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学院前身

  • 原四川大学轻工食品学院

学院历史可追溯至1921年建立的燕京大学制革学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国家决定在泸州建立四川化学工业学院,设置皮革制品工艺学专业,委派张铨为建校副主任委员,参与筹建。

1954年,四川化工学院与刚建立的成都工学院合并为成都工学院,从泸州迁回成都,皮革毛皮及鞣皮剂工学成为成都工学院的重点专业之一。[2]

1986年,皮革专业独立建系,并成立皮革研究所。

1987年,成都科技大学与轻工部合办轻工业学院,经轻工部批准皮革研究室改为皮革研究所。

2000年9月,原四川大学,华西医科大学合并,四川大学皮革工程系归入轻纺与食品学院。

  • 原四川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1958年,成都工学院开办化学纤维专业。

1987年,原纺织工业部与学校共建纺织工学院,在原有化纤专业基础上增设了染整工程专业和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1988年,成都科技大学成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

合并组建

2001年,原四川大学轻工食品学院和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

2004年,开办轻工生物技术专业。

2010年,学院“轻化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2011年5月,“四川大学合成革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2019年5月,由“轻纺与食品学院”优化调整更名为“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1][3]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有教职工131人,含正高级职称30人、副高级职称48人、博士生导师19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特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高端外籍教师2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其它高层次人才4人(含青年项目),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国家级教学团队各1个,教育部轻工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入选者8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9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5人。[1]

专职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林炜

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石碧

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陈武勇[4]

国家级教学团队:现代皮革化学与工程学(陈武勇、石碧,2008年)[5]

院系设置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有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纺织与服装工程系、食品工程系3个教学系,设有本科专业5个。[1]

专业设置
院系 专业
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 轻化工程、生物工程
纺织与服装工程系 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工程
食品工程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6]

教学建设

专业设置
院系 专业
生物质与皮革工程系 轻化工程、生物工程
纺织与服装工程系 服装与服饰设计、纺织工程
食品工程系 食品科学与工程[6]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获准国家级一流专业和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各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1个,四川省本科院校品牌专业1个,省级和国家级精品课程各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1]

国家级特色专业:轻化工程

国家级精品课程:鞣制化学[7]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鞣制化学

四川省本科院校品牌专业:轻化工程[8]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轻化工程[6]

四川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高等教育轻化工程专业规范研制与实践(2013年)[9]

学术研究

学院活动学院活动(4)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有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5个专业学位4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学院建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含共建3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个和二级重点学科3个。[1]

国家重点学科:皮革化学与工程、材料加工工程(共建)、材料科学与工程(共建)、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共建)

一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轻工技术与工程

二级学科省级重点学科: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10]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轻工技术与工程等

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轻工技术与工程

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健康食品工程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轻工技术与工程、材料学、材料与化工、服装设计、生物与制药

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轻工技术与工程等[10]

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有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农业部岗位团队1个,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

国家工程实验室: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皮革化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创新团队:制革清洁技术及皮胶原的高值转化创新团队

农业部岗位团队:兔产业技术体系皮加工与综合利用

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食品科学与技术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学术资源

2011-2016年,学院科研总经费达到1.49亿元。发表学术论文1833篇,其中SCI、EI收录559篇。出版教材(含国家 “十一五”规划教材)、论著85本,共计1200余万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3项,实用新型13项。获得各类奖励100余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1]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基于酶作用的制革污染物源头控制技术及关键酶制剂创制(2015年)[11]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制革清洁生产关键技术(2006年)

教育部科学技术奖(专利奖)二等奖:不浸酸高吸收铬鞣技术(2006年)[12]

合作交流

  • 学术期刊

《皮革科学与工程》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被多家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和引用。刊物以发展皮革科学、振兴皮革产业为宗旨,刊登皮革科学与工程领域(制革、毛皮、鞣料及助剂、皮革制品及机械、人造革、合成革、化工材料等)有关学科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实验研究方法、测试技术等的研究论文和研究报告,对中国皮革科技与产业有重大意义的专题论述(包括政策性的)和有参考价值的译文等。

文化传统

根据2020年5月学院官网信息,学院先后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英国伦敦艺术大学、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学、荷兰万豪劳伦斯坦应用科技大学、韩国木浦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等建立起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关系。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法国、捷克、罗马尼亚、韩国、新加坡、意大利、澳大利亚、西班牙等国家和地区的同行、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联系和合作。

石碧院士曾出任国际皮革化学家和工艺师协会联合会(IULTCS)主席;学院每四年主办一次中韩食品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和中日食品及酿造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先后承办第七届亚洲国际皮革科学技术会议、中日高分子与纤维学术研讨会等国际会议。[1]

现任领导

  • 院徽

院徽院徽院徽以学院名称中的“工”字的汉语拼音“G”为创意设计,同时包含工科的含义,与船帆共同巧妙演变为一艘帆船。

整体外形如一般乘风破浪的帆船,三片船帆代表“人才培养、科学创新、社会服务”等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任务,不畏艰难,勇于拼搏,创新发展,为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海浪代表知识的海洋,激起的浪花形似人,寓意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突出学院教书育人的本质。

整体动感强,造型简洁,稳重时尚,严谨大方,具有视觉冲击力。[13]

知名校友

党委书记:刘晓虎

党委副书记:冯国涛

院长:何有节

副院长:何强、肖凯、彭必雨[14]

词条图册

段镇基,中国工程院院士。

石碧,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为超,青岛大学特聘教授。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