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河镇三河镇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西县东南部,地处合肥、六安两个地市交界处,也是肥西、庐江、舒城(属六安市),三县两市交界处,地理坐标:东经117°14‘~117°16’,北纬31°30‘~31°32’,总面积72平方公里,辖7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其中建成区面积4.71平方公里;总人口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近3万人。
距肥西县城25公里左右,自然形成集文化、经济、商贸于一体的区域中心,交通便捷,合铜公路穿镇而过,水路极为发达,有丰乐河、杭埠河傍镇而过,通巢湖,入长江。距合九铁路站7公里,成为合肥、黄山、九华山以及巢湖旅游风景区中的重要旅游城镇。1994年,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全国小城镇,1997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1998年被确定为省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单位,1999年,先后被批准为省、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合肥市新一轮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三河镇三河地处巢湖之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典型的水乡古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三河镇在安徽合肥县南八十里,外环两岸,中峙三洲,三水贯其间,故曰三河”。据传,此地原是巢湖中的高洲,故有“江中之洲”之称。春秋时称鹊岸;晋以前叫鹊尾。晋后称鹊渚镇;南北朝后期称三汉河;明清置三河镇(《三河镇历史变迁考》)。民国前后一度称肥南,三河在历史上多属庐州府合肥县。1949年元月24日设立三河市,直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市辖1区、6乡、62村;1950年下半年撤市设置三河区,辖3乡、5镇;1956年撤区成立三河镇人民委员会;1960年改称三河人民公社;1961年复称三河镇人民委员会;1968年成立三河镇革命委员会;1981年12月建立三河镇人民政府。自1950年下半年起一直隶属合肥市肥西县。
三河历来商贾云集,车船辐辏,素有“小南京”、“小上海”和“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誉,每天流动人口上万人;1991年华东水灾,国家29个部委领导来三河视察,一度三河之名享誉海内外。三产发达,饮食文化独具特色,形成自己的菜系,“玩在黄山、九华山、吃在三河”已成为众多游客的共识。个私经济迅速,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经济新格局,现有个体工商户1200多家,私营企业23家;拥有竹木、粮油、农贸、商城、羽绒、牲畜交易六大专业市场,功能齐全,设施完备,总面积达119000平方米,199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2.8亿元。工业起步较早,基础条件较完善,形成塑料、纺织、铸造、五金、化工、机电、印刷、食品8大主导行业,300多种主导产品。1999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2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3.08亿元,实现利税1992万元。三河企业发展呈现五种态势:一是结构趋于合理。98年产值超1000万元的有2家;利税超100万元的3家,超20万元左右的4家,既有拳头产品,又有创汇产品,初具10大主导产品优势。二是呈规模优势。拥有富光、农化、兴利、铸管、油厂等一批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创税在50?100万元的规模较大企业。三是企业布局相对集中。形成镇办、私营、外商三个工业小区。四是有一定的外向度,几年来全镇累计引进镇外资金1亿多元。五是私营企业方兴未艾,年上交税收占70。农业注重科技应用,抓住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单位的契机,高速农村产业化结构,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应用,主导产品有三河麻鸭、肉鸽、水产品等。拥有杨婆、新圩两个农业生态基地,建立3个名优农副产品基地、1个水产基地。1999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2亿元,财政收入1004.4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农民人均纯收入20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00元。
