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基地

目录导航

发展

导弹基地是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战略思想的演变而不断发展变化的。20世纪50年代一些国家初建的导弹基地设施多在地面或半地下,60年代开始转建于地下,其发射阵地采用地下井式(见导弹发射井)。70年代,由于战略侦察技术的发展,导弹数量的增加,命中精度的提高,特别是分导式多弹头导弹等的出现,地下发射井成了易被发现和摧毁的目标。对此,一些国家采取了加固地下井、增加发射装置、修筑假阵地等措施。

部署

缩略图缩略图导弹基地的布点和部署,是依据国家战略方向和作战指导思想,导弹、核武器的性能和所能承担的作战任务以及地形情况等,经过勘察和综合研究确定的。基地幅员一般为10000~60000平方公里,发射阵地之间距离通常为数公里至十几公里。导弹基地兵力配置多少,取决于其任务和导弹种类、数量以及自动化程度等。例如美国“民兵”导弹基地配置一个辖3个或4个中队的导弹联队,装备150枚或200枚导弹,每个中队辖5个小队,每个小队有10个导弹发射井,装备10枚导弹,配一个发射控制中心;而“大力神”导弹基地,则配置一个只辖两个中队的导弹联队,装备18枚导弹,每个中队辖 3个小队,每个小队有3个发射井,装备3枚导弹,每井配一个发射控制室。一些国家为提高导弹快速反应能力和生存能力,平时就将导弹竖在地下井内,实行不间断的战斗值班,使导弹处于待命发射状态;组织严密警戒和防空,对暴露的特征明显的设施采取专门伪装和防护措施。

以地下井为发射阵地的导弹基地,虽然对地下井已采取了加固措施,但其生存能力仍是有限的。因此,一些国家都在加紧研制和装备机动(地面或地下)发射的导弹,探讨新的发射阵地建筑形式,以提高导弹基地的生存能力。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