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X系列是LEXUS雷克萨斯全尺寸大型SUV产品系列,以出色的越野能力和豪华舒适的内部空间而享誉全球。LX570于2008年首次登陆中国,2012年2月最新改款的LX570市场建议零售价为人民币1,733,000。LX570集多项创新科技与顶级配备于一身,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让驾驶者驾控自如,同时也让乘坐者感到无比舒适愉悦。
1996 - 1998
LX车系的第一代车型为LX450,也是LEXUS雷克萨斯品牌中第一款SUV车款。LX450于1996年1月在北美市场发表上市。LX450采用212马力的1FZ-FE发动机与4速自动变速箱,1FZ-FE发动机排气量4.5升,直列6缸+顶置凸轮轴+24气门的形式在当时非常先进,越野状态下的低速扭力和低扭可持续性非常优异。分动箱采用Torsen LSD中央差速器,全时四驱,可根据需要自动分配前后轮扭力,越野时可以锁定中央差速器,保持前后轮固定的抓地力。在极度恶劣的地形,可以手动电控锁定后桥和前桥的差速。LX450的底盘是典型的硬派越野车构造,具有雄壮的独立承载大梁、坚固的前后整体桥,在悬架形式方面,前桥采用3连杆和螺旋弹簧,后桥采用4纵1横的5连杆和螺旋弹簧,这种悬架形式除了讲究高强耐用,也保留了相当的舒适度。
1998 - 2008
外观外观LX470于1998年1月上市取代LX450。LX470自在美国上市以来品质更上一层, 1999年起连续多年在美国J. D. Power and Associates调查中脱颖而出,接连获得新车品质调查 (IQS)、长期可靠度调查(VDI)L-SUV级的冠军,其生产工厂ARACO也同样获J. D. Power and Associates亚洲区Silver Plant Quality Award,上市三年,年平均销售量均超过万辆。 LX470搭载2UZ-FE V8引擎,能产生238ps (4800rpm)之最大马力,及443牛米的 (3400rpm) 最大扭力输出,为顾及越野需求在1100rpm即可输出80%的扭力,转速超过2000rpm动力即绵延不绝,让车重超过2.5吨的LX470由静止加速至60mph仅需9.7秒。
2006年的LEXUS雷克萨斯LX470经历了小改款,在原有豪华配置的基础上增加许多先进设计与豪华配备。在性能方面,在增加了一个更加强劲的V8引擎和一些改进后,性能获得大幅度提升。在安全技术设备方面,LX470增添了一个轮胎压力检测系统,它能检测到某一轮胎中气压的急剧下降,从而避免了这种情况下的车体失控。另外,2006款的 LX 470音响系统也升级为标准的11扬声器的Mark Levinson®高品质音响系统。2006款LX470的外型比原来增加了LED 尾灯,重新设计的18英寸石墨抛光的合金轮毂和三种可选的车体颜色。
2008 至今
外观外观2008年,LX570的上市替代了LX470,成为了第三代LX。与LX470相比,LX570长宽各增加了110mm和30mm,并且在性能、科技含量、舒适性和安全性方面都有所提升,其越野和行使性能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LX570搭载了一台5.7升V8发动机,可实现270千瓦最大功率和530牛米最大扭矩,拥有同级SUV中最充沛的动力和最灵敏的引擎反应,使LX 570的越野性能达到了同类车型中前所未见的全新高度。同时,LX 570搭载了全新六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系统,在改善性能和油耗的同时,更显著降低排放量。
LX 570还配备了LEXUS雷克萨斯全球首创、领先同级的自动爬坡控制系统(Crawl Control)。当车辆遭遇雨雪、岩石、沙地或者陡峭山坡等恶劣地势,该系统通过调控发动机速度与输出功率以及制动力,保持低速行驶的稳定性,使驾驶者能专注操作方向盘,无需分心于踩油门或刹车踏板。
雷克萨斯LX570(9)2012年2月,LX570在外形上经历了一次小改款。经历全新改款的LX 570采用LEXUS雷克萨斯纺锤形前格栅,该设计是LEXUS雷克萨斯全新家族式脸谱,日后将应用于全系车型。车型的前后保险杠、车尾组合灯以及外后视镜均经过重新设计,愈发勾勒出锋锐犀利与粗犷大气的风范。此外,新增加的L型LED日间行车灯令该车型更添时尚气息,而后角窗镀铬条和侧面防擦条则提升了车辆美观,并对车辆提供有效保护。在外观方面,新款LX 570还新增水银灰云母色以及亮褐金属色两种配色方案供消费者选择。