三河镇城镇化水平较高,达70%。先后新建了三杭路、恒昌路、振宁路,拓宽了合铜路三河段,基本形成了三河镇道路框架,新建和改造城区道路7条,长9000米,其中修筑水泥路面5000多平方米。新建居民住宅小区达20万平方米,工商业用房80万平方米,城区面积达3.5平方公里。城镇基础设施较好,拥有日供水万吨的自来水厂,自来水普及率达95%以上;建成一座35KV变电所,环卫基础设施较为齐全,有一座占地有65.3亩的垃圾理场和垃圾中转站;安装了道路路灯,新建一座液化气供应站;开通5000门程控电话,新建130、139两个移动电话发射塔,户均电话占有率达53.3%,有线电视实现了电视光纤传输联网,覆盖率达95%;加高培厚东南线1740米的防洪堤,修筑北线2320米的防洪墙,高程达15.5米。目前正在实施合铜路三河段二期拓宽改造,立面改造工程和西线防洪二期工程、旧城改造及小南河治防工程。
三河镇有文化分馆1个,专业创作、演员、管理人员5人,有完全中学1所,小学5所,学龄儿童入学率100%,毕业合格率100%。老年大学1所,老年活动中心1座;广播电视站开设了自办节目;三河医院拥有专家、医护人员200余人,病床200多张,达到县级医院标准。创出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三河模式”,推广全县,有计生服务所1个。三河敬老院荣获“全国模范敬老院”,省一级敬老院称号。
三河4城镇发展还存在不少政策性困难与障碍,如户籍制度改革仍存在指标控制;土地政策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存在较大阻力;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仍存在一些问题等等。对策及建议:一是户籍制度改革只要符合条件,可以不受指标限制;二是土地市场要进一步放开,除用地审批外,其交易、置换、抵押等均可简化手续;三是对4城镇建设及个体、国有、集体单位贷款均可放开;四是加大保险业发展,减少各类投资风险,增强投资信心;五是继续加大“以奖代补”工作实施力度,把社会事业发展纳入“以奖代补”项目。
三河镇是市、县的改革开放试验区,1999年肥西县政府就加快三河经济和社会发展召开专题常务会议,并赋予12项优惠政策。下一步三河镇发展的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和县委九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以增强综合竞争实力为中心,以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为着力点,按照“以旅游为龙头,以三产作支撑,围绕中心建卫星,抓住特色做文章,实行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管理。努力建成旅游名镇、经济大镇、文明新镇”的要求,围绕三产办工业,围绕三产办农业,围绕三产抓好其他各项工作。实施三产兴镇、工业强镇、基础先行、科教带动四大战略和农业富民工程。到2001年,把三河初步建设成为合肥市的商贸、旅游卫星城市及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主要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3200元,实现一年一大步,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各项事业迈新步。2010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再翻两番,实现财政收入3900万元,工农业总产值38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40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迈出更大的步伐。
2007年年初,省八次党代会提出,“安徽省要逐步形成以省会经济圈为中心”;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明确要求“高标准构筑合肥滨湖城市框架,规划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六安、巢湖为两翼的省会经济圈”。建设并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省会经济圈已不仅仅是省委、省政府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也是合肥、六安、巢湖3个市各级领导干部以及广大群众的迫切心愿,更是响应中央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号召,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合肥、六安、巢湖三市水相连、地相接、人相亲,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由来已久,人民群众的交往更是源远流长。