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马跳马源于 罗马帝国末期的骑术训练。初跳真马,后改为与真马外型相似的 木马,并配有 马鞍。1719年将马腿改为立柱,1795年德国的 维斯首先去掉木马的马头,1811年扬又去掉马尾,将两端改为圆形,马身用皮革包制。1836年德国的 施皮茨在学校体操节首次表演跳马,1877年德国规定跳马必须助跑6步,从正侧两个方向过马和做1~2次支撑动作。马长1.60米,男子跳纵马,马高1.35米,女子跳横马,马高1.20米。跳马决赛时每队最多两名运动员参赛,只有在团体赛中跳马 成绩排位前八名或前六名者才有参赛资格。只比 自选动作。将运动员团体赛中 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总得分的二分之一,加上跳马决赛中自选动作的得分,作为最后得分排列名次,得分高者名次列前。男、女满分均为20分。从1992年奥运会起,团体分不带入单项赛,仅以自选动作的比赛成绩确定名次。男、女跳马分别于1896年雅典奥运会和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被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
跳马随着2001年至2004年体操新规则的执行,体操运动员做跳马时用的“马”也要换成新的。新马的马面是一段水平面和一段斜面的连接,总长为1.2米, 马内有弓型钢板以增强弹性,新马的宽度为0.9米,男女跳马从外形上完全一样,只是在高度上不同,男用仍为1.35米,女用为1.25米。跳马动作是由用木马训练骑术演变而来。如跨上跨下的动作演变为 鞍马的单腿摆越;跳上跳下的动作发展为跳马运动。1812年德国体操家F.L.杨在体操场上,设置了一种用作跳跃练习的无头有尾有鞍的木马。1820年, 瑞典体操学派创始人P.H.林的体操馆中,除了有3匹有头有尾的木马外,还出现了 跳箱、“山羊”等跳跃器械。1836年, 德国体操家A.施皮斯举办的学校体操节中,第1次列入了男子跳马表演。1877年德国举行的体操比赛中,男子跳马规定动作有6步助跑的限制,并规定了从正、侧两个方向过马和撑手1~2次的动作。1896年,男子跳马被列入国际比赛项目。1960年以前国际比赛男子用的纵跳马长1.80米,高1.30米。以后改为长1.60米,高1.35米。男子跳马的助跑距离为25米, 助跳板最高点高度为15厘米(外加1厘米厚覆盖物)。正式比赛用的跳马有具体 规格要求。
跳马由于男子体操运动也有跳马项目,女子跳马越来越多地运用男子的动作,因而女子跳马也变得越来越精彩。今天,许多十一、二岁的女子体操运动员都可以完成许多以前只有男子运动员才敢尝试的动作。男子跳马与女子跳马相似,也是一个马上的翻腾动作。
助跑是不被判分的,但却很重要。好的助跑(速度快、踏跳准)会带来高的腾空,这对完成跳马动作相当重要。跳马运动员起跳后用手推马,使自己二次 腾空,其他身体部位不能触马。动作难度越大,裁判越能放过一些小的不足。但有一点,特别是年轻运动员应该知道,如果你尝试超过了你的技术能力范围外的过难的动作,也会被裁判扣分的。
跳马动作可根据人体腾越过马时的姿态分为水平型和翻转型两大类。一个完整的跳马动作是由助跑、起跳、第1腾空、推手、第2腾空和落地等紧密 跳马相联又相互影响的 6个部分组成。跳马运动能增强 肌腱、 韧带和 关节的力量,对发展下肢和肩带 肌肉的爆发力有特殊作用,在 体育教学和部队训练中这个项目常被采用。一般在做初级练习时使用的跳跃器械还有“山羊”、 跳箱。
女子跳马:跳马长1.6、宽0.35米、高1.25米,女子跳马为横马。所有跳马动作必须用双手撑马,助跑的长度根据个人安排。
男子跳马:跳马高1.35米。跳马是由 助跑开始的,以双腿并拢起跳完成的跳跃腾空动作,跳马的助跑最长距离为25米,助跑允许中断,但不允许返回重新跑,跳马要求腾空有一定的高度和远度。
跳马男女运动员跳马的助跑距离最长为25米。所有跳马动作必须通过用手推撑跳 马来完成。第一次跳马结束后,运动员应立即返回到开始位置,出示信号后,再进行第二次试跳。以男子跳马(“A”分)为例,运动员在资格赛、团体决赛和全能决赛中必须完成一个跳马动作。想获得跳马决赛资格的运动员在资格赛中必须跳两个动作,这两个动作必须是不同结构组的动作,而且第二腾空动作不能相同。
