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原理

电工原理

目录导航

概述

        principle of electrotechnics 电工技术的基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磁路电磁场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工程上的应用。电工原理实是应用物理学中电磁学的基本规律,借助数学工具对工技术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随着电工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它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的交叉、 渗透,电工原理所涉及的内容也在不断拓展。电工原理又是中国工科高等院校电类专业的重要术基础课。

书基本信息

  作者:王定中,林继尧,梁振权,江勋兰 编

  ISBN:10位[7562305951] 13位[9787562305958]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5-1

  定价:¥22.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根据最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工原理》自学考试大纲”编写的。全书分为电阻电路、正弦稳态电路、动态电路和磁路4部分共11章,根据电路元件电压和电流的关系、电路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由浅入深地阐明电路分析与计算的方法,以及有关定理的应用;阐明磁的基本概念及基本规律,介绍磁路及带铁心线圈电路的分析方法。书中有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每章配有总习题。

  本书可作为高校、成人高校、电大、大专、高职、中专学校电类各专业的教材及参加全国自学考试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科技人员自学参考。

目录

  1 电路元件和电路定律

  1.1 电路模型和电路元件概述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3 功率

  1.4 基尔霍夫定律

  1.5 电阻元件

  1.6 电压源

  1.7 电流原

  1.8 受控电源

  1.9 结束语

  习题1 

  2 简单电阻电路的分析

  2.1 网络等效的定义

  2.2 简单电阻电路的计算

  2.3 星形网络与三角形网络的等效的变换 

  2.4 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

  2.5 含源支路的串并联

  2.6 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变换及化简

  习题2

  3 线性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3.1 KCL和KVL方程的独立性

  3.2 支路电流法

  3.3 回路电流法

  3.4 节点电压法

  习题3 

  4 线性电路的几个定理

  4.1 叠加定理

  4.2 戴维南定理

  4.3 诺顿定理

  4.4 最大功率传递定理

  4.5 替代定理

  4.6 互易定理

  习题4

  5 正弦电流电路和相量法

  5.1 交变电流 正弦量

  5.2 正弦量的三要素

  5.3 复数

  5.4 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

  5.5 RLC元件伏安关系的相量形式

  …… 

  6 三相电路

  7 耦合电感和理想变压器

  8 谐振电路

  9 双口网络

  10 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

  11 磁路及铁心线圈

  附录 练习题和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原理

一,电路实验基本工具

1. 电工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如图一:

图一,工具包

2. 工具使用要领

(a) 基本测量工具:多功能电表(伏特计,安培计,欧姆计,电晶体性质测量)

测量直流电压时,用DCV档,探针与受测节点(node)并联.

测量直流电流时,用DCA (或DCmA)档,探针与受测分枝(branch)串联.

测量电阻时,用档,且受测电阻必须与电路分离.

电表不用时,应打在OFF档.

(b) 电路连接工具:斜口钳,尖嘴钳,剥线器,电烙铁及吸锡器

用斜口钳剪断电线,用剥线器除去绝缘皮,用尖嘴钳挠曲电线.

焊接电线时,用电烙铁直接加热金属线,把焊锡直接靠在金属线上,等焊锡在金属线上熔化并包住焊接点后,移开电烙铁,等焊接点冷却.

解焊电线时,用电烙铁直接加热焊接点,等焊锡熔化后,用吸锡器除去熔化中的焊锡后,分离两个焊接端,等电线冷却.

(c) 交流讯号连接线:BNC-鳄鱼夹转接线

以BNC-鳄鱼夹转接线连接测试电路至示波器,函数产生器等设备.

二,三用电表原理:

检流计(galvanometer)是由永久磁铁,线圈,弹簧,指针与刻度盘构成,如图二.检流计的电路符号为 ;通过检流计的电流Im会与指针的偏折角度成正比,Im与的关系为:

Im = × (Ifsd/fsd) (1)

其中Ifsd是指针有最大偏折时的电流,fsd是最大偏折角.(下标fsd=full scale deflection)

伏特计(voltmeter):

检流计的线圈电阻为Rm,若将检流计串联一个大电阻RS,即构成一个内部电阻为Rm + RS的伏特计,如图三.此伏特计所测得电压Vx与检流计中通过之电流Im的关系为:

Vx = Im × (Rm + RS) (2),

此伏特计的测量范围为Ifsd × (Rm + RS).

