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弹发射器榴弹发射器即发射小型榴弹的轻武器。其外形、结构和使用方式大多象步枪和机枪。有的与迫击炮相似,亦称掷弹筒。主要用于毁伤有生目标和轻型装甲目标,口径一般为20~60毫米。最早的榴弹发射器出现于16世纪末期,但发展缓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出现了发射手榴弹的掷弹筒。后来,才有了发射专用弹药的掷弹筒,提高了精度,有的射程可达600米。由于榴弹发射器在现代战场上的独特作用,不仅使用相当广泛,而且在同其他轻武器的竞争中将得到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成为未来战争中重要的作战武器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德军曾在27毫米信号枪上加折叠枪托,抵肩发射小型定装式榴弹。20世纪60年代初,美军使用了M79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外形与结构很象猎枪,亦称榴弹枪(图1)。它采用高低压发射技术,火药在高压室中燃烧,产生压力高达240兆帕的火药燃气,高压燃气冲入空间较大的低压室后,压力降为20兆帕,继续膨胀,射出弹丸。这样,可使火药充分燃烧,能量得到较好的利用。发射筒内压力低,可用轻金属制造,武器重量仅2.72千克。后坐力也小,能抵肩射击,曲平两用。其初速为76米/秒,最大射程400米。可弥补手榴弹与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
单发榴弹发射器有些还可与步枪结合。美国M16A1自动步枪上安装的M203式榴弹发射器,重量1.36千克,发射40毫米榴弹;联邦德国HK步枪上安装的HK69A1式40毫米榴弹发射器,重量约1.8千克,有伸缩枪托,并可离枪使用。这类武器为步枪提供了点面杀伤,摧毁轻型装甲和工事的能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了各种自动榴弹发射器,如美国40毫米M174式和MK19式、苏联30毫米АГС-17式等。自动榴弹发射器的结构大体与机枪相似,所以亦称榴弹机枪。人力携行使用的多装两脚架或三脚架,有的还可离架手持发射。装在车辆、舰艇、直升机上的设有专用架座,一般采用弹链或弹鼓供弹,理论射速300~400发/分,武器重量10~40千克,带弹鼓和弹药后重量为20~50千克。最大射程400~2200米。
榴弹发射器可配用杀伤弹、杀伤破甲弹、榴霰弹以及发烟、照明、信号、教练弹等。榴弹一般配触发引信,也有的配反跳或非触发引信。如美国M433式杀伤破甲弹(图2),全弹重量230克,配触发引信,垂直破甲50毫米以上,杀伤破片约300个,密集杀伤半径可达8米以上。有的国家还利用弹射原理,研制了能抵地曲射、微声、无光、无烟,并能联装齐射的新型榴弹发射器。
榴弹发射器榴弹发射器系为采用枪炮原理发射小型榴弹的短身管武器,因其外形和结构酷似步枪或机枪,通常称之为榴弹枪或榴弹机枪;而且有些榴弹发射器与迫击炮相似,也称为掷弹筒。榴弹发射器按使用方式,可分为单兵榴弹发射器、多兵榴弹发射器和车(机)载榴弹发射器;按发射方式,可分为单发榴弹发射器、半自动榴弹发射器和自动榴弹发射器三种类型。
单发榴弹发射器只能单发装填(手工装填或弹仓供弹)和单发射击,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质量小的特点。但因抵肩射击受后坐能量的限制,其初速常限制在100m/s以内,最大射程400m左右,战斗射速6~8发/min。半自动榴弹发射器能自动装填,但只能实施单发射击,质量在6kg左右,战斗射速可达25发/min。它既保持了单兵携行使用的灵活性,又增大了火力密度与火力持续性。其初速100m/s左右,最大射程400~600m。
自动榴弹发射器,也称为榴弹机枪或连发榴弹发射器,它能自动装填并实施连发射击。其突出特点是射速高、火力密度大,理论射速300~400发/min,战斗射速100发/min左右;但因发射器/弹药系统质量高达45~65kg,故机动性较差,多采取机载、舰载、车载使用或步兵战斗小组多人使用。其初速与射程大致分为两种,其一是初速在100m/s以内,最大射程400m,其二是初速200m/s左右,最大射程1500~2200m。
榴弹发射器若按发射原理,又可分为常规发射原理、高低压发射原理和瞬时高压原理三类。
