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星山

目录导航

由来

相传 严子陵与刘秀曾是同窗至交。后者做了东汉开国皇帝后,便把严请到洛阳,优礼有加,殷勤款待。夜间,两人同在御榻上抵足而眠。严在熟睡中竟把脚搁在刘秀的肚皮上。次日,值班官员急奏,说夜观星象看到有颗客星冲犯帝座。这就是“客星”之名的由来。 客星山,突兀挺拔,山色葱茏。近山处,陈山古村,曲曲小河,芦苇苍苍,岚光水色,倒影如画。“身将客星隐,心与白云闲”(李白诗),当年严子陵,谢绝刘秀的再三挽留,弃富贵名利如敝履,隐居富春,死后归葬在故里陈山上,可谓“高山无古今,大江日东流,人物浪淘尽,英名至今留”。

陈山上,南瞰余姚,北览慈溪,晴烟铺锦,稻香万顷。山高石怪水泠泠,严子陵墓在陈山岭北侧下50米处。三尺孤丘,一堆黄土,让人顿发怀古思幽之情。墓四周,原有石羊、石虎,现已毁,今尚有明正德八年(1513年)所立“汉征士严光墓”碑石一块(现存慈溪市博物馆),镌“何处是汉家高土,此间有天子故人”联语的方形石柱两条。墓左边,南宋时建有“高阁”和“高节书院”,“高风千古成陈迹,惟有荒祠绕翠屏”,建筑物在历史的风雨中湮没了。1937年,乡人在客星山复建了高风亭,惜毁于“文革”期间,客星山上,还有石仲翁等历史陈迹,山下有严陵坞、华清泉。

客星山北有大河,古称大浦(又称东江),属姚江支流,今名东横河。横河江上有一座石桥,叫客星桥,又称安山桥,桥建于宋淳熙七年,元、明时几经修建。清同治三年修成拱形桥,一孔,跨径8.5米,全长22.5米,宽3.6米,桥栏上有“客星古渡”四字,此桥气势比七星桥还大,可谓东横河上第一桥,已毁坏了。

宋代孙应时曾撰《客星桥记》:“自汉建武以来千余年,严先生之高风,激越宇宙,天下尊之,无异辞。先生吾余姚人也,晚耕于富春山,富春析而为桐庐,钓台属焉。自文正范公建祠而记之,钓台之名大显,崖石草木,得以衣被风采,发纾精神,传绘于天下,其邦人尤以为荣。而吾邑之地灵人杰,世反不传非阙欤。土俗所记,吾邑少东,江濑粼粼,潮汐上下常有声,是为子陵滩,意者其初之钓游处也。东北十里有奇峰,曰陈山,拔立千仞,秀表一方。而丛石隆起在山之阴,据峻陉,俯长川,以望东海,是为严先生墓,意者尝家是山而归葬也。傍又有山,曰严公山。有古丛祠,曰先生庙。其应史占如此,岂诬也哉……陈山临大浦,民桥其上,旧坏。淳熙十年,僧清式大改作,甓石如虹,袤百有五十尺,石栏翼之甚装,六年乃成。里人相命,亦曰:‘客星桥’。……”

客星古渡原是一个渡船埠头,遗址在今客星桥东首不远处,建客星桥后,渡废。传说当年严子陵拒绝光武帝刘秀封官,从洛阳回老家,到余姚后改乘小船在此古渡上岸,反穿钉靴上陈山,后隐居桐庐富春。在客星桥东,旧称子陵滩,系严子陵垂钓处。

客星山古迹

在客星山有不少古迹。山脚有华清泉,民国《沪杭甬铁路沿线名胜》一书载:“山半有泉,名华清泉,也称旋井。宋元丰中杨景谟顾临同游,酌泉赋诗于此。”清邵以发曾作《咏华清泉》诗:“客星山高刺天上,可观海下有清泉,泉中星月如联珠,珠光倒影高人居……清泉清且华,渊寒足洗耳。”华清泉又名华井泉,清吕迪在《客星怀古》诗中曾提到:“欲知亮节清风在,华井泉留万古馨。”足见华清泉之名声。华清泉现存,为一米见方圆形石井,井水清澈,有小鱼游。后在此泉下引水凿池,现为一井一池状,传沪杭等地常有人来此取水饮。

“自华清泉左数百步,又跃而上登,复数百步,岗平龙合,左顾右旋,东望山凹处,如吻仰张状,凹外隐隐见海,其地为严光墓所。”据史料记载:“严光年八十卒于家,汉光武帝闻后伤惜之,诏下郡县赐钱百万、谷千斛,葬客星山麓。”南宋丞相州人史浩曾作诗《吊严先生墓》:“玉匣蛟龙已草莱,一邱马鬣尚封培,云台若也标名姓,千古谁知有钓台。”明吏部郎中袁宏道也有《严陵》诗一首:“溪深六七寻,山高四五里,纵有百尺钓,岂能到潭底。”

岁月流逝,汉时碑石陵墓,早已荡然无存。唐顾况(贞元年间)所篆“汉严光墓”碑,至南宋乾道间已残缺不全,乾道7年(1171)在严子陵墓右侧建严公祠。史浩知绍兴府时,曾新筑墓道。明正德8年(1513)绍兴同知屈铨立碑,镌“汉徵士严光之墓”或为“汉徵士严公墓”,墓前置有石羊,竖有石柱一对。明万历32年(1604)由浙江按察司重修子陵墓和严子陵祠,1919年严师愈对陵墓又一次进行修葺,并增建墓表,以资景仰。此后数十年间,战争频繁,墓又毁,至1960年,墓地尚有石碑5块,刻有楹联的石牌坊柱子还立于其上,“文革”其间,这些遗存除一块书有“汉徵士严公墓”的明代墓碑(现存于慈溪博物馆)和半块清代余姚府镌立的禁上樵牧石碑外,其余都被生产队建仓库、造机埠时毁坏以作石料。

子陵墓所在的杨梅岗,自山顶至山腰处,近代还发现有战国至晋代的大型古墓葬群。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