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目
创新实践
含义
就是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技法进行创新 可以创新方法,在生活中去实践.
创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口语上,经常用“创新”一词表示改革的结果 。
实践
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
改革传统实践教学,加强创新素质人才培养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在教学方面面临三大改革:教学内容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这三项改革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的改革不断推进,受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制度制约的教学模式应如何变革?这是教育界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变革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路
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1)重负低效。传统教学模式“加时之风”、“题海之术”、“灌输之道”盛行,结果教师累、学生苦、家长难,教学成本 (代价)高、效率低。教学走进了“低效率——重负担——低效率”的怪圈。(2)物式灌注。 知识本位的物式目标成了教学的惟一目标,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成了教学的惟一方法,量化评分的物式评价成了评价的惟一手段,整齐有序的物式管理成了组织教学的价值标准。这种物式灌注的教学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被挪用,自主思维的空间被挤占。(3)教师主宰。 现在教学模式逐渐由“三中心”演化为“五中心”,即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五中心”导致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单向传输的关系,致使学生自学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思想自律能力缺乏。(4)主体缺失。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教学的社会价值而忽视其促进个人发展的价值,教学活动被看作是为社会生产人才“标准件”的流水线,按照固定的模式,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复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学生没有真正被看作学习的主体。(5)知能脱节。传统教学为实现较高的智育目标,一直比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最终形态的掌握水平。反映在教学方法上是重接受、轻探究;重用脑、轻动手(实践);重记忆、轻应用;重结果、轻过程,使得知识只能以孤立的形态而不是以相互联系的形态为学生所接受。(6)发展畸形。教学中单纯重智能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只训练了学生的即期应试能力,对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须的非智力因素(也有人称作人格因素)的培养比较忽视,以致于不少学生表现出智商高而情商低的畸形状态。
针对上述弊端,我认为变革传统教学模式需要采取以下思路。
增效减负,创建“低耗一高效”的教学模式
从经济学意义上理解的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教学效率,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课堂教学中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所用的课时越少,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在一定的课时内,教学的内容越多,学生的收获越大,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有学者认为,课堂教学实际教学时间是有效教学时间、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的总和。实际教学时间是教师和学生投入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总量,有效教学时间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取得直接学习收获所消耗的时间,而在课堂教学中与完成教学任务无关的时间消耗,甚至发生负作用的时间耗费,则称为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值得强调的是,所 谓有效、无效和负效教学时间都只是相对概念,只有当教育者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规律,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教学时间才能得到放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长时间练习之后会发生“高原现象”,即当练习达到一定的时间后,练习效果不再随练习时间增长进一步提高的现象。由于过长时间的练习,练习者的兴趣降低,影响积极性或创新精神的发挥。①在传统的教学中,教育者的学习要求与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不总是相匹配的,简单灌输式的教学使学生极易产生心理疲劳,感到学习负担沉重。“高原现象”发生的规律,提示着教育者,教学模式的变革应首先从摒弃时间的绝对增量等同于有效教学时间增量的教学指导思想做起,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尽量减少甚至消除无效教学时间和负效教学时间,尽量增加有效教学时间。要合理分配时间;不能随意延长学生的课业时间;不能剥夺学生的自由发展和体育活动时间;不能人为地挤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不能掠夺学生生理所需要的时间。要精心设计作业,控制作业总量,达到少而精;实行弹性作业制度,按“必做”和“选做”提出不同要求;禁止布置惩罚性作业;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性作业方式,增强作业的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喜欢做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②为了增效减负,要注意合理教学搭配,要提倡“六减六增”,即减不必要的机械记忆的负担,增创造性思维的空间;减硬性统一的课业负担,增弹性作业;减学生的心理负担,增学生的生活能力培养;减“接受”性负担,增“探究”性活动;减苦学负担,增乐学情感;减被动负担,增主动发展。
要想全面提高学科教学质量,还要把培优辅差工作切实抓好。培养国家的栋梁,首先应该重视特优生的培养,使其从小能在好的方面,发展其聪明才智的特长及综合素质的能力,使其从小养成努力学习,群类拔萃,鹤立鸡群,为以后的成就打下良好的基础。而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想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存在一个带有普遍性、长期性的问题——差生的转化。那么怎么才能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语重心长地告诫教师:“你的教革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有爱迪生。”这就告诉我们要正确看待差生,要求我们教师道德要更新教育观念。
社会上对人才的片面认识,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偏颇倾向,严重干扰了教师对学生的正确看法。事实上在任何时候,每个学生以展都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在智力发展上,有的孩子先觉早悟,有的却是顽钝后醒。此外,从才能表现方面来说,有的孩子学习善于抽象思维,有的却长于形象思维,有的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力较弱,但动手操作能力却很强。因此,只有我们做老师的用全面的观点看待差生,才是保证做好差生转化工作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