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稳天气

静稳天气

目录导航

危害

静稳型重污染天气严重影响城市的能见度,同时引发呼吸道疾病;受空气颗粒污染物长期影响,可引起急性和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甚至肺癌等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1]

发生时间

静稳型重污染天气主要出现在10~12月份,1~4月份时有出现。近年来6~9月份未出现过重污染天气。静稳型重污染天气的年际变化不明显,2003年出现最少为5天,2004年出现最多为13天,平均大约出现8天。

秋季冬初是静稳型重污染天气高发季节,也是一年中重污染发生的第二高峰期;而夏季是一年中空气质量相对较好的季节。[1]

成因

北京市静稳型重污染天气形成的原因复杂,影响因素多,主要有地理气候因素、污染气象因素和污染排放因素等。

北京位于太行山和燕山山脉脚下的华北平原北端,平原地区西、北和东北向环山,山脊连成平均海拔1000m左右的弧形屏障,地形呈簸箕状,大气流动受到阻挡,大气污染物不易向外输送,大气自净能力不强。受“簸箕”地形影响,华北地区尤其是北京,常年风速偏小,比其他地区更容易导致污染物累积而出现重污染天气。

北京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其主要的气候特征,秋季冬初季节,风小、湿润、逆温等污染气象条件经常出现,容易出现静稳型重污染天气。在污染物排放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不利的气象条件是重污染日形成的主导因素。

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重污染日形成的根本原因。首先,京津地区局地有明显高于周边的排放源,具有有利于污染物局地累积而形成高浓度的潜在条件;其次,华北北部,尤其是北京西南方向延伸至河北省南端由绵延的城镇形成的大面积污染排放带,易于造成大范围、区域性的污染累积;最后,在静稳天气条件下,弱的偏西南和偏南气流有利于把西南污染排放带上累积的污染物缓慢输运到北京地区,与北京地区本地累积的污染物一起形成重污染。[1]

(注:以上主要以北京为例进行分析)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