在完成每一次跳马动作之前,运动员必须向A组裁判员显示该动作在规则中对应的动作号码。号码显示牌可由他人帮助完成,出现显示错误时不对运动员进行处罚。
如发生下列情况之一,则A组裁判员和B组裁判员出示零分:
①运动员有助跑,踩了 助跳板和/或触及马而没有做动作;
②助跑中断,运动员返回第二次助跑,所跳的动作极差以至无法辨认或脚蹬马;
③运动员任何一只手两次撑马;运动员跳过没有支撑过程,即两手都没有触马;
④运动员没有用脚先落地,这意味着至少有一只脚必须在身体其它部分之前接触垫子;
⑤运动员故意侧向落地;
⑥ 静止动作、分腿动作、第一腾空有空翻,上板动作前做动作;
⑦在资格赛中,运动员想获得单项决赛资格及在单项决赛中,运动员在第二跳时,重复第一跳的动作。
跳马男子运动员在比赛中要做用 手臂支撑一下的跳跃动作,包括各种水平腾越、 手翻转体、手翻接空翻和第1腾空或第2腾空加做转体等。各种动作都有相应的难度。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跳马动作以各种手翻、水平腾越、近端垂直腾越为主。60年代初,日本运动员山下治广创造了手翻屈体、增加腾空高度的“山下跳”。山下在1964年奥运会上获得了这个项目的冠军。嗣后,日本运动员 冢原光男又创造了 侧手翻转体90°接后空翻,夺得了1970年第17届 世界体操锦标赛的跳马冠军,这个动作也被命名为“冢原跳”。“冢原跳”开辟了侧手翻接空翻类动作的新领域。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手翻接空翻类型的动作已普及。以后,日本运动员笠松茂又创造了“笠松跳”──侧手翻接 侧空翻转体270°。
日本运动员在这个项目上一直保持着领先和创新的地位。1979年 古巴运动员也做出了 前手翻接前空翻两周的动作。这项运动正向着多周空翻、多度数转体的方向发展。女子跳马为横跳马。比赛用的跳马的长、宽与男子相同。1975年以前,马高1.10米 跳马(6) ,随着女子跳马技术的发展,第 2腾空难度
的增大,从1976年起,马高改为1.20米。助跳板规格与男子同。女运动员也要完成各种支撑跳跃动作。动作类型有:各种手翻,手翻接空翻,手翻接空翻并转体,水平腾越,各种第1或第2腾空的转体动作(图4)。50年代初期和中期,女子跳马动作以倒立转体、手翻类动作为主。60年代,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技术有了一定的发展。进入70年代,有了空翻转体和跳起转体再撑马等类型动作。1974年,罗马尼亚13岁的N.科马内奇,首先在巴黎国际体操邀请赛中跳出了当时只有男子运动员才能完成的“冢原跳”。以后,手翻接空翻和手翻接空翻并转体类型动作遂在女子体操比赛场上不断出现。
历届奥运会男子冠军
奥运会年份中文姓名国家/地区 跳马
2012年伦敦 梁鹤善韩国
2008年北京 布拉尼克 Leszek Blanik 波兰
2004年 雅典 德菲尔西班牙
2000年 悉尼 德费尔西班牙
1996年 亚特兰大 涅莫夫俄罗斯
1992年 巴塞罗那舍尔伯 独联体
1988年汉城楼云中国
1984年洛杉矶楼云中国
1980年 莫斯科 安德里亚诺夫苏联 1976年 蒙特利尔安德里亚诺夫苏联
1972年 慕尼黑库斯特东德
1968年墨西哥米克海尔 沃罗宁苏联
1964年东京山下治广日本
1960年罗马 小野乔&沙赫林日本&苏联
1956年 墨尔本班茨&穆拉托夫德国&苏联
1952年 赫尔辛基丘卡林苏联
1948年伦敦阿尔托宁 芬兰
1936年 柏林施瓦茨曼德国
1932年洛杉矶古列梅蒂意大利
1928年 阿姆斯特丹麦克 瑞士
1924年巴黎克里茨美国
1904年 圣路易斯艾塞尔&安东美国&美国
1896年雅典 舒曼德国
历届奥运会女子冠军
奥运会年份冠军国家/地区
2012年伦敦伊兹巴萨罗马尼亚
2008年北京 洪恩贞朝鲜
2004年雅典 罗苏罗马尼亚
跳马2000年 悉尼扎莫罗德奇科娃俄罗斯
1996年亚特兰大 阿玛纳尔罗马尼亚