常规发射原理,也称为高压原理,其原理与枪炮相同,发射药直接装在药筒内,击发后火药气体推动弹丸运动做功。此类弹药结构简单、技术成熟,但膛压高、后坐力大,发射痕迹明显。
高低压发射原理,是一种高压燃烧、低压膨胀做功的发射原理。其突出特点是:火药利用率高,装药燃烧完全,膛压低,后坐力小,且噪声低。
瞬时高压原理,也称弹射原理,发射时无声、无光、无烟,具有良好的隐蔽性。
榴弹发射器除因不同发射方式和发射原理所决定的不同性能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肩射型榴弹发射器以单独作为一件武器的形式存在,类似于手枪或短霰弹枪——当然,大号得多。可以为前装或者后装。通常由单兵携带和使用,可以如步枪一样抵肩射击,或挟于腰间射击,亦可置于地面如迫击炮般射击。
典型的肩射榴弹发射器有美国于越战期间广泛使用的M7940mm榴弹发射器(后装)、德国HK6940mm榴弹发射器(后装)、瑞士GL-0640mm榴弹发射器(后装)等。
装上M20340mm榴弹发射器的M4A1卡宾枪。(同时亦装有AimpointCompM2红点镜)通常也被称为“枪挂榴弹发射器”,将发射筒以某种方式平行固定于步枪或其它步兵武器的身管旁,利用步枪本身或特别附加的瞄准具进行瞄准。这种方式将榴弹发射器和步枪结合为一体从而更加紧凑,由单兵使用和携带,通常不占用编制。
可以为前装或者后装。射击方式通常和用步枪相似的抵肩射击方法,必要时也可采用迫击炮式发射方法。
典型的附加型榴弹发射器有美国M203、M32040mm榴弹发射器(都是后装)、德国HK79(后装)、HKAG3640mm榴弹发射器、比利时FNEGLM40mm榴弹发射器(后装)、俄罗斯的GP2540mm榴弹发射器(前装)、中华民国T85榴弹发射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QLL91式35mm榴弹发射器(后装,只有防暴弹)等。
附加型榴弹发射器一般也可通过增加肩托、握把等组件改装成肩射型榴弹发射器。亦有一些如HKAG36、M320等是无需增加握把等组件就可作为肩射型榴弹发射器。
也称榴弹机枪,和机枪、自动步枪等武器类似,利用火药燃气做功实现自动连续发射,形成较高的火力密度从而形成强烈的压制和杀伤效果。通常采用弹鼓或弹链供弹,配属步兵时一般使用三脚架,也常见架设于各种战斗车辆(吉普车、步兵战车等)和直升机以及内河巡逻艇上作为支援火力。
典型的自动榴弹发射器有美国Mk-19(40mm)、德国HK GMG(40mm)、俄罗斯AGS-17(30mm)、新加坡CIS 40 AGL(40mm)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87式榴弹发射器(35mm)和04式榴弹发射器(35mm)。
目前新开发的自动榴弹发射器正在向进一步降低重量和采用智能化弹药的方向发展,如Mk 47(40mm)、XM307(25mm)。
以像迫击炮的方式在地上抛射弹药,如日本战时的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等,因使用不便现在较少使用此型设计。
现役榴弹发射器中,已知仅有意大利Franchi公司的GLF90 和AP/AV700两种,可以用来代替步枪同时发射两和三个枪榴弹。
枪口发射型榴弹发射器从二战开始,一些主要国家的步枪都可以发射枪榴弹,当时的方法是在步枪枪口安装一个筒形、杆形或其他结构的发射装置,填入专用的枪榴弹或者对手榴弹做一定改装(如增加尾管等),并在步枪枪膛装填空包弹,用步枪上附加的瞄准具瞄准后击发,以空包弹产生的火药气体推动榴弹飞行。这种发射方式的发射装置就是枪口型榴弹发射器,通常是以步枪附件的形式配发。
二战后,也有部分步枪在设计时就将榴弹发射器作为膛口装置固定设计下来(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81式自动步枪和南斯拉夫仿SKS半自动步枪制造的M59/66步枪)。后来,新型枪榴弹的设计在榴弹尾管中增加了捕捉器,可以直接用普通弹击发,弹头被榴弹尾管的捕捉器捕获。
枪口式榴弹发射器通常可以使用肩射或迫击炮式射击方法。
枪口式榴弹发射器由于发射准备繁琐,反应速度慢,瞄准困难已经很少使用。
这种可肩射可枪挂的榴弹发射器被统称为35mm防暴榴弹发射器系统,是以发射防暴弹为主的武器。这种榴弹发射器最先是作为驻港部队的Z95式自动步枪枪挂式榴弹发射器而亮相的。
