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流程(5)2004年,发生在阿布格莱布监狱中有关美军虐待伊拉克囚犯的丑闻,以一种为世人闻之色变、闻风丧胆的势头席卷了全球。一张照片真的可以改变整个世界吗?答案不得而知,可至少这些流传自美国大兵之手的照片,不仅颠覆了伊拉克的战争局面,还让美国多少年来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老大哥”形象,轰然坍塌。涉案的7名美国士兵皆走上了军事法庭,貌似得到了他们应有的惩罚,但是,这中间到底还隐藏着什么样的秘密,却没有人能够知道,也一直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团……那些来自于臭名昭著的阿布格莱布监狱的照片,对于美国军队滥用私刑的这种构架体系,提供了证据?还是敲响了警钟?或许真的像官方声称的那样,只是单纯地记录了美国军队中的一些“坏家伙”的某些不正常的怪异行为?[2]
很多人认为,《标准流程》能够摘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评审团银熊奖是因为柏林电影节有关注政治的传统。这种带着歧视的观点,对于执导本片的埃罗尔·莫里斯来说,多少有些不公。作为美国纪录片大腕,直接电影的大师级人物,埃罗尔·莫里斯早就通过一系列经典的纪录片作品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他的观察视角、拍摄技巧以及黑色幽默都在纪录片界独树一帜。
1980年,莫里斯拍摄了他的首部纪录片作品《天堂之门》(Gates of Heaven)。这部被誉为“真实电影的奠基之作,史上最伟大的纪录片”的影片仅仅是一个关于宠物墓地搬家的故事,而莫里斯通过采访宠物公墓的经营者、赞助商、周围的邻居、宠物的主人,竟悄悄然反映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美国人的生活状态。在《天堂之门》大放异彩之后,莫里斯又拍摄了《时间简史》、《又快又贱又失控》、《细细的蓝线》等多部作品,其中,《细细的蓝线》(The Thin Blue Line)非常富有传奇色彩,它不仅是“直接电影”中的佳作,还为一位含冤入狱的人洗刷了罪名。1976年,美国德州达拉斯市,一名公路警察被车子撞死,警方苦无破案线索。十六岁少年惯犯大卫指证并无犯罪前科的路人蓝道为嫌疑犯,以至蓝道被判有罪而终身监禁。然而在十一年后大卫因别的罪行被判死刑,他向本片摄影组坦承蓝道其实是无辜的。莫里斯采用一种重现事实的半纪录片手法对这宗案件进行了追踪,结果成功地发掘出事件真相,本片被评为国际纪录片协会最佳纪录片和纽约、全美、美国国家评论协会最佳纪录片。
影片简评
2004年春季,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美军在阿布格莱布监狱虐囚的照片时,那种冲击,无异于经历了一场地震。四年过去了,“大事每天发生”,当初的震撼已经开始被人们淡忘,然而埃罗尔·莫里斯——与其说是纪录片大师,不如说是一个对事件真相有执着追求的人,用《标准流程》为我们送上了一波余震,震得人晕乎乎的,心颤悠悠的。
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掌握了全部真相!照片可以说明一切:“恶魔”控制着阿布格莱布。面对这么“显而易见”的事情,在全世界都对虐囚士兵口诛笔伐、正面攻击的时候,莫里斯悄悄迂回到“敌人”后方,采访了涉案的美军军官和士兵。因为整天和摄影机打交道的莫里斯深知,镜头记录的不一定都是真实的,照片后面往往隐藏着更有价值的故事。依靠他高超的访问技巧,我们发现,虐囚照片和视频之外的士兵似乎不是恶魔,而是另一群受害的羔羊,是美国庞大军事机器和残酷审讯流程的替罪羊。对于这一点,很多“侠肝义胆人士”批评了莫里斯的态度软弱、立场不定和同情泛滥,可莫里斯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批判的矛头从“虐囚士兵”转向了美式民主、军事行为和高层官员。“标准流程”之下,人只是执行的工具罢了。
莫里斯在本片中再次使用了他在拍摄《战争迷雾》时研发的技术,这种技术帮助受访者直接盯着摄像机镜头,通过影片,可以感觉他们是在向你倾诉,而不是镜头后的某个采访者,在这种感觉之下,我们也许还有质疑,但明显愤怒是在回归理性。
拍摄“虐囚事件”,如果选择放大暴力场景、再现虐待场面,一定会更有卖座的噱头。然而,莫里斯延续了他对于人、真相和现实的关注,这一颗平静的心真的让人赞叹!
![]() |
![]() |
![]() |
![]() |
演员 | 角色 | 配音 |
---|---|---|
乔舒华·,费恩曼 | --- | --- |
Merry,Grissom | --- | --- |
Shaun,Russell | --- | --- |
演员 | 角色 | 配音 |
---|---|---|
乔舒华·,费恩曼 | --- | --- |
Merry,Grissom | --- | --- |
Shaun,Russell | --- | --- |
导演 | 埃罗尔·莫里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