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逐步形成,全区拥有工业企业489家、高新技术企业130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3家。形成了先进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并积极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轨道交通装备、航空产业、汽车及零配件等三大千亿产业集群也正在逐步形成。目前,该区的轨道交通装备集聚了 电力机车、时代电气、南车电机等一大批整车及关键核心 设备制造企业,总销售规模达500亿元。航空产业拥有中航工业、南方宇航、山河智能(行情 股吧 买卖点)等骨干企业,2011年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而在汽车产业方面,年产20万辆整车的北汽南方基地一工厂已实现新车下线,南车株洲所与曙光汽车集团合资组建湖南南车黄海电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正在打造中国最大的新能源客车产业化基地。
市场创造模式: 区域范围内首先出现专业化市场,为 产业集聚的形成创造了重要的市场交易条件和信息条件,最后使产业的生产过程也聚集在市场的附近。在我国,市场创造模式形成 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是 浙江省,该省内有许多颇具规模的 专业化市场,最终形成了一个个具有完整 产业链的 产业集群。
资本转移模式: 一般是发生在有 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当一个规模较大的企业出于接近市场或节约经营成本的考虑,在生产区位上作出重新选择,并投资于一个新的地区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朝这个地区汇聚。这样一种 产业集聚的形成,主要是通过一定数量的资本从外部的迁入。我们把缘于 资本迁移和流动而形成的 产业集聚现象,称作资本迁移模式。目前,国内在 资本迁移模式下形成的 产业集聚或 产业集群有很多,其中起推动和促进作用的迁移性资本主要是 外商直接投资。
指向性集聚 :这是为充分利用地区的某种优势而形成的 产业(企业)群体。通常是在拥有大量 廉价劳动力的地区、原材料集中地、市场集中区或 交通枢纽节点。这些 区位优势因素作为某种重要指向,吸引形成了 产业(企业)集聚体。
经济联系集聚 这种集聚的目的在于加强地区内企业之间的 经济联系,为企业发展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它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 纵向 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 纵向 经济联系是指一个企业的投入是另一个企业的产出,这是种 投入产出 关联关系;另一种是 横向经济联系形成的 产业集聚。 横向经济联系是指那些围绕着地区 主导产业与部门形成的 产业集群体之间的关系。
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 产业转移大体分为 国际产业转移、 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三种。有学者认为, 产业集聚对当前流行的 产业转移理论形成重要挑战。 产业集聚使东南 沿海地区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即高度 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 产业配套条件。这一条件一旦形成并趋于成熟后,再转向其他地区的成本就大大提高了。他认为原来我们所期待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工、纺织等 产业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会随 经济成长逐渐向中西部转移,很值得研究。然而,我们认为 产业集聚与 产业转移并不矛盾,恰恰相反,它们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首先,我们从 产业集聚形成的过程来看,伴随着区域的资源开发、 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及其配套设施建设,受 规模经济内在要求的驱动,必然会导致不同等级规模的生产相同产品或类似产品,或者生产它们上 下游产业产品的企业集中连片布局,其结果是在集聚机制的作用下,不同城镇之间通过 产业关联和其他一些经济联系而集聚成群。这里所提到的“集中连片布局”,就包含着 产业转移的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生产相同、相似产品的企业,或生产上下游产品的企业,在外在 规模经济的驱动力下,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交易和信息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必然会逐步把本 企业转移至相关产品的集聚区发展。
产业集聚包含着 产业转移的因素,还体现在外商投资促成产业集聚的形成。外商投资建厂,也是通过 产业转移形成集聚的一种现象。外商在内地投资建厂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外商把自己国家或地区的相对劣势 产业完全转移到内地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使转入地区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 劳动力等条件,发展新产业,带动 经济增长,为形成产业集聚创造条件;
另一种,外商将生产线转移到有发展潜力的地区,把包括管理机构、科研开发机构等在内的企业总部留在本地。
这样,一方面从 产业转入地看,承接相对于本地区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有利于带动该地区 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形成产业集聚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从产业转出地看,转移出企业的生产线,有利于企业总部全力研发 新产品,创造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集聚。其次,从 产业集聚形成后的发展趋势看,产业集聚也会引起 产业转移。在某一地区形成 产业集聚以后,采取集聚方式地区的 经济竞争力显著高于没有采取这种方式的地区,就会吸引其他地区的企业向产业集聚地区实行 产业转移。这不仅包括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从分散地向集聚地转移,还包括相关专业性外部服务业和配套设施的转移。这种集聚的形成不但能带来 外部规模经济,创造社会价值,而且还能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