榴弹发射器的结构及高低压发射原理均类似于美国的M203,只是口径较小。发射器全长310mm,空重1.45kg,使用寿命大于2000发,射程大约在300m,框架式瞄准具分划从75~350m,射击75m立靶时散布小于0.3×0.4m,实际射速约7~10发 /min。
榴弹全长约115mm,全弹重约145g,初速为75m/s。目前已知的配用弹种包括:DFB91式爆震弹、DFT91式痛球弹、DFR91染色弹、 DFC91催泪弹、DFG91闪光弹。
91式35mm枪挂式防暴榴弹发射器及其两种变型发射器,分别附装在56式7.62mm冲锋枪、81式7.62mm自动步枪和新5.8mm自动步枪的枪管下方,依托枪械操持射击;91式35mm肩射式防暴榴弹发射器为整体型单发榴弹发射器,两种类型的发射器均采用手工装填,单发射击,发射35mm防暴弹系列弹药。
35mm防暴榴弹发射器系统是以防暴为主要任务的低速榴弹发射器系统。90年代初完成武器系统的战术技术论证,90年代中期先后定型了56式7.62mm冲锋枪/35mm枪挂榴弹发射器、35mm肩射榴弹发射器和35mm车载防暴自动榴弹发射器3种发射器,以及两种类型4种型号的35mm防暴榴弹。随着装备的更新,枪挂榴弹发射器又发展演变出81式7.62mm自动步枪/35mm枪挂榴弹发射器和新5.8mm自动步枪/35mm枪挂榴弹发射器,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防暴榴弹发射器系列。
35mm防暴弹系列采用高低压发射原理,全弹质量145g,全弹长114mm,初速约70m/s,最大射程400m。该系列目前包括催泪弹和爆震弹,采用定时延期起爆机构,分为短、中、长三种延期时间,射程分别对应100m、200m和300m。
QLB06式35毫米轻型自动榴弹发射器,有效射程600米,枪重仅9.1公斤,和原87式一样配6发和15发弹鼓,弹丸初速190米/秒,比87式的200米/秒略有降低,但全重轻了近3公斤。
作为原型的QLZ87,两脚架状态下重12公斤,三脚架状态下重20公斤。
LG3 40mm 自动榴弹发射器中国的北方工业公司(NORINCO)生产,人民解放军传统上装备的是各种类型的本国造35毫米榴弹发射器,包括QLZ87榴弹发射器(配有6发或15发的弹夹)和可以安装在突击步枪枪管下的LG1增程榴弹发射器。
后坐力操作是这种LG3 40mm自动榴弹发射器的特色。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已经宣布它的有效射程超过2200米。
这具自动榴弹发射器配有枪口制退器,它的左右两侧都可以用30发容量的盒装弹药夹供弹。
它的开火模式是自动的,循环射速在每分钟340到400发弹药之间。
国产QLT89式榴弹 弹射器武器系统的论证工作是80年代初开始的,研制工作始于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研制成功。现在已生产并装备部队。
主要战术任务和性能:QLT89式榴弹弹射器全称是QLT89式50mm榴弹弹射器,简称89式弹射器,官兵和业内人士都称其为“三无”弹射器。这是一种单兵使用的步兵近战武器,也是一种小型的曲射面杀伤武器,主要装备步兵连、排属分队,也可配备快速反应、侦察等特种兵分队。其主要战术任务是杀伤200~800m距离内的敌有生目标;压制和摧毁这一距离内的敌火力点、轻型土木工事等;在400~800m距离上为步兵分队提供火力支援,掩护班组冲锋。[1]
QLZ87式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QLZ87式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这里的Q代表“轻武器”,L代表“榴弹”,Z代表“自动武器”,是一种既能直射,又能曲射,集杀伤与破甲于一体的步兵自动武器,发射器为轻、重两用型,通常装在三脚架以重型使用。它配备于步兵火力分队,也可配备在作战车辆上。使用杀伤弹可压制800米内敌火力点,杀伤1750米内暴露的和隐蔽的敌集团有生目标;使用破杀弹可毁伤600米内敌轻型装甲目标,必要时,可对敌武装直升机进行射击。[2]
W87 35毫米自动榴弹发射器一种全自动的身管武器,从外型上看如轻机枪或重机枪。
中国35毫米W87式自动榴弹发射器(35mm W87 Automatic Grenade Launcher)是一种全自动的身管武器。从外型上看如轻机枪或重机枪;从其对目标的毁坏程度看,则如同火炮,故又称为“步兵用微型炮”。该武器特点:重量仅12~20千克,相当于一挺机枪;具有一定的反装甲能力,可穿透80毫米厚的钢板;具有对空射击能力;可装在直升机上打坦克;可作突击武器用。产品自问世以来,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重视。