伏特计的内部电阻RV = Rm + RS 必须远大於外部电阻RL.

安培计(ammeter):

将检流计并联一个小电阻RS,可组成安培计,如图四.此安培计所测得电流Ix和检流计中的电流Im的关系为:

Ix = Im × (RP + Rm)/RP (3)

此安培计的测量范围为Ifsd × (RP + Rm)/RP.

安培计的内部电阻RI = RPRm /(RP+Rm)必须远小於外部电阻RL.

实验器材:

工具包,类比实验台,焊锡(每两组一捆),单心线(每两组黄,绿线各一捆),灯泡,开关,电阻(可变:100 及1 k)

实验步骤:

一,电路实验基本工具使用:

1. 利用类比实验台的5 V电源以及伏特计,完成以下电路:

图六,灯泡选择电路

2. 将灯泡,开关,及可变电阻的电极先焊上单心线,再插接於类比实验台.

3. 每个电路元件的正极用黄色单心线,负极用绿色单心线.

4. 分别采用RA = 100 及RA = 1 k的可变电阻,并完成数据记录表1.

二,三用电表原理:

1. 伏特计:

(a) 将类比实验台的检流计(内阻Rm = 1 k, Ifsd = 100 A),串联一个大电阻RS,改装成测量范围为5 V的伏特计. ※提示: 5V = Ifsd(Rm+RS).

(b) 利用此伏特计取代图六 (RA = 1 k) 的伏特计,并完成数据记录表2.

2. 安培计:

(a) 将类比实验台的检流计(内阻Rm = 1 k, Ifsd = 100 A),并联一个小电阻RP,改装成测量范围为2 mA 的安培计. ※提示: 2 mA = Ifsd×(Rm+RP)/RP.

(b) 将此安培计加入图六的电路以记录通过灯泡的电流,把将类比实验台的伏特计用於测量灯泡的端电压.并完成数据记录表3.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组别: 姓名: 学号:

数据表1 VE = VR + VL

各电路元件的电压

灯泡的状态

电源电压VE

(V)

RA电压VR

(V)

灯泡电压VL

(V)

灯泡电流IL

(A)

RA =

100

灯泡最亮时电压

灯泡最暗时电压

RA =

1 k

灯泡最亮时电压

灯泡最暗时电压

讨论1: 灯泡最亮时,消耗功率为何 (Determine the maximum power dissipated by the light bulb.)

数据表2 Vx = Im × (Rm + RS) , RV = Rm + RS

实验电路图

Ifsd = A

Rm =

RS =

RV =

讨论2: 伏特计的内部电阻RV是否远大於外部电阻RL

数据表3 Ix = Im × (RP + Rm)/RP , RI = RPRm /(RP+Rm)

实验电路图

Ifsd = mA

Rm =

RP =

RI =

讨论3: 安培计的内部电阻RI是否远小於外部电阻RL

实验二,串并联直流电路

目的:

一,体验串并联电阻的等效电阻值,并验证克希荷夫电压定律,电流定律.

二,学习如何利用电位计作电压控制.

原理:

一,串并联电阻之等效电阻值:

(a) 串联电阻电路 (b) 并联电阻电路 (c) 电桥电路

图一,串并联电路及其等效电阻

(a) 串联电阻:

串联电阻之等效电阻值为RT = R1 + R2 + R3.

根据克希荷夫电压定律,E = V1 + V2 + V3.

根据克希荷夫电流定律,I1 = I2 = I3 = IT.

(b) 并联电阻:

并联电阻之等效电阻值为RT = (R1||R2||R3) = (R1–1 + R2–1 + R3–1)–1.

根据克希荷夫电压定律,E = V1 = V2 = V3.

根据克希荷夫电流定律,I1 + I2 + I3 = IT.

(c) 电桥电路:

电桥电路之等效电阻值为RT = (R1 + R2)||(R3 + R4).

根据分压规则,Va = E×(R1/R2),Vb = E×(R3/R4).

当R1:R2 = R3:R4,Va = Vb,此时Vab = 0,RT = (R1 + R2)||(R3 + R4) = (R1||R3)+(R2||R4)

二,利用电位计作电压控制:

电位计系以电压源E及可变电阻RA所构成,

可变电阻RA = R1 + R2.

