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较为平旷、舒适的地方,放松身体 ,双腿弯曲,双手、双脚脚趾、双膝着地,脚趾轻微向前用力,身子略微前倾,四肢配合运动,速度不求快而求稳(若求快而不求稳就只可叫“婴儿学爬”了)。运动时间无需过长,每星期一两次即可(注意保护膝盖)
爬行运动 象动物一样四肢着地行走{爬行},在现代人看来颇为有些荒谬。一直以来,因为不想惊世骇俗,让人们误认为自己标新立异。始终不能毫无顾忌的写出来。一方面担心人们误解,另一方面自己也在不停的验证爬行的保健效果,适应人群和对生理不适症状的明确的针对性。
爬行运动 上学的时候,在课本上看到,对人而言,直立行走把人的双手解放出来。通过进化人与动物的区别越来越大。我个人认为,也正是直立行走,才让人的大脑得到了更加明显的进化。现代科学也证明,我们的大脑温度低于我们的体温。直立行走和爬行的体位区别,正是让人比普通动物更加聪明,理智,情感丰富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体位不同,才会造成我们的气血运行和分布也有所不同。利用逆向思维,如果我们想抑制自己的大脑过度亢奋,完全可以通过改变体位来达到目的。想通这一点,一直困惑我的一个问题终于想通了。那就是亲兄弟姐妹之间体质的区别,排除先天的因素,遗传一样,饮食一样,压力也一样。。。为什么有的人心理素质非常好,而有的却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呢?根本原因还是体质的区别。是后天不同的个人生活,饮食,行为等习惯造成的体质差异。体质不同,对外界的抵抗力和心理素质也有所不同。虽然这种认识不是绝对的,但是却具有非常大的普遍性。因此,如果我们想要彻底的提高我们对外界的生理及心理的抵抗力,只有提高我们的身体素质才是根本解决之道。虽然生理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但是生理却是心理的基础。没有健康的体质,想要获得愉悦的心境是不现实的。因此,养生保健之道,必须先治病,后养性。否则心无所托,难以自安。
爬行保健的中医理论:从经脉上分析,手太阴肺经从肺经由手臂内{外}侧走到大拇指;手厥阴心包经从心包由手臂内侧{中}走至中指;手少阴心经从心脏经由手臂内侧{里}走至小拇指。然后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至头部。。。。。。练习爬行运动时,人体的阳脉几乎都处于外部得到了拉伸和锻炼,而六阴脉则几乎全部藏于内部。处于一种本能的保护状态。
爬行运动从习惯上分析,现代人由于怕脏或者怕麻烦,往往忽略了手臂双手的锻炼。人们习惯于双腿的锻炼,而忽视了双手及头部的锻炼。这种锻炼及生活,行为等习惯,使我们的上部功能因为缺乏活动和运用,上部的功能慢慢的减退,由此造成我们的上焦{心肺}功能也因此减退。现代人缺乏运动造成的肺虚,在医学界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等到检查出来时,往往已经形成了心肺的器质性改变,却没有在心肺的功能性改变时防患于未然。
从体位上分析:人们处于直立状态时,由于重力的作用,血液运行至头部几乎全靠心脏的泵压,足部的势能转化及肺功能的物理作用来达到的。当我们爬行时,体位的改变可以相应的减轻心脏的压力。相应的来说,气血也更加容易运行至头部。因此对于脑供血不足,脑力消耗过多等非常有效。[1]
爬行运动时,手臂的承重加大,直接激发和促进心肺功能的发挥。通过循序渐进的锻炼,心肺功能就会得到提高和强化。通过手脚并用的练习,可以提高肢体整体的协调性,平衡性。并且在交换手臂,腿部的锻炼中,可以交替的拉伸手臂,腿部的筋脉及拉伸膀胱经,胆经。同时在抬腿往前迈步的时候,通过收腹等方式,直接可以刺激和按摩脏腑。所以,爬行对五脏六腑的保健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2]
爬行运动1,迈步时收腹。2,胸式呼吸。3,注意拉伸手臂,腿部,身体两侧的经脉及膀胱经。4.循序渐进,适可而止,坚持练习。5,熟练后配合“摇头摆尾”练习,效果更佳。6,提臀,臀部宜翘,腰宜塌。
提示:保健运动以身心舒适,呼吸顺畅的身心感觉为准。累了时,停下来做做伸展运动调整呼吸,以没有憋闷感为佳。注意锻炼手腕,脚踝。
爬行可以作为锻炼前的热身运动。练习爬行后,练习其他运动方法时会感觉身心比较舒畅,适宜。尤其是对练习拉伸筋骨,挤压肢体,脏腑等导引方法时,会感觉更加舒适。思虑过多时练习爬行可以转移注意力,缓解烦躁不安等不适症状,睡觉前练习可以促进睡眠。。。。。。。。。。
爬行运动演变之导引姿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