04式自动榴弹发射器(QLZ-04,QLZ为源自官方翻译的拼音“枪-榴弹-自动”的类别代码,照正常而言的拼音是“2004式全自动榴弹发射器”,以下简称为QLZ-04)是一挻由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研制的自动榴弹发射器,是针对中国87式自动榴弹发射器(以下简称为QLZ-87)的设计缺失而研制的全新型号,为目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制式榴弹发射器之一,发射35 × 32 毫米榴弹。[3]
榴弹发射器据粗略统计,装备使用榴弹发射器的国家达30多个,口径一般为30~50mm,
美国选用了40mm口径,前苏联选用了30mm和40mm两种口径。美国于1983年正式装备MK19-3式40mm自动榴弹发射器,至1989年,有关厂商已向美国陆、海、空三军提供了2000余具MK19-3式自动榴弹发射器。此外,美军还装备有M203式和PI-M203式榴弹发射器,美警方装备了MM-1式多发半自动榴弹发射器。
前苏联列装了AГC-17式30mm自动榴弹发射器和附装在AK-74式5.45mm突击步枪下方的BГ-25式40mm榴弹发射器。
德国装备使用的榴弹发射器包括HK69A1式和MZP40mm榴弹发射器,德警方装备了MZP-1式榴弹发射器。
英国装备了400多具美国M79式榴弹发射器。
法国海军陆战队装备了原比利时PRB公司研制的NR8111式榴弹发射器。
南非生产装备了阿姆斯科MGL40mm6发装半自动榴弹发射器。
另外,以色列、韩国等国装备有美国MK19-3式自动榴弹发射器,北约和东南亚各国装备有美国M203式榴弹发射器,非洲一些国家装备有前苏联AГC-17式40mm自动榴弹发射器
自动榴弹发射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陆军研制并装备了几种发射50mm榴弹的掷弹筒;德军在改装后的27mm信号枪上配以相应的榴弹,用以对付战场上众多的步兵和装甲目标,这种大口径战斗手枪,可算是榴弹发射器的雏型。
50年代,为了提高步兵的独立作战能力,填补手榴弹与迫击炮之间的火力空白,美国首先全面开展了对小型榴弹及其发射装置的研制工作。1953年,马修森工具公司生产的、外形很象史蒂文斯12号撅把式猎枪的单发发射器被军方选中,并于次年命名为M79式40mm榴弹发射器(亦称榴弹枪)。1960年初,正式定型第一个40×46,mmSR制式榴弹#O&-#*[-24]#*-M406高爆杀伤弹。1961年M79式榴弹发射器正式交付部队使用。自60年代以来,榴弹发射器得到了迅速发展。美国陆、海、空三军在越南战场上先后试用了包括单发(整体型和附装型)、自动和机载等十余种不同型号、不同类型的榴弹发射器,包括40×46,mmSR和40×53,mmSR两大系列50余种40mm榴弹。1969年,美军又研制出使用轻便的M203式枪挂榴弹发射器,用以取代M79式榴弹发射器。
继美国之后,西欧一些国家也纷纷进行仿效研制。1969年,联邦德国完成了HK69式40mm榴弹手枪的研制工作,它保留了原德军大口径战斗手枪的特点。尔后,经改进又研制出HK69A1式、MZP式和警用的MZP-1式榴弹发射器,以及附装在步枪下方的HK79式榴弹发射器。同期发展的还有瑞士的小隼、奥地利的M203式、比利时的FN40式榴弹发射器等。英国也先后研制出了希尔顿HG#K40mm榴弹发射器。
在越南战争期间,苏联也加紧了自动榴弹发射器的研制工作,于1972年正式装备了AГC-17式30mm自动榴弹发射器,并进一步发展出可装在攻击直升机和江河巡逻艇上的AГC-17式变型产品。80年代中期,苏联又研制成功可附装在AK-74式5.45mm突击步枪护木下方的BГ-25式40mm枪挂榴弹发射器。
榴弹发射器榴弹发射器的发展方兴未艾,总的发展趋势是:
减小系统质量,提高机动能力
自动榴弹发射器射速高,火力密度大,但发射器加上弹药的系统质量高达45~65kg,需多人才能使用和搬运,给战场机动带来极大不便。为此,各国都从多种途径减小其质量,以提高机动能力。例如,美国的MK19-3式榴弹发射器加上弹药总质量达81kg,需4~6人搬运;而后来的苏联AГC-17式榴弹发射器总质量为45kg,只需2~3人即可搬运,其机动性大大优于MK19-3式榴弹发射器。
