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绿乔木。高20~50厘米。树皮幼时绿色,平滑;老时渐变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纵裂;枝和叶均有樟脑味。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长5~12厘米,宽3~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钝或楔形,全缘呈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有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幼叶淡红色,脉在基部以上三出,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叶柄长2~3厘米。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长约2毫米,花被6裂,椭圆形,长约2毫米,内面密生细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子房卵形,光滑无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核果球形,宽约1厘米,熟时紫黑色。花期4~6月,果期8~11月。[1]
生于山坡、沟谷、村边、溪边、路边或栽培。分布于江西、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四川、云南等省(区);越南、朝鲜、日本也有生长。[2]
樟树根形状不规则的块片,柱长3~20厘米,横茎0.5—5厘米;块片大小、形状不一。外表呈赤棕色至暗棕色,横断面可见年轮,质地重而硬,有强烈的樟脑香气,尝之有清凉感。[1]
秋冬季采根及根茎,洗净,趁鲜切片,阴干。冬季采果,除净杂质,晒干。用时捣碎。[2]
樟树根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