LEXUS雷克萨斯LX570前排座椅除拥有十向调节功能外,其座垫长短还可以伸缩,地板采用剧院式设计,前低后高的座椅设计让车内所有乘客都可以保持良好的视野。LX570的空调出风口遍布车厢里的各个角落,即使是第二、三排的乘客也能获得与第一排相同的温度享受。另外,LEXUS雷克萨斯的内部材质与做工一向令人称道,在如此昂贵的LX570上面自然也不能马虎,随处可见的精致视觉以及良好接触手感证明了这款全尺寸SUV的豪华程度。
除此之外,新款LX 570对内饰设计和材质进行了全面升级。全新设计的仪表盘和音响系统控制面板遵循LEXUS雷克萨斯未来设计风格,呈现简洁与易操作的特点。新款LX 570内饰采用华丽考究的桃花心木,而出风口外包围面板、杯座盖、USB盒盖、后座加热控制面板及中控面板上部也均改为高亮度银材质,更彰显整车的品质和尊贵感。新款的LX 570对舒适性的追求也不例外:新增加的方向盘加热功能以及改良过的前排座椅通风和加热功能,为驾驶员营造更加舒适的驾驶空间;而新增加的前排座椅与方向盘自动回位功能,在方便驾驶员进出的同时,也体现出LEXUS雷克萨斯在人性化方面的不懈努力。
LX 570配备了5.7升V8发动机,最大功率270千瓦,最大扭矩530牛米,赋予了LX 570同级别SUV中最优越的动力性能。不仅如此,经过精心调校的发动机与全新六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系统完美匹配,在改善性能和油耗的同时,显著降低排放量。
LX 570采用了LEXUS雷克萨斯全球首创的四轮主动悬架高度控制系统 (AHC)和适应式可调悬架系统(AVS)。通过将AHC、AVS和四个车轮上的悬架整合在一起,车辆得以根据驾驶环境实时保持最佳姿态,显著提升车辆的操控性能。高速行驶时,AHC系统可将车身前轮位置降低20毫米,后轮位置降低15毫米,以降低车辆重心,确保车辆高速行驶时的稳定性和乘坐的舒适度。在越野行驶状态下,AHC系统则可自动将车身前轮位置升高50毫米,后轮位置升高60毫米,从而提升车辆的通过能力。
更值得一提的是,LX 570还搭载了LEXUS雷克萨斯全新的、领先同级别的自动爬坡控制系统(Crawl Control)。当车辆行驶在雨雪、岩石、沙地,或者陡峭山坡等需要驾驶者对速度进行细微调整的路面时,该系统会自动控制发动机的转速和动力输出以及刹车制动力,保持稳定的低速行驶。该系统启动后,驾驶者可以专注地掌控方向盘,利用三档车速选择开关调节车速,无需分心于油门或刹车踏板的控制,使操控更加自如。不仅如此,自动爬坡控制系统还会启动差速器锁定装置(Virtual locking differentials),以减少车轮打滑并优化底盘表现。
此外,坡道起步辅助控制系统 (HAC),可确保车辆在陡坡或湿滑路面时的平稳起步,并有效避免车辆打滑或溜车,提供更舒适的越野驾驶操控性。
为全面保证车辆在各类公路及越野行驶状态下的稳定性,LX 570还精心配备了诸多操控和制动控制系统。通过电子制动力分配(EBD)、刹车防抱死系统(ABS)、制动辅助系统(BA)、业界领先的主动牵引力控制系统(A-TRC),以及车身稳定控制系统(VSC)等前沿技术的协同作用,LX 570无论在公路或越野行驶状态下,都能提供驾驶者更稳健的提速,更灵敏的操作和更自信的驾驭乐趣。
LX570配备了集舒适和豪华于一身的顶级安全配置。除了领先行业标准的10个标准气囊,LX570还内置了同级别SUV中最高规格的前排座椅主动头枕(AFH),当车尾部遭受一定力度的撞击而乘客的身体移向座椅靠背时,头枕将瞬间向上前方移动,缩短乘客头部与座椅头枕间的距离,有效保护乘客的头部和颈部。盲区监视器(位于前进气格栅和前排乘客席外后视镜),第一次运用在LEXUS雷克萨斯车系中。该功能特为城市环境中的路况而设计(如车库停车等)。通过安置在前进气格栅和前排乘客席外后视镜下的摄像头,驾驶者只需轻按仪表板上的按钮,即可查看标准导航屏幕上的图像,检查盲区情况。
此外,标配的自适应照明系统(AFS)能够有效增加弯道的照射面积,降低驾驶者在夜晚弯路上行车的疲劳程度,使驾驶者能够看清转弯处的实际路况,进而有充分的时间来应付紧急情况,从而明显提升夜晚弯路上行车的安全性。
LX570继承了原来丰田陆地巡洋舰的硬派风格,在越来越多的城市型SUV当中愈发显得鹤立鸡群。仅从前脸你就可以看出它的肌肉是多么的发达,无论是前发动机舱盖,还是外凸式的前大灯,都在塑造着强健的形像。不过想想,如果不从外观和配置上下点功夫的话,又怎么能跟它的同胞兄弟兰德酷路泽区分得开呢!