1992年 巴塞罗那 米洛索维奇罗马尼亚
1992年巴塞罗那奥诺迪 匈牙利
1988年汉城 博金斯卡娅苏联
1984年洛杉矶 萨博罗马尼亚
1980年 莫斯科 沙波什尼科娃苏联
1976年 蒙特利尔 基姆苏联
1972年 慕尼黑扬茨民主德国
1968年墨西哥查斯拉维斯卡 捷克
1964年东京查斯拉维斯卡捷克
1960年罗马尼克拉耶娃苏联
1956年 墨尔本 拉蒂尼娜苏联
1952年 赫尔辛基卡琳 丘克苏联
历届世锦赛跳马冠军
时间 比赛名称 地点 运动员 国家
2011第43届日本东京 梁鹤善韩国
2010第42届 荷兰 鹿特丹鲍埃尔法国
2009第41届 英国伦敦 德拉古列斯库罗马尼亚
2007第40届德国斯图加特 布拉尼克波兰
2006第39届 丹麦 奥胡斯 德拉古莱斯库罗马尼亚
2005第38届(单)澳大利亚墨尔本德拉古莱斯库罗马尼亚 2003第37届美国阿纳海姆 李小鹏中国
2002第36届(单)匈牙利 德布勒森李小鹏中国
2001第35届荷兰根特德拉古莱斯库罗马尼亚 跳马1999第34届中国天津 李小鹏中国
1997第33届瑞士 洛桑弗多尔岑科 哈萨克斯坦
1996第32届(单) 波多黎各 圣胡安 涅莫夫俄罗斯
1995第31届日本鲭江涅莫夫俄罗斯
1994第29届(单)澳大利亚布里斯班 谢尔 博白俄罗斯
1993第28届(单)英国 伯明翰谢尔博白俄罗斯
1992第27届(单)法国巴黎柳玉烈韩国
1991第26届美国 印第安纳波利斯柳玉烈韩国
1989第25届 联邦德国贝伦德东德
1987第24届荷兰楼云/克罗尔中国/东德
1985第23届加拿大 科罗廖夫苏联
1983第22届匈牙利阿卡皮扬苏联
1981第21届苏联黑曼东德
1979第20届美国季佳京苏联
1978第19届法国清水日本
1974第18届保加利亚笠松茂日本
1970第17届 南斯拉夫冢原光南日本
1966第16届联邦德国松田日本
1962第15届 捷克斯洛伐克克尔贝茨捷克斯洛伐克
1958第14届苏联 季托夫苏联
1954第13届意大利沙多尼克捷克斯洛伐克
1950第12届瑞士耶本丁耶尔瑞士
1938第11届捷克斯洛伐克 马克瑞士
1934第10届匈牙 利马克瑞士
历届世锦赛女子冠军
时间比赛名称运动员国家
2015第46届 帕塞卡俄罗斯
2014第45届 洪恩贞朝鲜
2013第44届 马龙尼美国
2011第43届马龙尼美国
2010第42届 萨克拉莫尼美国
2009第41届 威廉姆斯美国
2007第40届程菲中国
2006第39届程菲中国
2005第38届(单)程菲中国
2003第37届 丘索维金娜德国
2002第36届(单) 扎莫洛德奇科娃俄罗斯
2001第35届 霍尔金娜俄罗斯
1999第34届扎莫洛德奇科娃俄罗斯
1997第33届 阿玛纳尔罗马尼亚
1996第32届(单) 高吉安罗马尼亚
1995第31届 波德科帕耶娃&阿玛纳尔乌克兰& 罗马尼亚
1994第29届(单)高吉安罗马尼亚
1993第28届(单) 皮斯库恩 白俄罗斯
1992第27届(单)奥诺迪匈牙利
1991第26届 米洛索维奇罗马尼亚
1989第25届杜德 尼克苏联
1987第24届 舒舒诺娃苏联
1985第23届舒舒诺娃苏联
1983第22届斯托扬诺娃 保加利亚
1981第21届 格瑙克民主德国
1979第20届特奈尔罗马尼亚
1978第19届金苏联
1974第18届科尔 布特苏联
1970第17届祖霍尔德民主德国
1966第16届恰斯拉夫斯卡捷克斯洛伐克
1962第15届别斯拉夫斯卡苏联
1958第14届 拉蒂尼娜苏联
1954第13届玛尼娜&彼杰尔森苏联& 瑞典
历届世界杯男子冠军
届次 |
年份 |
举办地点 |
姓名 |
国籍 |
---|---|---|---|---|
1 |
1975 |
伦敦 |
萨姆吉亚 |
苏联 |
2 |
1977 |
奥维多 |
马尔凯洛夫 |
苏联 |
3 |
1978 |
圣保罗 |
清水顺一 |
日本 |
4 |
1979 |
东京 |
巴特尔 |
东德 |
5 |
1980 |
多伦多 |
布鲁克纳 |
东德 |
6 |
1982 |
萨格勒布 |
李宁 |
中国 |
7 |
1986 |
北京 |
克劳尔&科罗廖夫 |
东德、苏联 |
8 |
1990 |
布鲁塞尔 |