(a) 负载电阻RL很大时(RL >> RA),

Vbc E × = E × R2.

(b) 负载电阻RL不大时(RL RA),

Vbc = E×= E×.

(c) 负载电阻RL很小时(RL <> 电压源的内阻Ri, 且 电阻R >> 电感器的寄生电阻RP;

Ri,RP可以忽略时,图一(a)的电路可以简化为理想的RL串联,如图一(b).

RL电路中的电感以串联电感取代时,等效电感LT = L1 + L2,如图一(c).

RL电路中的电感以并联电感取代时,等效电感LT = (L1–1 + L2–1)–1,如图一(d).

二,RL电路的时间常数与电感值L的测量:

电感器充电时,其端电压VL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为:

VL = V0 e–t/, [1], (如图二a)

电感器充电时,电感器中的电流IL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为:

IL = I0 (1 – e–t/), [2], (如图二b)

其中,( = L/R,称为RL电路的时间常数.当t = ( 时, VL = 0.37V0,IR= 0.63I0.

电感器充电时,RL电路中之电阻的端电压VR与电流IL成正比,故藉由测量VR,可以求出电流 IL = VR / R.

串,并联电感的RL电路,如图一(c),(d)所示,其VL及IL与时间t关系如同方程式[1],[2]所述.若等效电感为LT,则其时间常数 = LT/R,=> LT = (R.

实验器材

示波器,BNC-鳄鱼夹转接线(2条),波形产生器,类比实验台,电阻(1 k),

电感(5 mH, 20 mH两个, 50 mH),

实验步骤

一,利用示波器测量电感暂态的端电压,电流,及时间常数:

(a) 校正示波器,并测量波形产生器的波形:

1. 将MODE select switch(21)调到CH1,TIME/DIV调到0.5 ms,VOLTS/DIV调到0.5 V,SOURCE Select Switch(31) 调到INT,INT TRIG(32)调到CH1,TRIG MODE SELECT SWITCH(35)调到AUTO.

2.将CH1的input coupling switch(11)调到GND,并调整CH1 POSITION,ILLUM,INTENSITY,FOCUS,及TRACE ROTATION,使水平亮线与画面中央横线重合.

3.将input coupling switch(11)调到DC,并将CH1接到校正用接点CAL(37).

4.调整POSITION control(19,29),LEVEL(34),使每一个横格刚好有半个周期的方波;此方波的高低电压为0.5 V及0 V,周期为1 ms.

5.以波形产生器产生方波,频率为0.1~10 kHz,高低电压为2 V及0 V.

(b) 利用示波器测量RL电路的时间常数:

1. 选取电感器L = 5 mH,20 mH及50 mH,利用三用电表的100 档测量其中的寄生电阻RP.得RP1 = ________,RP2 = ________,RP3 = ________.

2. 取电阻R = 1 k,并利用波形产生器以及所选取的电感,完成RL电路如图一(a).

※已知波形产生器的内电阻Ri = 50 .

3.将电感L的端电压接到示波器的CH1,并调整TIME/DIV及VOLTS/DIV到适当值.

4.调整波形产生器的频率,使电感充放电时间大於5.(※波形产生器的振幅为4 V)

5.调整示波器的POSITION control(19,29),测量电感放电时的电压-时间曲线在VL = 0.37V0所对应的时间常数 = _________,如图二(a).

6.将电阻R的端电压接到示波器的CH1,再测量电感放电时的电流-时间曲线,在IR = 0.63I0 (电流IL = VR / R)时所对应的时间常数,如图二(b).分别对L = 5 mH,20 mH及50 mH的电感,测得其时间常数.

7.记录电感放电时的电压-时间曲线,电流-时间曲线於方格图中.

8.由已知的电感值及电阻值,求出时间常数值理论 = L/R.

9.对L = 5 mH,20 mH及50 mH的电感,由的实验值,求出电感的实验值 L = (R.

二,测量串,并联电感RL电路的时间常数,以及串,并联等效电感:

(a) 串联电感RL电路

1.取L1 = L2 =20 mH,完成串联电感RL电路如图一(c).

2.利用以上的方法,测得时间常数.

3.记录电感放电时的电压-时间曲线,电流-时间曲线於方格图中.

4.由串联电感的公式,求出总电感LT的理论值 LT = L1 + L2.

