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荣瑞芳 主编
ISBN:10位[7560617255] 13位[9787560617251]
出版社: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8-1
定价:¥20.00 元
全书共6章,内容包括: 数控加工工艺程序编制概述,数控加工工艺,数控 车床的程序编制, 数控铣床与 加工中心的程序编制,宏 程序设计和利用 Master CAM实现零件的计算机辅助编程。本书以FANUCOi Mate-TB和FANUC 16i系统的编程指令为主要 编程语言,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讲解。
本书以正确、合理地编制零件 数控加工程序为核心来组织内容,将数控加工必备的工艺知识与 数控编程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了 现代制造技术的新成就和新动向。
本书可作为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数控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 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 职工大学、 函授大学、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教材,还可供有关技术人员、 数控机床操作人员学习、参考和培训之用。
本书涉及数控加工工艺程序编制概述,数控加工工艺, 数控车床的程序编制,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的程序编制, 宏程序设计和利用Master CAM实现零件的计算机辅助编程。本书以FANUCOi Mate-TB和FANUC 16i系统的编程指令为主要编程语言,并结合实例进行详细讲解。本书以正确、合理地编制零件数控加工程序为核心来组织内容,将数控加工必备的工艺知识与数控编程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反映了现代制造技术的新成就和新动向。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数控技术应用、机电一体化、模具设计与制造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 职工大学、函授大学、中专学校、 技工学校的教材,还可供有关技术人员、数控机床操作人员学习、参考和培训之用。
第1章 数控加工工艺程序编制概述
1.1 数控加工程序编制概述
1.2 数控加工工艺程序编制的内容和步骤
1.3 程序编制的方法和选择
1.4 程序编制有关标准及代码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数控加工工艺
2.1 概述
2.2 数控加工工艺的分析
2.3 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
2.4 加工路线的确定
2.5 加工 余量的选择
2.6 切削用量的确定
2.7 编程误差及其制定
2.8 对 数控机床用 刀具的主要要求及选择
2.9 数学处理和工艺尺寸链计算
2.10 典型零件数控加工工艺实例分析
复习思考题
第3章 数控车床的程序编制
3.1 数控车床编程基础
3.2 数控车床基本编程指令
3.3 车削 固定循环及 螺纹加工
3.4 程序编制中的数学处理及特殊工艺问题的处理
3.5 数控车床的编程及实例分析
复习思考题
第4章 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的程序编制
4.1 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的编程基础
4.2 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的特殊工艺问题的处理
4.3 数控铣床与加工中心编程
4.4 固定循环
4.5 编程实例
复习思考题
第5章 宏程序设计
5.1 变量的定义
5.2 变量的运算
5.3 宏程序结构
5.4 宏程序的调用与返回
5.5 宏程序应用举例
复习思考题
第6章 利用 MasterCAM实现零件的计算机辅助编程
6.1 MasterCAM的特点及功能
6.2 MasterCAM的车削编程
6.3 MasterCAM的铣削编程
6.4 MasterCAM的 曲面铣削编程
复习思考题
附录
附录1 FANUC16i常用部分 G代码
附录2 FANUC16i 数控系统的 M代码及其功能
附录3 标准G代码及其功能
附录4 M功能代码及其功能(标准)
参考文献
职业教育是现代 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 科教兴国战略和 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 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职业教育今后发展的主旋律。推行“双证制度”是落实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一个重要措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也明确提出,要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 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 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但是,由于基于“双证书”的专业解决方案、 课程资源匮乏,“双证课程”不能融入 教学计划.或者现有的教学计划还不能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系统化的课程,因此,“双证书”制度的推行遇到了一定的困难。
为配合各 高职院校积极实施“双证书”制度工作,推进示范校建设,中国高等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和 人民邮电出版社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联合向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申报了《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推进策略与“双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项目,立项编号225753)。此课题拟将职业教育的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与 职业资格认证紧密结合起来,使每个专业课程设置嵌入一个对应的证书,拟为一般高职院校提供一个可以参照的“双证课程”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该课题研究的对象包括 数控加工操作、 数控设备维修、 模具设计与制造、 机电一体化技术、 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 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多个专业。
该课题由教育部的权威专家牵头,邀请了中国职教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及有关行业的专家,以及全国50多所 高职高专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领先的学校,一起进行课题研究,目前已召开多次研讨会,将课题涉及的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专业人才定位一对应职业资格证书一职业标准解读与工作过程分析一专业核心技能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 课程开发方案”的过程开发。即首先对各专业的工作岗位进行分析和分类,按照相应岗位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提取典型工作任务、典型产品或服务,进而分析得出专业核心技能、岗位核心技能,再将这些核心技能进行分解,进而推出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与双证课程,最后开发出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以上研究成果,课题组对专业课程对应的教材也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拟开发的教材具有以下鲜明特色。
1.注重专业整体策划。本套教材是根据课题的研究成果——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的,每个专业各门课程的教材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衔接,整套教材具有一定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2.融通 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本套教材将各专业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和能力要求都嵌入到各双证教材中,使学生在获得 学历文凭的同时获得相关的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第一章 数控加工工艺基础
第一节 数控加工
数控加工,就是根据零件图样及工艺要求等原始条件编制零件数控加工程序,并输入到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以控制数控机床中刀具与工件的相对运动,从而完成零件的加工。
一、数控加工的特点及对象
(一)数控加工的特点
数控机床以其精度高、效率高,能适应中小批量、多品种、复杂零件的加工等优点,在机械加工中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概括起来,数控加工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适应性强
适应性即柔性,是指数控机床随生产对象变化而变化的适应能力。在数控机床上改变加工零件时,只需重新编制程序,输入新的程序后就能实现对新的零件的加工,而不需改变机械部分和控制部分的硬件,且生产过程是自动完成的。这就为复杂结构零件的单件、小批量生产以及试制新产品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适应性强是数控机床最突出的优点,也是数控机床得以生产和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精度高、质量稳定
数控机床是按数字形式给出的指令进行加工的。一般情况下,工作过程不需要人工干预,这就消除了操作者人为产生的误差。在设计制造数控机床时,采取了许多措施,使数控机床的机械部分达到了较高的精度和刚度。数控机床工作台的移动当量一般达到了0.001mm,而且进给传动链的反向问隙与丝杠螺距误差等均可由数控装置进行补偿,高档数控机床采用光栅尺进行工作台移动的闭环控制。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由过去的±0.01mm提高到±0.005mm,甚至更高。此外,数控机床的传动系统与机床结构都具有很高的刚度和热稳定性。通过补偿技术,数控机床可获得比本身精度更高的加工精度,尤其提高了同一批零件生产的一致性,产品合格率高,加工质量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