谢尔博 |
苏联 |
9 |
1998 |
日本鲭江 |
涅莫夫 |
俄罗斯 |
10 |
2000 |
格拉斯哥 |
德拉古莱斯库 |
罗马尼亚 |
11 |
2002 |
斯图加特 |
陆斌 |
中国 |
12 |
2004 |
伯明翰 |
陆斌 |
中国 |
13 |
2006 |
圣保罗 |
德拉古勒斯库 |
罗马尼亚 |
注:从1998年起改为世界杯总决赛。 |
历届世界杯女子冠军
届次 |
年份 |
举办地点 |
姓名 |
国籍 |
---|---|---|---|---|
1 |
1975 |
伦敦 |
图里舍娃 |
苏联 |
2 |
1977 |
奥维多 |
沙波什尼科娃 |
苏联 |
3 |
1978 |
圣保罗 |
沙波什尼科娃 |
苏联 |
4 |
1979 |
东京 |
科马内奇 |
罗马尼亚 |
5 |
1980 |
多伦多 |
扎哈罗娃 |
苏联 |
6 |
1982 |
萨格勒布 |
比切罗娃 |
苏联 |
6 |
1982 |
萨格勒布 |
尤尔钦科 |
苏联 |
7 |
1986 |
北京 |
舒舒诺娃 |
苏联 |
8 |
1990 |
布鲁塞尔 |
奥诺迪 |
匈牙利 |
9 |
1998 |
鲭江 |
阿玛纳尔 |
罗马尼亚 |
10 |
2000 |
格拉斯哥 |
扎莫洛德奇科娃 |
俄罗斯 |
11 |
2002 |
斯图加特 |
丘索维金娜 |
德国 |
11 |
2002 |
斯图加特 |
扎莫洛德奇科娃 |
俄罗斯 |
12 |
2004 |
伯明翰 |
沙克拉莫尼 |
美国 |
13 |
2006 |
圣保罗 |
程菲 |
中国 |
14 |
2008 |
马德里 |
程菲 |
中国 |
注:从1998年起改为世界杯总决赛。 |
届次 |
年份 |
举办地点 |
姓名 |
国籍 |
---|---|---|---|---|
1 |
1975 |
伦敦 |
萨姆吉亚 |
苏联 |
2 |
1977 |
奥维多 |
马尔凯洛夫 |
苏联 |
3 |
1978 |
圣保罗 |
清水顺一 |
日本 |
4 |
1979 |
东京 |
巴特尔 |
东德 |
5 |
1980 |
多伦多 |
布鲁克纳 |
东德 |
6 |
1982 |
萨格勒布 |
李宁 |
中国 |
7 |
1986 |
北京 |
克劳尔&科罗廖夫 |
东德、苏联 |
8 |
1990 |
布鲁塞尔 |
谢尔博 |
苏联 |
9 |
1998 |
日本鲭江 |
涅莫夫 |
俄罗斯 |
10 |
2000 |
格拉斯哥 |
德拉古莱斯库 |
罗马尼亚 |
11 |
2002 |
斯图加特 |
陆斌 |
中国 |
12 |
2004 |
伯明翰 |
陆斌 |
中国 |
13 |
2006 |
圣保罗 |
德拉古勒斯库 |
罗马尼亚 |
注:从1998年起改为世界杯总决赛。 |
届次 |
年份 |
举办地点 |
姓名 |
国籍 |
---|---|---|---|---|
1 |
1975 |
伦敦 |
图里舍娃 |
苏联 |
2 |
1977 |
奥维多 |
沙波什尼科娃 |
苏联 |
3 |
1978 |
圣保罗 |
沙波什尼科娃 |
苏联 |
4 |
1979 |
东京 |
科马内奇 |
罗马尼亚 |
5 |
1980 |
多伦多 |
扎哈罗娃 |
苏联 |
6 |
1982 |
萨格勒布 |
比切罗娃 |
苏联 |
6 |
1982 |
萨格勒布 |
尤尔钦科 |
苏联 |
7 |
1986 |
北京 |
舒舒诺娃 |
苏联 |
8 |
1990 |
布鲁塞尔 |
奥诺迪 |
匈牙利 |
9 |
1998 |
鲭江 |
阿玛纳尔 |
罗马尼亚 |
10 |
2000 |
格拉斯哥 |
扎莫洛德奇科娃 |
俄罗斯 |
11 |
2002 |
斯图加特 |
丘索维金娜 |
德国 |
11 |
2002 |
斯图加特 |
扎莫洛德奇科娃 |
俄罗斯 |
12 |
2004 |
伯明翰 |
沙克拉莫尼 |
美国 |
13 |
2006 |
圣保罗 |
程菲 |
中国 |
14 |
2008 |
马德里 |
程菲 |
中国 |
注:从1998年起改为世界杯总决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