5.利用LT的理论值,求出时间常数值理论 = LT/R.

6.求出串联电感的实验值LT= R.

(b) 并联电感RL电路

1.取L1 = L2 =20 mH,完成并联电感RL电路如图一(d).

2.利用以上的方法,测得时间常数.

3.记录电感放电时的电压-时间曲线,电流-时间曲线於方格图中.

4.由并联电感的公式,求出总电感LT的理论值 LT = (L1–1 + L2–1)–1.

5.利用LT的理论值,求出时间常数值理论 = LT/R.

6.求出并联电感的实验值 LT= R.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组别: 姓名: 学号:

一,利用示波器测量电感的暂态,以及电感的时间常数 与电感值 L:

VL波形

VR波形

电感L

电阻R

(实验)

(理论)

L = R

二,测量串,并联电感RL电路的时间常数,以及等效电感LT:

图形类别

"串联"

"并联"

LT端电压的波形

电感L1

电感L2

电阻R

(实验)

(理论)

LT = R

讨论1: 取L1 = 50 mH, L2 = 5 mH,进行步骤二(b),并将并联RL电路中LT之端电压的波形,画在最后一栏的方格图中.LT的值较接近L1或L2

实验六,LC共振

目的:

利用示波器测量RLC电路的共振频率及Q值.

原理:

(a) (b) (c)

图一,(a) RLC电路,(b) LC共振的电流I对频率f图,(b) LC共振的功率P对频率f.在(b),(c)图中,L=5mH, C=0.1F, 电阻值依曲线尖峰由上至下依次为R=100, 200, 及500.

一,RLC电路的共振频率:

当R,L,C串联时,电感与电容值会决定电路的共振频率.RLC电路的方程式为:

(1)

令,并将此式对t微分,可得电流I0对的方程式:

(2)

由以上方程式之解可定义阻抗Z为:

(3)

其中,分为称为感抗及容抗.当时,RLC电路中的电流I及功率P有最大值:,,此时RLC电路的共振角频率及共振频率为:

, 以及 (4)

二,共振因子Q (Quality factor):

如图一(c),LC电路中的电阻越小,则共振时的电流越大,功率越大.共振的程度可以用共振因子Q表示,Q的定义为共振频率除以P对f图的尖峰之半宽度,即:

(5)

故对相同的电感L及电容C而言,电阻越小,则Q值越大.

实验器材

示波器,BNC-鳄鱼夹转接线(2条),波形产生器,类比实验台,电阻(50 ),电感(5 mH),

电容(0.1 F, 10 F)

实验结果与讨论 组别: 姓名: 学号:

电感L

电感L

电容C

电容C

电阻R

电阻R

Q值

Q值

频率f (Hz)

VR (V)

I =VR/R(mA)

P=I2R (mW)

频率f (Hz)

VR (V)

I =VR/R(mA)

P=I2R (mW)

1. 电感L = , 电容C = , 电阻R = , fc = , Q =

依据P对f的关系图,= .

2. 电感L = , 电容C = , 电阻R = , fc = , Q =

依据P对f的关系图,= .

实验七,滤波器

目的:

利用示波器测量滤波器的振幅-频率特性与特徵频率.

原理:

(a) (b)

(c) (d)

图一,(a) RC低通滤波器电路, (b) RL低通滤波器电路,

(c) RC高通滤波器电路, (d) RL高通滤波器电路.

R,C,L滤波器电路之特性如下:

低通滤波器电路: 电压振幅比GLP = Vout / Vin = (1)

高通滤波器电路: 电压振幅比GHP = Vout / Vin = (2)

RC滤波器电路:,

RL滤波器电路:,

特徵频率: 当时,

电压振幅Vout = 0.707Vin

带通滤波器=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

电压振幅Vout= Vin (GLP×GHP)

实验器材

示波器,BNC-鳄鱼夹转接线(2条),波形产生器(内阻50 ),类比实验台,电阻(1 k),

电容(0.1 F),电感(50 mH)实验结果与讨论 组别: 姓名: 学号:

1. 低通滤波器

电阻R

电容C

电阻R

电感L

频率f (Hz)

Vin (V)

Vout (V)

GLP = Vout/Vin

频率f

Vin (V)

Vout (V)