作为三市唯一共同的地理位置交会点的肥西县三河镇,在省会经济圈建设中,又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什么样的角色?2007年5月16日-17日,在合肥、六安、巢湖三市联合主办的“打造省会经济圈、推进安徽新跨越”理论研究会上,一位与会学者说,三河镇过去是三县交界地,三市的交界地,是省会经济圈建设的交点,也将成为建设的焦点,最后必将是省会经济圈建设的亮点。过去的一年,镇党委、政府围绕把三河建设成省内“一流的旅游名镇、一流的经济强镇、一流的生态古镇”的奋斗目标,坚持以发展旅游业为中心,以新农村建设和工业发展为基本点,全镇上下共同努力,凝心聚力,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被确立为“安徽省环境优美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5年10月,境内的三河古镇景区荣获国家AAAAA级旅游风景区。
千年古镇三河号称“皖中首镇”,历史上是合肥县、舒城县、庐江县三县的交界处。1926年建于镇中的杭埠河上的大石桥“三县桥”,诠释了三河所处的“鸡鸣三县闻”位置。中孔上端刻石“建于民国十五年”至今依然清晰可见。千百年来的无数次变动,三县的交点都始终围绕着三河。解放后三河曾短期设市,属于巢湖专区,1950年4月撤市设区,三河镇区则重新回到合肥,属于肥西县。1955年7月三河镇西南舒三、五星直到丰乐镇河南大片地区划入舒城后,就一直在舒城“版图”内。
解放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三河镇是肥西、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1983年7月之后,肥东、肥西分别由巢湖地区、六安地区划入合肥市,到两地区“撤地设市”,三河也由“三县交界”变成合肥、巢湖(原地级市)、六安“三市交界”(现为二市交界),1991年大水后因防汛职责的关系,庐江县又“归还”了新杭埠河河北原属三河的少量土地。同时三河也放弃了20多亩位于新杭埠河南属三河的土地。即使在今天区划界线分明,规划控制十分严格,在三河镇上,三河与杭埠或者说合肥与六安的地界依然交织渗透在一起。
三河镇与同大镇隔河相望,两个镇政府之间的距离不足2公里,与杭埠镇镇政府的距离也只有5公里。无论是历史还是现代,这3个镇都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千年的岁月和不同的行政隶属不仅没有把3个镇分开,而今天省会经济圈建设又必然使他们在经济合作、利益共享、招商引资、治安联防、计生互动等方面联系得更加紧密。
翻开合肥滨湖新区的规划图,我们会发现令全体三河人民感到兴奋的地方,中国的传统建筑都是坐北朝南,而滨湖新区的建设又是沿着巢湖向南发展,因此,如果说滨湖新区是合肥的大客厅、大花厅的话,那么三河就应该是合肥的门前花园。
历史又一次地把三河推到了众人面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如果说2500年前的伍子胥与楚灵王的那场鹊岸之战,150年前的“三河大捷”(太平军与湘军的一场血战)把三河写入了中国的历史教科书,1991年的那场洪水使三河举世闻名,那么今天的省会经济圈建设和泛巢湖大旅游给三河的振兴与腾飞插上两个强劲的翅膀。历史性机遇摆在三河镇面前:三河完成了从三县交点向合肥市、六安市二市焦点的飞跃。
“交点”如何成为“焦点”?三河镇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中心城镇的带动、示范和辐射作用,充分发挥既有的“皖中商品走廊”的作用。特别是发展旅游业,三河镇应和周边巢湖市、六安市的相关乡镇联合起来,进一步开发与三河有千丝万缕联系的历史人文景观,改善交通条件,把“蛋糕”做大。为拓展省内外旅游市场,方便零散游客出游,三河镇和合肥旅游集散中心联合推出三河—合肥旅游直通车,正式通车;向上海等全国19个省、区、市开展了三河征集形象语言活动,经过专家组的多次商讨、研究,推出了“千年古镇,生态水乡,名人故里,美食天堂”的三河名片;30日,“中国三河·沈从文作品研讨会”在三河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各大高等院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据悉,如此高规格、学术化、新锐化的“沈从文作品研讨会”在国内尚属首次。
“舞低杨柳三河月,歌罢桃花水乡风”。中国三河首届“水文化”节将于4月19日在风光旖旎、景色宜人的杭埠河、丰乐河的交汇处——桃花岛拉开序幕。本届“水文化”节旨在利用三河丽水、古镇桃花的自然资源,凸显古镇“小桥、流水、人家”的独特风貌,演绎“姑嫂浣溪沙、钓叟戏莲娃”的诗意文化,尽展“徽韵水镇”的独特魅力。整个节庆活动共分三个篇章:“灵秀三河”演绎三河源远流长的水文化,“和谐三河”展示和谐、美丽的新三河,“腾飞三河”展示三河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光辉未来。三河,又将成为省会经济圈建设的亮点。
围绕年度旅游工作奋斗目标,按照市、县重要部署,三河镇全力落实省市旅游大会精神,加快旅游建设速度,加大投入力度,旅游工作呈良性发展态势。着力进行了景点建设和改造,投资500万元,对刘同兴隆庄第三、四、五进进行布展,扩建杨振宁旧居,恢复建设刘秉璋旧居——鹤庐,新扩景点面积1000平方米。完善了旅游基础设施,投资2500万元进行合铜路和英王路立面改造,已完成1200间,占总户数的80%。推出了“星光灿烂夜三河”活动,投资1500万元,完成了灯饰亮化、浮雕一期和背景音乐工程。准备实施灯饰、浮雕二期和三水贯通工程。