可见, 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 产业转移,产业集聚本身就包含着 产业转移的因素,并且产业集聚是产业转移的结果。一方面,由于某地的资源或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分散在附近的同类企业,为了追逐 外部规模经济逐步转移至该地,并且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形成 产业集聚;另一方面,依据本地的比较优势,引进外商投资,使国外或地区外 产业转移到本地,发展本地优势产业,进而形成集聚。这种 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的过程,我们定义为“ 吸纳效应”。随着集聚的发展,集聚区 经济快速增长。但是,由于 竞争日益激烈,一方面, 沿海地区原有的技术含量较低、 劳动密集型的集聚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于 供给和需求结构变化以及成本过高等因素会出现集聚不 经济的现象;另一方面,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升级的要求,势必导致一些已有的技术相对落后的成熟集聚产业发展缓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集聚区的经济发展。
为保持 竞争优势,在竞争中实现 外部规模经济,就要求原集聚区不断进行 技术创新,寻求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另外,原有 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依据产业 梯度转移理论使之逐渐转移到有接受能力的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以充分利用其天然的原材料和充足的 廉价劳动力。我们将由于 经济的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引起原集聚 产业规模不经济而导致的产业向其他经济 欠发达地区转移的现象称之为“释放效应”。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认为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并不矛盾,相反它们是互动关系。一方面, 产业集聚的最初形成过程,就是分散在周围地区的一些 相关产业在 外部规模经济的驱动下,逐渐转移到该地区形成集聚。形成 产业集聚的趋势以后,随着 经济的发展,集聚地区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就会吸引更多的企业向该地进行 产业转移,形成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互动效应。另一方面,随着 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当这种集聚超过一定的合理规模时,规模效益就会呈现递减趋势,不得不将其比较劣势 产业向周围有接受能力的经济 欠发达地区实行 产业转移,同时根据动态 比较优势发展新一轮的集聚产业。
规模经济有 外部规模经济和 内部规模经济之分,前者指 产业集聚的外部 经济效益,后者是指随企业自身的规模扩大而产品成本降低的经济效益。 产业集聚可以提高 劳动生产率。 英国 经济学家 马歇尔发现,集中在一起的厂商比单个孤立的厂商更有效率( 外部经济)。 相关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促进行业在区域内的分工与合作。 这主要体现在:
(1)有助于上下游企业都减少搜索原料产品的成本和 交易费用,使产品生产成本显著降低。
(2)集群内企业为提高协作效率,对生产链分工细化,有助于推动企业群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集聚使得厂商能够更稳定、更有效率地得到供应商的服务,比较容易获得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及时了解本行业 竞争所需要的信息。
(4)集聚形成 企业集群,有助于提高谈判能力,能以较低的代价从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处获得 公共物品或服务。 (5)由于集聚体本身可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会,会对外地相关人才产生磁场效应。集聚区内有大量拥有各种专门技能的人才,这种优势可使企业在短时间内以较低的费用找到合适的岗位人才,降低用人成本。
产业集聚可以促进创新。企业的创新常常来源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 产业集聚中,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发现市场机会,研发新的产品。由于集聚,不同公司员工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增多,有助于相互间的思想碰撞而产生 创新思维。同一园区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定期交流会对各个企业带来创新灵感,这是知识 技术外溢性的体现。
波特的企业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中四个决定因素是: 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 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间竞争,这四个因素是企业拥有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企业是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产业园区的集聚企业具备这些条件,为提高本企业、本行业甚至本区域的竞争力提供了可能。 产业集聚加剧了竞争,竞争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竞争不仅仅表现在对市场的争夺,还表现在其他方面:同处一地的同行业企业有了业绩评价的标尺,可以相互比较。这给企业带来了创新的压力与动力,迫使企业不断降低成本,改进产品及提高服务,追赶技术变革的浪潮。集聚区内的企业比起那些散落在区外的企业,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更容易进入这一行业的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