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齿草

锯齿草

目录导航

简要信息

【别名】五月莲、 齿叶泥花草

【又名】:蚰蜓草 . 蓍草

锯齿草图册锯齿草图册(6)【简介】 玄参科 母草属植物齿叶母草Lindernia ciliata (Colsm.) Pennell [Ilysanthes serrata (Roxb.) Urban],以全草入药。夏秋采集,多鲜用。

锯齿草图册锯齿草图册(2) 锯齿草图册锯齿草图册(3)

性味与归经

锯齿草图册锯齿草图册(2) 锯齿草图册锯齿草图册(3)

功能与主治

淡,平。

用法与用量

清热解毒,祛瘀消肿,止痛。用于 毒蛇咬伤,跌打损伤,产后瘀血腹痛;外用治疮疖肿痛。

形态与环境

1~2两,水煎服,或鲜草捣汁服;外用适量捣烂敷 患处。

【分布】传说 蓍草为稀有植物,中国仅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伏羲陵。

【来源】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刺齿泥花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Linderniaciliata(Colsm.)Pennell[GratiolaciliataColsm.;Ilysanthesserrata(Roxb.)Urba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原形态

生境分布

一年生草本,高10-20cm.多分枝,披散,下部常伏地,最下一节有不定根。叶对生;无柄或有极短而抱茎的叶柄;叶片长圆形至长圆状椭圆形,长1.5-4.5cm,宽0.3-1cm,先端急尖或钝,边缘有密而带芒的锯齿,齿缘 略角质化而稍弯稍变厚,两面均无毛。总状花序顶生,长3-6cm;花对生,具短梗;苞片披针形,花梗有条纹,无毛;花萼5深裂,裂片披针形,有尖刺,边缘膜质;花冠小,浅紫色或白色,长0.7cm,管细,向上稍扩大,上唇卵形,下唇3裂,与上唇等长,中裂片大,向前凸出;雄蕊4,2枚退化在下唇基部凸起为褶襞;花柱与可育雄蕊等长。蒴果长荚状圆柱形,先端有短尖头,长约为宿存萼的3倍。种子多数,不整齐的三棱形。花、果期夏季至冬季。

功用

生态环境:生于稻田、草地、荒地和路旁等低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西藏等地。

医书记载

【性味】味淡;性平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瘀消肿。主 毒蛇咬伤;疮疖肿毒;跌打损伤;产后腹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0-60g;或鲜草捣汁服。外用:鲜品适量,捣敷。

锯齿草(又名:齿叶母草)锯齿草(又名:齿叶母草)

词条图册

【摘录】《中华本草》

《淮阳县志》记载:“太昊陵后有 蓍草园,墙高九尺,方广八十步。”《辞海》解释“蓍”字说:“植物名,别称‘ 蓍草’、‘锯齿草’、‘蚰蜒草’。菊科,多年生直立草本。叶互生,长线状披针形,篦状羽裂,裂片边缘有锐锯齿。头状花序多数密集于枝顶成复伞房花丛,夏秋间开白色花。……用分根或种子繁殖。全草供药用,民间用治风湿疼痛,外用治 毒蛇咬伤。茎、叶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庭院内有栽培供观赏的。”

“ 蓍草”不仅可以供药用、香料和有观赏价值,且来历不凡,所以太昊陵蓍草园,被列为淮阳八景之一??“蓍草春荣”。相传,太昊伏羲氏曾用此草“揲蓍画卦”,不少典籍中多有论述:《易?说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卦先说蓍,蓍是由于圣人的幽赞才变成神明了。《易?系辞》上说;“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德,性质;圆,运转不定。神谓“阴阳不测”;“卦之德”谓卦的性质。“方以知”:方谓“止而有兮”。圆是动,方是不动。其大意是说:它能反映事物的变化,并根据变化报告吉与凶。同书更进一步地说:“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整壹者,莫大乎蓍龟。”《史记?电策列传》上也说:“王者决定诸疑,参以下筮,断以蓍龟。”《吊古文》说:“书余言于子绅,亦何劳乎蓍蔡?”《三国名臣序赞》云:“公达潜郎,思同蓍蔡。”“蔡”指的是大龟。从上面这些记载看,古人用作卜筮的工具,多是采用“ 蓍草”和“龟甲”。关于它的作用,《易?系辞》说的很清楚:能够把世界无论远近隐显的一切问题都能探索出来,解决人们的疑难,指出人们行动的方向,鼓舞人们勉勉前进。

至于古人卜筮为什么不用其他器物,而偏用“蓍龟”呢?这个问题早在春秋时,子路就问过孔子。《论衡?卜筮篇》中有这段记载,其大意是“猪骨头、羊骨头钻、灼之后均可得兆,何必用龟。萑苇藁笔皆可得数,何必用蓍?孔子答曰:蓍,耆也;龟,旧也。好像人有狐疑不决之事问耆旧老人一样。故《埤雅》上解释“蓍”字说:“草之多寿者,故字从耆。”《博物志》也说:“蓍千岁而三百茎,故知吉凶。”由此看来,当年太昊伏羲氏用“ 蓍草”揲卦,也是经过“中观万物”认真加以“筛选”,而不是信手拈来的

又传说 蓍草为稀有植物,全国仅有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就是太昊伏羲陵了。晋祠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北宋追封叔虞为汾东王,为其母建“圣母殿”;曲阜是孔子的故里和墓地;太昊陵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人类始祖太昊伏羲氏长眠之处,都是“圣人”之地。无怪乎清贡生钱廷文在《 蓍草赋》中写道:“……太昊伏羲氏陵,蓍草周阿而生,圣神之域,灵物斯荣……。”他把太昊伏羲氏陵赞誉为“圣神之域”,把“ 蓍草”颂之为“灵物”。清雷方晓也为其作诗曰:“晴日春郊畅暖烟,羲陵 蓍草正芊芊;条柔秀拙得宵雨,根老灵盘太古年。一画鸿?开道脉,千秋精蕴渲心传;由来神物殊凡卉,奕叶荣敷二月天。”宋著名诗人王禹?偶在他的《太昊遗墟》长诗中不无感慨地写道:“……兹焉拜古陵,聊以酬素志,愿求五十蓍,决彼天下事。

古往今来都把“ 蓍草”誉为“神蓍”、“灵物”、“神物”……。就连自命为“真成天子”的历代帝王,也要刮目相看,每年春秋二季派大员来太昊伏羲陵祭拜时,返京也都要取回一束“ 蓍草”,以作信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