下一步,三河将紧紧“围绕一个核心,抓住两个兴奋点”,即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做活水文化和庆祝 “三河大捷”150周年为兴奋点,重点实施“12345”工程,拓宽旅游市场,开创旅游工作新局面。一是恢复一个英王府。为充分发掘旅游业中的历史文化内涵,镇里通过招商引资,恢复建设英王府,引进战略投资者,再现英王府的沧桑历史和文化价值。二是繁荣两个入口,打造商业新景点,采取招商方式,激活古民居,美化西街入口处和鹊渚文化广场入口处的商业环境,使黄金地段真正繁荣起来。三是打造美食街、文化娱乐街(万年街)、购物街(西街和中街)。四是继续实施灯饰、浮雕、小月埂改造、英王路至合铜路四个二期工程建设,靓化景点,增添古镇旅游新看点。五是继续完善景点建设,实施刘同兴隆庄第三、四、五进布展,扩建杨振宁旧居和鹤庐,恢复孙立人旧居,进行小辞店建设。并通过大胆尝试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通过招商等手段,将打造成熟的景点对外租售给有实力的集团经营管理,做活旅游市场,增强经济效益。(刘冰石)
三河镇,地处合肥、六安二市交界处,与庐江县、舒城县(属六安市)相邻,有2500多年历史,为肥西经济重镇,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示范镇,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单位,合肥市新一轮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99年被国家建设部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合肥市“六个好”乡镇党委,被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州”的独特地貌,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遐迩,是镶嵌在巢湖岸边的一颗明珠。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地。有 “装不完的三河”,“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誉。
三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一战击败清军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至今仍留有当时的大本营、古城墙、古炮台等遗迹。李鸿章家粮仓、杨振宁客居地等保存完好;还有宋太祖寄宿地“二龙街”庐剧“小辞店”等传说。
三河镇文化底蕴浓郁,以各种精彩纷呈的文艺表演形成了古镇游的一大看点。三河是庐剧的发源地,庐剧第一剧目《小辞店》就取材于三河二龙街上发生的故事。至今民间仍流传《小辞店》里发生的缠绵纯洁的爱情故事。三河民俗文化丰富多彩,体现了中国南北文化的交融。至今,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民间仍自发举行龙灯、闹旱船、跳河蚌舞、赶庙会等活动,端午节时,人们做粽子、玩龙船;中秋节日仍玩火把;婚丧嫁娶,仍抬花轿、闹花船、请“良玩”;前有姓氏后有郡的民俗灯笼仍高挂在每户人家的门楼之上,保存着淳厚的民风。
开放、和谐、美丽、神奇的三河,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得天独厚,日新月异。三河镇把旅游业确定为“十一五”期间三河经济的龙头产业,按照“高起点,新思路,大手笔,创一流”的要求,坚持高起点规划,把三河纳入合肥大旅游经济发展圈;高标准建设,打造“合肥顶级,安徽精品”的旅游产品;优化旅游环境,把三河建成最适宜人类旅居的城镇;三河人民热情好客,珍重友情,渴望海内外朋友到三河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并分享三河经济腾飞的欢乐。
民俗看点
踩高跷、赛龙舟、玩龙灯等传统民间娱乐,备受游客欢迎。
美食
三河古名“鹊渚”,也是遐迩闻名的酿酒之乡,三河米酒是当地一绝。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三河的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它取南北菜系之长,集徽、川、淮扬菜之大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菜肴风味。传统宴席——“八八席”、“八四席”,无不传递出饮食文化的底蕴,三河酥鸭圆面、三河米饺和三河臭豆腐被称为“三河三绝”。米粉虾、豆腐面鱼汤等名菜无不展示水乡的风韵,让你回味无穷。
特产
三河古镇主要特产有羽毛扇,茶干,米酒和牛角梳,这些特产的技艺都是先辈们一代代的传承下的的,《走遍中国》走进三河古镇对这些古老的技艺进行的拍摄拍了五味茶干与多种色、 香、 味、 形俱佳的美食 菜肴和古城墙、 杨振宁客居、 刘同兴隆庄、 李府粮仓以及羽毛扇、 制杆秤、牛角梳、 弹棉花等等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