GLP = Vout/Vin

10 Hz

10 Hz

20 Hz

20 Hz

50 Hz

50 Hz

100 Hz

100 Hz

200 Hz

200 Hz

500 Hz

500 Hz

1 kHz

1 kHz

2 kHz

2 kHz

5 kHz

5 kHz

10 kHz

10 kHz

20 kHz

20 kHz

50 kHz

50 kHz

100 kHz

100 kHz

200 kHz

200 kHz

500 kHz

500 kHz

1 MHz

1 MHz

2. 高通滤波器

电阻R

电容C

电阻R

电感L

频率f

Vin (V)

Vout (V)

GHP = Vout/Vin

频率f

Vin (V)

Vout (V)

GHP = Vout/Vin

10 Hz

10 Hz

20 Hz

20 Hz

50 Hz

50 Hz

100 Hz

100 Hz

200 Hz

200 Hz

500 Hz

500 Hz

1 kHz

1 kHz

2 kHz

2 kHz

5 kHz

5 kHz

10 kHz

10 kHz

20 kHz

20 kHz

50 kHz

50 kHz

100 kHz

100 kHz

200 kHz

200 kHz

500 kHz

500 kHz

1 MHz

1 MHz

R = , C = fc =

R = , L = fc =

R = , C = fc =

R = , L = fc =

附录A,V-222 示 波 器 操 作 手 册

A. 电源供应和阴极射线管 (CRT)

1.电源开关(POWER switch): 按下此钮可接通电源,再按下此钮则切断电源.

2.电源指示灯(power lamp): 红灯亮时,代表示波器已接上电源,为通电状态.

3.聚焦控制(FOCUS control): 先用INTENSITY旋钮,调整扫描线到适当的亮度,再用此钮调整到最清晰的程度.

4.刻度线led/' target='_blank'>照明控制(scale ILLUM control): 此旋钮用以控制刻度线的led/' target='_blank'>照明.尤其在较黑暗的地方观察示波器萤幕上的图形时,最为有用.

5.轨迹旋转控制(TRACE ROTATION control): 可利用此旋钮把水平扫描线和水平刻度线调成平行.

6.亮度控制(INTENSITY control): 用以调整扫描线到最适合观察的亮度.

7.电源选择开关(背板): 用来选择所使用之电源的电压(110 V or 220 V).

8.交流电源插座(背板).

B. 垂直偏向系统的各控制钮

9.频道1 输入端(CH1 INPUT connector): 此BNC 接头为CH1 的垂直讯号输入端.把此仪器当作X-Y 示波器时,此端变成X 轴讯号的输入端.

10.频道2 输入端(CH2 INPUT connector): 此BNC 接头为CH2 的垂直讯号输入端.把此仪器当作X-Y 示波器时,此端变成Y 轴讯号的输入端.

11.输入耦合开关(input coupling switches): 此开关用来选择输入讯号和垂直放器之间的耦合系统.

AC: 当拨在AC 位置时,输入讯号和垂直放大器之间串联一电 容器,此时输入讯号中,直流(DC)的部分被切掉,只有交流(AC)的部分通过,能在萤幕中显示出来.

GND: 当拨在GND 位置时,垂直放大器的输入被接地.

DC: 当拨在DC 位置时,输入讯号直接接到垂直放大器上,此时萤幕上所显示的,就是原来所有的输入讯号,包括直流讯号和交流讯号在一起.

12.如11. 所述.

13.伏特/ 单位刻度选择器(VOLTS/DIV select switches): 此旋钮可选择单位垂直刻度所代表的伏特数.请根据输入讯号振幅的大小,调整到波形最易观察的范围,假如使用的探针(probe)为将讯号先衰减十倍的10 : 1 探针,则读数必须乘以10.

14.如13. 所述.

15.微调控制(VAR control): 拉出可作 5倍增益控制(PULL 5 GAIN control),此旋钮为一微调装置,可连续改变垂直偏向系统的灵敏度,使每单位垂直刻度所代表的伏特数可连续变化.通常用在比较波形时,或用在双频道(2-channel)观察时测方波(square wave)的上升时间(rise time),平常此旋钮大都放在顺时针转到底的位置,也就是"校正"(CAL)的位置,此时每单位垂直刻度所代表的伏特数,恰为13.和14.钮所选的一样.当此钮处於被拉出状态时,垂直方向的增益(GAIN)被放大5 倍,最大的灵敏度变成1 mV/DIV.

