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垂直起飞降落和能在很短距离内起飞降落的固定翼飞机的统称。前者称为垂直起落飞机,后者称为短距起落飞机。一般认为能在150~300米距离以内起飞和降落并能越过15米高障碍的飞机属于短距起落飞机。短距起落
[1]
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斗机的主要技术特点之一。大多数垂直起落飞机兼有短距起落能力。直升机也具有垂直或短距起落能力,但其工作原理、性能特点与一般的固定翼垂直短距起落飞机不同,通常不包括在内。
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可以减小或基本摆脱对机场的依赖,便于出击、疏散隐蔽和转移,提高了地面生存能力、机动作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以及支援地面部队作战能力。垂直起落飞机的非常规机动特性有助于提高飞机的空战和对地攻击能力。垂直起落的战斗机或强击机,可搭载在航空母舰、巡洋舰、驱逐舰或两栖攻击舰等大、中型水面舰艇上,以提高舰艇的防空能力和突击能力。短距起落的运输机也已开始使用。
垂直起落的主要技术方案有:①改变推力方向,起落时偏转喷管或襟翼,产生向上推力即升力,
平飞时,产生向前的推力。②倾转旋翼、螺旋桨或其他推力(升力)源,或倾转整个机翼。③飞机上装有升力发动机(或升力风扇)和推力发动机两种动力装置。短距起落的主要技术方案有:①降低飞机的翼载荷和提高飞机的推重比。②采用先进的气动布局和改变机翼平面形状。③改变机翼剖面形状,增大弯度。④附面层控制。⑤采用喷气襟翼,利用喷射气流的引射作用,增大升力。⑥动力增升,即偏转喷流(或滑流)改变推力方向来提供部分升力。☆
人类用垂直起落飞行器飞行的设想先于常规起落的固定翼飞机。但在20世纪40年代以前,垂直起落固定翼飞机的技术研究成效甚微。喷气式飞机出现后,飞机起飞和着陆速度增大,滑跑距离增长,这样不仅需要延长跑道,而且不利于飞机的作战使用及其在地面的生存。为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相继着手研究垂直/短距起落飞机。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的出现,为其研制提供了技术基础。40年代是固定翼飞机垂直起落的验证阶段,主要是验证发展垂直起落飞机的可能性,探讨气动力布局和研究操纵性、安定性等。50年代是试验机研制阶段,主要是寻求合理的飞机气动布局,解决垂直起落和过渡飞行中的操纵、安定性问题,研制专用的动力装置,并试制出第一代垂直起落研究机,如美国的XFY-1、XFV-1、X-13、X-14,英国的SC.1等。这些研究机大部分采用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少数采用涡轮喷气发动机。60年代是发展实用型原型机阶段,垂直起落飞
机开始装备部队,短距起落技术开始广泛应用。这一阶段出现了10余种垂直/短距起落试验机,如美国的XV-4、XV-5、X-22、XC-142,英国的“鹞”式,法国的“幻影”Ⅲ-Ⅴ,联邦德国的VJ-101、DO-31和苏联的“自由画”等。已装备部队的垂直起落飞机主要有两种:英国的“鹞”式和苏联的雅克-38。“鹞”式飞机装有喷管可转向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以提供升力和平飞推力。垂直起飞时,航程很短。为增大航程和载弹量,一般采用短距或斜板起飞,垂直降落。1982年4月,英国、阿根廷马尔维纳斯(福克兰)群岛战争中,“鹞”式和舰载型“海鹞”式飞机首次参加实战。为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美国、英国联合研制了AV-8B飞机,其垂直起落航程和载弹量比“鹞”式飞机有明显增加。70年代,苏联开始装备雅克-38。这种飞机采用升力发动机,只能垂直起落,最大平飞速度1 040千米/时左右,低空作战半径240千米。80年代中期,美国等国家曾开展超音速短距起落飞机的技术研究,主要涉及的新技术有先进的气动布局、二元转向式喷管和新型着陆引导系统等。
垂直/短距起落飞机是军用飞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垂直起落飞机除提高航程、载重性能外,美、英等国还在推进短距起飞、垂直着陆技术的研究。超音速垂直起落飞机也可能会受到重视。各国对垂直/短距起落运输机和其他飞机的研制也很重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