代?不过这并不能使得我们与日本之间更密切,徐福的原意似乎就是想隔绝日本与大陆的关系的。姑不论日本的学者有没有雅量来承认这一事实,日本的第一位君主的来源,我们总算是清楚了。

神武以后

根据《古事记》与《日本书纪》,有八代帝王,而无事迹。据日本学者水野佑的研究,这八代帝王根本无其人,名字是虚构的。这当然可能。那是因为把神武的存在提前了四百年,当然产生了很长的空隙,为填这四百年的空档,至少需要八代以上的君主,当然只能是有名而无事迹的阙史时代了。由于把神武提前了四世纪,日本的古代史的真伪更难确定。真实可考的史实,要从仁德天皇开始了。

人物争议

历史研究

神武天皇神武天皇由于时间久远,加上大量神话的色彩,就如中国的三皇五帝一般,我们难以断定世上是否真的存在过神武天皇这号人物。因此如何解读“记纪”两书关于这位开国天皇的描述便成为解答这号人物的关键。神武即位的“辛酉年”,在中国史书上即有“辛酉革命”的谶纬之说,因此即位时间很可能是后人逆推出来的,可信度不高。“神日本磐余彦尊“为和式的谥号,”神武“则是汉式的谥号,和谥为故有谥号,汉谥则为后世所追赠。至少古事记纂成之时,尚未出现汉风谥号。据释日本纪,神武帝以下古代天皇之谥号,为汉学者淡海三船所定。然不知此说之立论证据从何而来。此外,“若御毛沼命”这名字又带有五榖神的意义,而橿原乃至大和一带自古便是重要的谷仓,且此处关于盘余彦的传说也十分之多。很有可能这些故事和在一起,便构成神武这传奇性的开国天皇。 另外,卫挺生“神武天皇开国考”指出神武天皇就是秦朝时被秦始皇派遣寻找长生不老药的方士徐福,他和数千个童男女随从在到达日本之后一去不返,徐福更成为后来的神武天皇(日本现有的徐福墓是即附会此一说法而立)。但这种说法无论在时间点上,考古学上都站不住脚,并不为多数研究者所接受。

词条图册

徐福即神武天皇五证

徐福徐福徐福是日本第一代天皇,倭国开国国父,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中国台湾历史学家卫挺生教授,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曾在香港出版他的著作《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提出徐福就是神武天皇的论点,当时虽然遭到日本部分学者的反驳,但还是受到日本有识之士的赞许、重视。接着台湾学者彭双松教授多次赴日本进行实地考察徐福遗址后,撰写了《徐福即是神武天皇》一书,认定徐福即是日本开国国父,第一代神武天皇,得到了日本朝野多数的承认。日本著名学者小久保晴行先生于新加坡出版的《华侨商法》一书,在书中《神武天皇是华侨》卷文中指出“神武天皇咸信是日本的开国天皇,就是华侨徐福。”就台湾两位学者及日本小久保等人关于神武天皇就是徐福的重要论证简要地提出五点做一证明:

1、神武天皇自高天原降世之后,在日本远征的路线与徐福进入大和平原的路线完全相同。神武天皇是从日向(九州东海岸)登陆,后又经濑户内海在难坡(今大阪市)上岸,旋从熊野(今和歌山县)经吉野(今奈良县)进入大和平原,在橿原(今橿原市)登基为天皇,即大和政权的始皇帝。徐福也是从种子岛到日向然后渡过濑户内海,在难坡上岸,经熊野、吉野山到达大和平原。徐福当年经日向时,还是草莱榛莽之地,一路披荆斩棘,驱捕虎狼,进入大和平原,又教化土著学农耕,教识字(汉字),学工艺,给医药,土著称徐福为“神”,为“先觉”,在橿原拥戴徐福为王,即神武天皇。也就是《史记》所说“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2、神武天皇到日向至难坡所乘的水上交通工具是楼船,当时日本弥生初期还处于石器时代,哪来的楼船,更说明乘楼船者是徐福。楼船体积很大,船上建的如同楼房,这种船的建造是要有很高的技术的。在公元前2世纪,世界上也只有中国才有这种先进的造船技术。能乘楼船的也只有徐福。

