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全书分三部分,分别讨论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电力系统各元件的特性和数学模型(第一、二章),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和控制(第三、四章),以及电力系统的运行调解和优化(第五、六章)。在取材方面,除力求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之外,也注意介绍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和本学科发展方向,除尽量保证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之外,也适当述及我国电力系统的现状和有关技术政策;除主要阐明运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分析电力系统的原理外,也仍保留少量手算方法,并以较多例题比较它们的异同。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电力工程的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的主干专业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建立起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计算。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和电力网路的基本概念;同步发电机、电力变压器、输电线路、负荷的特性、数学模型和等值电路;简单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方法;复杂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模型和算法;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2]
作者:陈珩 编者:陈珩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页码:262 页
·出版日期:2007年
·ISBN:7508355423
·条形码:9787508355429
·版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中文:中文
·丛书名: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陈珩(1928-2001),1928年8月生,江苏常州人。195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电机系;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研究生班电力网及电力系统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南京工学院动力系、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任教,并于1985-1986年和1996年两度应德国Aachen工业大学之聘,任该校电力系统及动力经济研究所客座教授,是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级会员、美国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高级会员。他还担任全国高校电力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电力系统组副组长、《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编委会副主委。
陈珩长期担任东南大学电气工程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负责人,为本学科的建设并于1993年成为江苏省重点学科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于1980年在国内率先出版教科书《电力系统》,为培养本领域新一代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其影响涉及海内外,至今犹存,并得到了国内同行学者的首肯与高度评价。在此基础上于1985年、1995年分别出版和再版了《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并于1992年获得能源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和国家教委全国优秀教材奖、1997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992年出版了《同步电机运行--基本理论与计算机算法》一书。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20年来陈珩先后培养了博士生20名,硕士生20名。
在学科研究上,陈珩先后从事同步电机理论、电力系统仿真、不对称三相电力系统运行、发电机轴系扭振、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灵活交流输电系统技术等研究,多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点基金资助。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
陈珩于2001年9月30日病逝南京。
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章 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电力系统概述
第二节 电力系统运行应满足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电力系统的结线方式和电压等级
第四节 电力系统工程学科和电力系统分析课程
小结
第二章 电力系统各元件的特性和数学模型
第一节 发电机组的运行特性和数学模型
第二节 变压器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 第三节 电力线路的参数和数学模型
第四节 负荷的运行特性和数学模型
第五节 电力网络的数学模型
小结
第三章 简单电力网络的计算和分析
第一节 电力线路和变压器运行状况的计算和分析
第二节 辐射形和环形网络中的潮流分布
第三节 配电网潮流计算的特点
第四节 电力网络潮流的调整控制
小结
第四章 复杂电力系统潮流的计算机算法
第一节 电力网络方程
第二节 功率方程及其迭代解法
第三节 牛顿一拉夫逊法潮流计算
第四节 P-Q分解法潮流计算
第五节 潮流计算中稀疏技术的运用
第六节 电力系统状态估计与最优潮流简介
小结
第五章 电力系统的有功功率和频率调整
第一节 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的平衡
第二节 电力系统中有功功率的最优分配
第三节 电力系统的频率调整
小结
第六章 电力系统的无功功率和电压调整
第一节 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的平衡
第二节 电力系统中无功功率的最优分布
第三节 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电压管理和借发电机、变压器调压
第四节 电力系统的电压调整——借补偿设备调压和组合调压[3]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第3版)可作为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材,也可作为从事电力工程的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