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管 数字城管又叫“数字化城市管理”就是指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促进城市管理的现代化的信息化措施。数字城管把像井盖、路灯、邮筒、果皮箱、停车场、电话亭等城市元素都纳入城市信息化管理的范畴,给每样公物配上一个“身份证”,如果街道上的井盖坏了,家门口的路灯不亮了,不用打投诉电话,在执法人员利用移动执法终端记录事件并通过GPS定位系统定位事件地点,发回指挥中心,有关部门就会在第一时间发现并把问题解决掉。数字城管已经经历了三代。
以短讯为基础的第一代移动办公访问技术存在着实时性较差,查询请求不会立即得到回答。此外,由于短讯信息长度的限制也使得一些查询无法得到一个完整的答案。这些令用户无法忍受的严重问题也导致了一些早期使用基于短讯的数字城管执法系统的部门纷纷要求升级和改造现有的系统。
第二代数字城管采用了基于WAP技术的方式,手机主要通过浏览器的方式来访问WAP网页,以 实现信息的查询,部分地解决了第一代移动访问技术的问题。第二代的移动访问技术的缺陷主要表现在WAP网页访问的交互能力极差,因此极大地限制了移动办公 系统的灵活性和方便性。此外,WAP网页访问的安全问题对于安全性要求极为严格的政务系统来说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使得第二代访问技术难以满足用户的要求。
第三代数字城管采用了基于SOA架构的webservice和移动VPN技术相结合的第三代移动 访问技术,使得系统的安全性和交互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该系统同时融合了无线通讯、数字对讲、GPS定位、CA认证及网络安全隔离网闸等多种移动通讯、信 息处理和计算机网络的最新的前沿技术,以专网和无线通讯技术为依托,为一线值勤城管执法执法人员提供了一种跨业务数据库、跨地理阻隔的现代化移动办公机制。
通过数字城管执法系统,城管执法人员可以对城管重点单位信息、销售摊点信息、非法建筑信息、 违规人员信息和法律法规等进行迅速地查询,随时随地获得城管业务信息的支持,特别是照片和相关图片的传输应用,不但可以解决协查、堵截、搜查等一线城管人员现场执法问题,而且通过GIS系统为一线提供区域向导图,使执法人员可以迅速的对区域内的现状做出判断、减少失误,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已有城市采用数字城管系统,在西安市的水道的井盖遭窃后,负责区域的城管就用专用配备的数字城管手机拍下,在此同时,信息被上传回指挥大厅的数字城管后台系统,系统根据井盖所在的经纬度对其定位,系统会自动指令相关人员前去处理。
万米单元网格——城市管理的精细化;
城市部件管理——城市管理对象的数字化;
信息采集器——信息快速、敏捷采集和传递;
管理流程再造——城市管理闭环控制;
两个轴心——城市管理有了组织保证;
评价体系——新模式科学严谨和可持续发展。
万米单元网格――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就是在城市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思想,以一万平方米为基本单位,将所辖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状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单元实施全时段监控。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实现了管理空间和管理责任的精细化,以万米单元网格为载体,将网格单元中的各种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为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提供了基础和载体。
城市部件管理――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城市部件管理和万米单元网格的结合,建立了一个使城市管理对象能够定量、定性、定位的信息架构。
信息采集器――城管通:监督员使用“城管通”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将城市管理问题的现场图片、声音、表单、位置进行采集、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送到网格化城市管理信息平台,相关责任单位也同时通过信息平台获取现场信息并及时进行处理。通过移动定位技术,还实现了对监督员和城市管理问题的有效监督和管理。
管理流程再造――就是在管理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以及成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的基础上,对工作程序进行科学优化和重新设计,建立面向流程的组织、人员和岗位结构,辅以相应的组织文化建设和激励约束机制,以较低的投入极大地提高城市管理效率。
两个轴心――指挥轴-指挥中心-城市专业部门
监督轴-监督中心-城市管理监督员
评价体系――从区域评价、部门评价和岗位评价三方面,对评价对象即城市管理监督员、专业管理部门、城市综合管理部门及人员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具有动态性、实时性和阶段性的特点,有利于百姓的参与和监督,从而改变了过去专业部门自己评价自己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