16.如15. 所述.

17.未校正指示灯(UNCAL lamp): 当VAR 旋钮(15.16.)未放在"校正"的位置时,此红灯会亮起来,以警告此时单位垂直刻度所代表的伏特数,和13. 14.钮所选的不一样.

18.如17. 所述.

19.位置控制(POSISTION control, PULL DC OFFSET): 此旋钮处於压下状态时,向左,向 右旋转可调整萤幕上频道1 的波形,在垂直方向下降或上升.拉出此旋钮可进入DC OFFSET 状态,配合23. 钮的接头一起使用,可由数位电表读出波形上各点在垂直方向上,所对应的电压.

20.位置控制(POSISTION control, PULL INVERT OFFSET): 此旋钮处於压下状态时,向左,向 右旋转可调整萤幕上频道2 的波形,在垂直方向下降或上升.拉出此旋钮,可使频道2 的输入讯号反向,此功能在比较反向的两个波形时,甚为方便.

21.模式选择开关(Mode Select Switch):此开关用来选择垂直偏向系统(Vertical Deflection System)以那种模式来操作.

频道1(CH1):只有输出到频道1的讯号被显示在萤幕上.

频道2(CH2):只有输出到频道2的讯号被显示在萤幕上.

交替扫描(ALT Sweep):先后不断交替地在萤幕上,分别一次次完整的扫描频道1和频道2的讯号,当讯号所须的扫描时间较短时,用此模式可做双频道观察.

切割扫描(CHOP Sweep):在同一次扫描中以约250KHz的频率交替使用频道1或频道2的讯号,做为垂直方向的输入讯号,当讯号所须的扫描时间较长时用此模式可做双频道观察.

相加(ADD):以频道1和频道2相加起来的讯号,做为垂直方向的输入讯号.

22.频道1输出头(CH1 OUTPUT Connector):此接头可提供一个频道1之讯号的样本.

23.直流Offset (DC Offect)电压输出接头(Volt Output Connector):当19.旋钮被拉出来处於DC Offect模式时,此处提供电压输出,可连接数位电表,读电压出值.(注意:当15,16旋钮放於X5倍,或没放在"校正"的位置时,无法使用此功能.)

正确的读数随不同的选择,须乘以不同的倍数,如下:

5 mV/div — 50 mV/div 请乘以 1 倍

0.1 V/div — 0.5 V/div 请乘以 10 倍

1 V/div — 5 V/div 请乘以 100 倍

24.直流调整(DC Adjustment)平衡控制(BAL Control):用以调整ATT平衡之用.

25.如24.所述

C. 水平偏系统的各控制钮

26.时间/单位刻度选择器(TIME/DIV Select Switch):扫描时间共分29种,从0.2 s/div到0.2 s/div.

X-Y:要当成X-Y示波器使用时,请将此钮转到X-Y的位置,此时以频道1的讯号当做水平X轴的讯号,以频道2的讯号当做垂直Y轴的讯号.

27.扫描时间微调控制(SWP VAR Control):利用此旋钮,可连续的改变水平扫描的时间,平常大都放在"校正"的位置,此时每单位水平刻度所代表的时间,恰为26.旋钮所选的一样.

28.扫描未校正指示灯(sweep uncal lamp):当27.旋钮未放在"校正"的位置时,此红灯会亮起,以警告此时单位水平刻度所代表的时间和26.旋钮所选的不同.

29.位置控制(Position Control):拉X出0控制(Pull X10 MAG Control)要对某波形做的测量时,可利用此旋钮将波形做水平方向的移动,以方便测量.拉出此旋钮,可使水平扫描时间比当时26.钮所选择的时间快10倍;也就是可以把波形在水平方向放大10倍,波形想放大出来观察的部分,移 到刻度线的中央,再拉出此钮,即可在水平方向左右两边放大此一部分.

30.频道1,交替,放大,开(CH1 ALT MAG Switch):按下此钮,频道1的讯号和频道1的讯号的10倍放大,将逐次交替的扫描在萤幕上,放大10倍后的波形,会呈现在原来波形下面3格的地方.

D. 同步系统(Synchronization System)

31.触发讯号来源选择开关(Source Select Switch):此钮用来选择触发讯号的来源.

