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布式新能源系统安装在用户终端,主要解决用户对冷(空调制冷、制冰、储藏、降温等)、热(蒸汽、热水、采暖等)、电的需求。分布式新能源系统利用多种新能源技术和系统匹配技术及智能控制技术,将多种新能源进行综合利用,辅以少量的常规能源,满足用户对能源的各种需求,实现能源的最大化利用,突显新能源的节能效益。
(1)模块化,分布式。不同新能源系统进行模块化匹配和系统化集成,分布式安装,系统形式灵活,运行安全可靠,操作和维护简便。
(2)以新能源为主,能源综合利用。以各种新能源最新技术集成应用为主,解决能源需求问题,辅以少量常规能源,最大化利用新能源,承担节能减排的重要使命。
(3)冷热电联供。分布式新能源系统技术综合考虑各种能源需求,实现冷热电联供。
(4)智能控制。通过远程监控,分布式集成控制,智能控制等手段实现系统控制的最优化,操作方便,维护简单。
(5)系统形式灵活。不同新能源系统的结合实现多种形式的系统,系统可灵活匹配,形式多样,满总各种能源需求。
(1)新能源利用技术。
新能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能源泛指能够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的得的可利用能源,外延涵盖了高效利用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代替能源、核能、节能等。狭义的新能源指除常规性能源和大型水利发电之外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海洋能、小水电和核能等能源的总成。现阶段对风能、海洋能、小水电和核能的利用主要集中在电能的转换上,而对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的利用除了将其转换为电能外,还应用于向热能和燃气的转换上。
(2)新能源与常规能源结合技术。利用新能源技术的特点,与常规能源进行结合应用,最大化的利用新能源,实现少量常规能源的补充,来解决用户需求的稳定性、连续性、舒适性,或满足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能源需求。两者的结合方式、形式、比例、运行控制等综合技术。
(3)综合系统匹配与优化技术。以系统解决方案的概念进行分布式新能源的匹配和优化,实现用户需求的系统化解决,同时配置合理,运行优化,经济效益高。
(4)智能控制、远程监控与集群优化控制技术。
随着新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新能源产品的商业化得到大力推广,自2010年以来,工农业方面的应用逐步增多。从太阳能光热、光电技术来看,光热利用不再局限于提供热水而是逐步向取暖、制冷、烘干和工业应用方向拓展,光伏发电方面我国截止2015年6月底装机容量亦已高达3578万千瓦;从空气能、地热能利用技术来看,随着热泵技术的成熟,空气能、地热能制冷、供热产品逐步进入商业化模式;从风能、潮汐能发电技术来看,截止2014年底我国风力、潮汐能发电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1460.9万千瓦和1万千瓦左右。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新能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供能不连续、投资成本较高等一系列问题,能否合理利用各种新能源,自主创新研制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兼顾的分布式新能源产品是各大新能源企业需共同面对的问题。
(1)投资成本较高。大部分的分布式新能源产品受目前技术水平的影响,能源利用率偏低,安装空间较大,初期投资成本较高。
(2)技术标准尚不完整。分布式新能源制冷、供热、发电等技术方面起步较晚,技术尚不成熟,相应的统一技术标准欠缺,市场劣质产品时常出现,各企业间的产品技术差异性较大,售后维护方面受限。
(3)政府政策风险相对较大。目前的大部分分布式新能源产品如光伏发电、太阳能制冷等过于依赖政府补助与支持,政策稍有变动,企业盈利方面的影响却很大,企业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加之,政府政策不具体,落实不到位,无强制执行标准,导致产品盈利风险加大。
(4)市场商业化共识尚未达成。分布式新能源产品尚未真正的市场定价,消费者对产品的实用性、经济性尚存疑虑,同时在经济迅速发展,人工和材料成本不断增加,冷、热、电三者价格受 国家调控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分布式新能源产品的商业化推广势必受到阻滞。
(1)运行经济。分布式新能源以再生能源为驱动力,运行耗能较少,运行经济效益显著。
(2)节能环保。利用太阳能、空气能、风能等再生能源输出冷、热、电能,减少目前市面产品对常规非再生能源的依赖,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总量,有利于缓解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3)多能互补。分布式制冷、供热、发电可同时利用多种能源互补实现统一目标,对提高能源利用率、缓解能源危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4)安全可靠。分布式新能源产品受环境以外的因素影响较少,尤其当供电紧张导致的大规模停电时,分布式发电系统仍可正常运行,提高产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5)调解供能高峰,缓解偏远地区用能困难。分布式新能源技术实现 冷热电联产,不仅可缓解城市冬夏季供能高峰期,而且对于农村及偏远地区的冷热电供给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