3、神武天皇携带数千男兵女兵。天皇自天而降,男兵女兵又从何而来?说明数千男兵女兵,正是徐福所携带的数千童男童女,实际上是青年男兵女兵,徐福作为战备用的。

4、徐福在橿原登基,成为日本第一任始皇帝后,他所使用的和推广的仍是汉字,教土著也学汉字,所以汉字在日本根深蒂固。在日本建国后千余年使用的仍是汉字,这是史学家共识的,直到后来发明了日文字母,才使汉字在日文中逐渐减少,然直至今天,日文中仍无法摆脱汉字的影响。日文中含汉字的特异现象依然存在。

5、日本天皇传位给下一代天皇,不是“玉玺”,而是三宝。三宝者,一曰宝剑,即中国战国式所铸的青铜剑。二曰宝镜,即中国战国末期所铸青铜山(仙)字镜。三曰勾玉,中国最好的和田玉,乃徐福身上所带之物,将此三宝作为皇位传位之宝。谁继承了这三宝,谁就是下一代天皇。如果没有这三件宝物,虽天皇之亲子,也不能坐天皇宝位。所以日本倭国开国元勋,第一代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徐福东渡

徐福东渡徐福东渡一说: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

又:徐福,山东龙口人,今有徐福镇,徐福故里。

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先秦墨家分支隐灵教的外放弟子。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东巡,登泰山勒石颂德。然后经黄县、腄县,攀成山,登芝罘(今烟台)山,南下琅琊台,逗留3个月。在此期间,秦始皇看到海州湾内出现海市蜃楼,认为是仙人所显,遂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乘楼船入海,寻求长生不死之药。徐福入海数年求药不得。

日本古文献记载的那些具体数字并不完全可靠,但对中国大陆秦汉人迁居日本这一事实,却是一致确认的。如果把文献记载与地下文物的发掘相印证,那么,秦汉时代中国人向日本不断地移民,无疑是一个事实。

1994年4月当选的日本首相羽田孜上任前,公开承认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的后裔。这使包括日本人在内的许多人十分震惊。他说他的祖先姓嬴,在200年前才改为“羽田”,他是率领3000童男童女从中国到日本的徐福的一个随员的后代。换句话说,这位首相承认自己具有汉族血统。

徐福东渡的史实、传说和它们的历史演变,清楚地表明了从上古时代起,汉和两个民族在经济、文化,以至人种方面的联系是极为密切的。通过对中日两国历史考证和民族头骨指数比较研究,天长日久、自然而然就把人们无法解开的迷惑,附会到了一个可以被附会的事件身上,终于把徐福安排到了日本,徐福东渡便首先被敷衍成一篇神奇的故事,在中国、日本、朝鲜得到流传,而且认可了。当我们通过文献与文物两个方面把握了这种联系的深刻性的时候,我们可以说,我们已经掌握了打开二千年历史学家们疑惑不解的话题。这起码对日本人认定自己是神的后裔的一个否定,改变大多数日本人对自己是最优秀种族原因的看法。同时也可以说明中日交流古已有之,并源远流长。

神武天皇神武天皇在考古研究中,结合出土文物与“欠史八代”,又提出神武即是崇神天皇的讹传,其与后来的八代天皇不过是皇室为拉长存在历史而创造出来的产物之说。在证明这九代天皇存在之前,这种说法不失为一种看来合理的说法。当然,如果不考究故事有多少可信度,我们可以将东征的故事看成大和政权由九州向东推至大和的过程缩影。 明治之后,由于皇权大兴,对神武事迹的时间考证也逐渐热络:那柯通世提出以前660年为开国之年的说法,之后而衍伸出纪元节这种假想的开国之日。此外,1889年日本政府在据说他建国地的奈良县橿原市重建橿原神宫。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