LX570天生有着一付野蛮的外表,虽身着华丽的外衣,却抹不掉它与生俱来的野性。 LX570的白色车身很整,没有加入未喷漆的原色保险杠或下护板来刻意强调越野能力,也许是因为它对于自己的非承载车身和较高的离地间隙已经足够自信,又或者是为了保证能留给人们视觉上的整体和谐,以及豪华印象。
在看过LX570的雄壮外表之后,车内的纯黑内饰就不会令人感觉意外了。可能有人觉得运动与豪华本身是兼容性较差的两个元素,但实际上这真的是个误会,在彰显越野性的LX570上面,你能清晰地感觉到它真的是挺豪华的。雷克萨斯一向在营造豪华氛围上面挺肯花心思和功夫的,否则也不能在短短数年时间里就达到了可以跟资深豪华品牌的奔驰、宝马之流的相抗衡。
车身尺寸和容量 | ||
车身全长(毫米) | 5,010 | |
车身全宽(毫米) | 1,970 | |
车身全高(毫米) | 1,920 | |
轴距(毫米) | 2,850 | |
轮距(毫米) | 前轮 | 1,640 |
后轮 | 1,635 | |
最小转弯半径(车轮) (米) | 5.9 | |
最大总质量(公斤) | 3,350 | |
整备质量(公斤) | 2,825 | |
最小离地间隙(毫米) | 225 | |
接近角(主动悬架高度控制为正常模式时)(度) | 29 .0 | |
离去角(主动悬架高度控制为正常模式时)(度) | 20 .0 | |
油箱容积(升) | 138 【93+45 (副油箱)】 | |
承载人数 | 8 | |
发动机 | ||
型号 | 3UR-FE | |
类型 | V型8缸 顶置双凸轮轴32气门带双VVT-i* | |
排气量(毫升) | 5,663 | |
内径/ 冲程(毫米) | 94.0 / 102.0 | |
压缩比 | 10.2 : 1 | |
最大功率(千瓦/ 每分钟转数) | 270 / 5,600 | |
最大扭矩(牛米/ 每分钟转数) | 530 / 3,200 | |
最高时速(公里/ 小时) | 220 | |
0到100公里/ 小时加速时间(秒) | 7.8 | |
推荐燃油等级 | 93号或以上 | |
底盘与悬架 | ||
驱动系统 | 全时四驱带Torsen LSD* | |
变速系统 | 6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系统 | |
悬架系统 | 前悬架 | 独立双叉式悬架带横向稳定杆 |
后悬架 | 4连杆机构式悬架带横向稳定杆 | |
减震器及高度控制 | 四轮主动悬架高度控制AHC及适应式可调悬架系统AVS | |
转向系统 | 自动爬坡控制系统(Crawl Control) + 越野转向辅助系统(Off-road Turn Assist) | |
合金轮毂尺寸 | 18 x 8.0J | |
轮胎尺寸 | 285 / 60R18 | |
制动盘 | 前 | 通风式 |
后 | 通风式 |
车身尺寸和容量 | ||
车身全长(毫米) | 5,010 | |
车身全宽(毫米) | 1,970 | |
车身全高(毫米) | 1,920 | |
轴距(毫米) | 2,850 | |
轮距(毫米) | 前轮 | 1,640 |
后轮 | 1,635 | |
最小转弯半径(车轮) (米) | 5.9 | |
最大总质量(公斤) | 3,350 | |
整备质量(公斤) | 2,825 | |
最小离地间隙(毫米) | 225 | |
接近角(主动悬架高度控制为正常模式时)(度) | 29 .0 | |
离去角(主动悬架高度控制为正常模式时)(度) | 20 .0 | |
油箱容积(升) | 138 【93+45 (副油箱)】 | |
承载人数 | 8 | |
发动机 | ||
型号 | 3UR-FE | |
类型 | V型8缸 顶置双凸轮轴32气门带双VVT-i* | |
排气量(毫升) | 5,663 | |
内径/ 冲程(毫米) | 94.0 / 102.0 | |
压缩比 | 10.2 : 1 | |
最大功率(千瓦/ 每分钟转数) | 270 / 5,600 | |
最大扭矩(牛米/ 每分钟转数) | 530 / 3,200 | |
最高时速(公里/ 小时) | 220 | |
0到100公里/ 小时加速时间(秒) | 7.8 | |
推荐燃油等级 | 93号或以上 | |
底盘与悬架 | ||
驱动系统 | 全时四驱带Torsen LSD* | |
变速系统 | 6速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系统 | |
悬架系统 | 前悬架 | 独立双叉式悬架带横向稳定杆 |
后悬架 | 4连杆机构式悬架带横向稳定杆 | |
减震器及高度控制 | 四轮主动悬架高度控制AHC及适应式可调悬架系统AVS | |
转向系统 | 自动爬坡控制系统(Crawl Control) + 越野转向辅助系统(Off-road Turn Assist) | |
合金轮毂尺寸 | 18 x 8.0J | |
轮胎尺寸 | 285 / 60R18 | |
制动盘 | 前 | 通风式 |
后 | 通风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