改进总体布局,适应未来要求
与步枪合为一体的附装型单发榴弹发射器将成为未来单兵榴弹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英国人设想2000年单兵武器是上下两管,上管为大口径榴弹发射器,下管为小口径无壳弹枪。美国推行的先进战斗步枪计划也曾提出在无壳弹枪上兼装榴弹发射器。
提高威力,减小弹质量,精简配套
这也是改进榴弹发射器以提高性能的主要方面。美国曾对M433式杀伤破甲两用弹加以改进,对M430式的改进也已列入日程,并提出如下要求:新的榴弹应比现有40mm口径榴弹轻得多,而射程、精度和威力则优于现行40mm弹药,而且配用更先进的引信。同时,美国也对品种和型号多达50余种的40mm榴弹系列进行简化,形成以杀伤破甲两用弹、杀伤弹和教练弹为主、配以少量特种弹的40mm榴弹系列。
扩大应用范围,发展外延产品
各国除大力发展步兵用榴弹发射器外,还积极发展车载、机载、舰载和警用自动榴弹发射器,扩大它的应用范围。此外,还设想将瞬时高压原理的无痕发射应用于民用,以满足高层建筑的救援、灭火等需要。
利用新技术、探索新原理
当高低压发射原理、弹射原理成功地应用于榴弹发射器时,曾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迅速加以推广。在榴弹发射器的40多年发展史中,新技术、新原理赋予了它不同于其他武器的新颖性。不难预料,无壳、可燃药筒和半可燃药筒技术,以及各种增程技术和新的原理将不断为这种似枪非枪、似炮非炮的边缘武器所吸收,并赋予榴弹发射器以新的生命力。
世界各国不同型号的榴弹发射器性能对比:
国别 | 比利时 | 比利时 | 德国 | 德国 | 德国 |
型号名称 | FLY-K,NR8111式 | PRB426式 | MZP | HK79式 | 齐射 |
口径mm | 52 | 50 | 40 | 40 | 40 |
初速(m/s) | 90 | 70 | 75 | 76 | |
最大射程m | ≥400 | 350 | |||
有效射程,m | 200~600 | 200~300 | |||
表尺射程m | 50~350 | ||||
射速(发/min) | |||||
发射方式 | 单发 | 单发 | 单发 | 齐射 | |
供弹方式 | 手工装填 | 手工装填 | 手工装填 | ||
发射器长mm | 605 | 683(肩托拉出)463(肩托缩回) | 330 | ||
发射管,长mm | 356 | ||||
发射器质量kg | 4,5(不含弹) | 2.62 | 1.5 | 15(含10发弹) | |
榴弹质量kg | 0.75 | 0.72 | |||
榴弹长mm | 330 | 250 | 46 | ||
装备时间(年) |
国别 | 德国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型号名称 | HK榴弹机枪 | M203式 | PI-M203式 | M79式 | MM-1式军用型 |
口径mm | 40 | 40 | 40 | 40 | 40 |
初速(m/s) | 240 | 75 | 74.7 | 76 | |
最大射程m | 400 | 400 | 400 | ||
有效射程m | 直射距离1500(,面目标,)1000(,点目标,) | 350 | 350(面目标)150(点目标) | 350 | |
表尺射程m | |||||
射速(发/min) | 7~10(战斗射速) | 6~8(战斗射速) | 144(理论射速)30(战斗射速) | ||
发射方式 | 自动 | 单发 | 单发 | 半自动 | |
供弹方式 | 弹鼓 | 转轮 | |||
发射器长mm | 630 | 380 | 381 | 737 | 635 |
发射管长mm | 305 | 305 | 356 | ||
发射器质量kg | 20空重 | 1,36(不含弹)1,63(含弹) | 1,36(不含弹)1,63(含弹) | 2,72(不含弹)2,95(含弹) | 5,7(不含弹) |
榴弹质量kg | 0,277 | 0,277 | |||
榴弹长mm | 53 | 46 | 46 | 46 | |
装备时间(年) | 1970 | 1970 | 1970 | ||
备注 | 研制 | 生产 | 生产 | 停产 | 装备 |
国别 | 美国 | 美国 | 美国 | 南非 | 南非 |
型号名称 | MM-1式警用型 | XM174式 | MK19-3式 | 阿姆斯科MGL | 阿姆斯科 |