INT:此档以频道1或频道2的讯号做为触发讯号.

LINE:以电源线上的讯号做为触发讯号,适於观察由电源触发的讯号,或与电源同步的讯号.

EXT:拨在此档,将以由TRIG INPUT端输入的讯号,做为触发讯号,当特别要以和垂直讯号无关的特殊讯号做为触发讯号时,请选择此档.

32.内部触发选择器(INT TRIG SELECT SWITCH):此开关用来选择内部触发的讯号来源.

CH1:以频道1的讯号做为触发讯号.

CH2:以频道2的讯号做为触发讯号.

VERT MODE:当频道1和频道2的讯号无法同步时.选择CH1或CH2波形将无法同时稳定存在,此时若要做双频观察,请用此档,选择交夫地使用频道1或频道2的讯号,来触发它们本身的频道做扫描.

33.触发输入端(TRIG INPUT CONNECTOR):在31.钮选择外部触发(EXT)时,扫描系统的触发讯号请由此输入.

34.触发水平控制(TRIG LEVEL CONTROL):调整旋钮此可决定在波形的那一部分开始触发系统,做输入讯号的扫描,当此钮被压下时,扫描系统将在波形上,斜率为正的部分,且符合;所选定的触发水平(Trigger Level)那点,开始被触发,而做扫描,拉出此钮,则在斜率为负,且符合触发水平那点,开始扫描.

35.触发模式选择开关(TRIG MODE SELECT SWITCH):

AUTO:,此为自动扫描模式,当有触发讯号时,就进行正常的触发扫描,波形会稳定呈现,当没有触发讯号时,会自动扫描出扫描线来.

NORM:只有在有触发讯号时,才进行触发扫描,没有触发讯号,或触发讯号不同步时,扫描系统都不扫描,要使低频讯号(例如25 Hz或更低频讯号),要同步时,选择此档.

TV(V):当要观察电视之垂直讯号时,选择此档.

TV(H):当要观察电视之水平讯号时,选择此档.

E: 其他

36.EXT BLANKING CONNECTOR:可由此端输入讯号,用来做亮度的调整,采用DC耦合的方式输入,正的讯号会使亮度减弱,负的讯号会使亮度增强.

37.校正用接点(CAL 0.5 TIP):可由此处输出的方(0.5 VPP,1 kHz)来校正探针(PROBE).

38.接地端(GND Terminal):此端的电压为这个示波器的参考接地电压.

编辑推荐

本书是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类教学大纲,结合行业的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关知识,以及近几年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状况,在《电工原理》(第3版)的基础上修订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适当吸收、补充当前电工电子技术领域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图文并茂,版式活跃。

本书共分6章。主要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知识、直流电路、电磁基本定律、电容器和电感器、正弦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

本书配有《电工原理辅导与练习》,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电工电子类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相关行业培训教材或自学参考书。

后记

本大纲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电子电工与信息类专业委员会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专科)考试计划”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关于修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自学考试大纲的几点意见》的精神制定的。
本大纲提出初稿后,曾聘请专家通审,并由电子电工与信息类专业委员会在南京组织审稿会审议。编者根据审稿会意见作了修改。
本大纲由张洪让教授(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负责编写和修改。参加审稿并提出修改意见的有彭国琳教授(南京理工大学、主审),王永止副教授(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参审),徐熙文副教授(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参审)。
在此,对参加本大纲编写和审稿的教授表示感谢。

序言

21世纪是一个变幻难测的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日新月异。希望、困惑、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身学习。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自学考试,其职责就是在高等教育这个水平上倡导自学、鼓励自学、帮助自学、推动自学,为每一个自学者铺就成才之路。组织编写供读者学习的教材就是履行这个职责的重要环节。毫无疑问,这种教材应当适合自学,应当有利于学习者掌握、了解新知识、新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能力、形成自学能力,也有利于学习者学以致用、解决实际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具有如此特点的书,我们虽然沿用了“教材”这个概念,但它与那种仅供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不讲、学生不懂,以“教”为中心的教科书相比,已经在内容安排、编写体例、行文风格等方面都大不相同了。希望读者对此有所了解,以便从一开始就树立起依靠自己学习的坚定信念,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实际工作经验,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学习的目标。
欢迎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
祝每一位读者自学成功。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