口径/mm | 37/38 | 40 | 40 | 40 | 40 |
初速(m/s) | 76 | 240 | 76 | 76 | |
最大射程m | 137 | 400(普通榴弹)1000(,火箭增程弹,) | 2200 | 400 | 425 |
有效射程m | 120 | 350 | 1600 | 375(面目标)150(点目标) | 375(面目标)150(点目标) |
表尺射程m | 375 | 375 | |||
射速(发/min) | 24~36(战斗射速) | 300(理论射速)90~100(战斗射速) | 325~375(理论射速) | 18 | 40(理论射速)15(战斗射速) |
发射方式 | 单发 | 自动,半自动 | 单,连发 | 半自动 | 单发 |
供弹方式 | 转轮 | 弹箱 | 弹链 | 转轮 | 手工装填 |
发射器长/mm | 546 | 712 | 1028 | 788(肩托拉出)566(肩托缩回) | 665(肩托拉出)475(肩托缩回) |
发射管长mm | 310 | 340 | |||
发射器质量kg | 9(含弹) | 7,25(不含脚架,接合器,)7,7(含脚架接合器) | 34(不含三脚架)42,5(含三脚架) | 5,3(不含弹)6,5(含弹) | 3,7(不含弹) |
榴弹质量kg | |||||
榴弹长/mm | 46 | 46 | |||
装备时间(年) | 1983 | ||||
备注 | 装备 | 未列装 | 装备 | 生产 | 生产 |
国别 | 前苏联 | 前苏联 | 俄罗斯 | 瑞士 | 西班牙 | 新加坡 |
型号名称 | БГ-15式 | AГC-17式 | ГП-30式 | 小隼 | SB40,LAG式 | CIS-40GL式 |
初速/(m·s) | 80 | 183 | 76 | 400(杀伤榴弹)600(箭形,榴霰弹,) | 240 | 76 |
最大射程m | 450 | 1750 | 600(杀伤榴弹)150(箭形榴霰弹) | 2200 | 400 | |
有效射程m | 1200 | 1500 | ||||
表尺射程m | 400 | 350 | ||||
射速(发/min) | 7~10(战斗射速) | 65(战斗射速) | 60(理论射速) | 200(理论射速) | ||
发射方式 | 单发 | 单,连发 | 单发 | 连发 | 单发 | |
供弹方式 | 手工装填 | 弹鼓,弹链 | 弹匣 | 弹链 | 手工装填 | |
发射器长mm | 350 | 840 | 1100(战斗状态)900(携行状态) | 980 | 655 | |
发射管长mm | 415 | 305 | ||||
发射器质量kg | 1.5 | 35(不含弹链,含三脚架) | 1.3 | 6(不含弹匣)6,6(含实弹匣) | 30 | 2,35(不含弹)2,65(含弹) |
榴弹质量kg | 0.225 | 0,115(杀伤榴弹)0,070(箭形榴霰弹) | ||||
榴弹长mm | 28 | |||||
装备年代 | 1975 | |||||
备注 | 装备 | 装备 | 生产 | 生产 | 生产 |
国别 | 新加坡 | 意大利 | 英国 | 英国 | 英国 |
型号名称 | CIS40-AGL式 | GLF-90式 | 希尔顿HG40式 | 50A式 | 50C式 |
口径mm | 40 | 5,56/7,62 | 40 | 50 | 50 |
初速/(m·s) | 241 | 75 | 400 | 400 | |
最大射程m | 2200 | 400~600(用5.56mm发射管发射) 700~900(用7.62mm发射管发射) | 375 | ||
有效射程m | |||||
表尺射程m | |||||
射速(发/min) | 325~375(理论射速) | ||||
发射方式 | 连发 | 单发 | |||
供弹方式 | 弹链 | 手工装填 | |||
发射器长mm | 966 | 460(行军状态) | 388 | ||
发射管长mm | 350 | 310 | |||
发射器质量kg | 33 | 8(含发射管和底座) | 6,5~8,5 | 6,5~8,5 | |
榴弹质量kg | |||||
榴弹长mm | 53 | 46 | |||
装备时间(年) | |||||
备注 | 生产 | 生产 | 生产 | 生产 | 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