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群体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是由Peter Russell(1983),Tom Atlee (1993), Howard Bloom (1995), Francis Heylighen (1995), Douglas Engelbart, Cliff Joslyn, Ron Dembo, Gottfried Mayer-Kress (2003)与其他理论家共同描述,是由许多的个体合作与竞争中所显现出来的智慧,它看似有自己的思想。
集体智慧是一种共享的或者群体的智能,它是从许多个体的合作与竞争中涌现出来的。集体智慧在细菌、动物、人类以及计算机网络中形成,并以多种形式的协商一致的决策模式出现。对于集体智慧的研究,实际上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属于社会学、商业、计算机科学、大众传媒和大众行为的分支学科——研究从夸克层次到细菌、植物、动物以及人类社会层次的群体行为的一个领域。这个概念也经常出现在科幻小说中,它被当作为联结物种和生化人的心灵感应。
上述定义来自侯世达(1979)、彼得·罗素(1983)、汤姆·阿特利(1993)、皮埃尔·列维(1994)、霍华德·布洛姆(1995年)、弗朗西斯·海拉恩(1995年)、道格拉斯·恩格尔巴特、克里夫·乔斯林、罗恩·德姆博、戈特弗里德·梅尔-克瑞斯(2003年)以及其他理论家的著作。集体智慧被诺曼·L·约翰逊称为共生智能。
自媒体郭静的互联网圈在《互联网群体智慧的危机》一文里提到:
互联网重构了知识体系,每个用户在享受知识的同时,又在默默的贡献着知识,群体智慧在互联网上得到了空前绝后的发挥,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哪怕贡献的很少,似乎互联网上“傻子”这个词儿绝种了,各个内容平台都汲取着群体智慧的内容。
群体智慧主要表现在,用户购物时对产品的评价或使用感受,如天猫、京东上的商品评价;用户对某网站质量、真假的评价,如百度搜索结果页用户对网站的评价;用户对使用O2O服务类型的评价,如用户使用大众点评的评价,用户在去哪儿上使用酒店的评价;用户的点赞行为等,都算是默认贡献智慧的一种,由群体智慧贡献的内容组成了新的内容体系,互联网全住民都在间接的使用这些内容。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群体智慧贡献内容的生成,群体智慧所产生的危机也逐渐体现出来,用户在享受群体智慧正面的同时,也不断被负面的信息影响,面对群体智慧,我们开始茫然了,至少,没有当初的兴奋,或者说,很难找到纯净的乐土了。
虚虚实实,真假难辨
群体智慧的第一个危机就是(作者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虚虚实实,真假难辨。水军在互联网界的力量不容忽视,贴吧、京东、天猫等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水军,水军的作用是给某些店铺、公司做正面/负面的信息引导,他们将内容参杂在群体智慧中,以假乱真,让用户根本难以分辨这些群体智慧里哪些是水军的,哪些不是水军的。尽管各大平台都在打压水军上不遗余力,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水军总能在规则中找到漏洞。
除水军外,对于群体智慧的表现形式上,也很难分辨,尽管平台会对店铺做星级评级,对酒店做星级评级,但用户评价方面,很难将差评和好评的排序理清楚,即使最高明的算法也做不到,不可能在10000件商品中,所有人都是好评,而一旦有差评,那么,差评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呢?同类型的十个商品中,百分之九十的好评,和百分之八十的好评,究竟哪个会好?用户能够轻易判断出来吗?明显不能。
酒店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一般酒店的评论量是要低于商品交易的评论量的,毕竟商品的单价更低,用户购买的频次更高。我们打开去哪儿网或者携程的APP会发现,在所浏览到的酒店信息里,想要看到用户的评价,总会有差评存在,而差评的占比都不会低于50%,所以,在对比过程中,要去分辨酒店质量的好坏,完全摸不着头脑。
部分差评会直接影响到主管判断,但当所有商家都有差评存在的时候,群体智慧里制造的内容,已经出现了多种干扰,在虚虚实实的信息里,真假太难分辨了,群体智慧此时反而成为了一种拖累,群体智慧的参与者越多,好坏的分配比就越多,在如此之多的信息里,真假是不容易判断的。
高质量的太少,低质量的太多
群体智慧对于低质量的内容,会贡献出非常大的能量,比如点赞行为,收藏行为,都会间接贡献自己的智慧,但,稍微专业一些,或者高质量的内容,群体则表现的尤为沉默,这部分人要低调的多,他们并不愿意将自己的智慧贡献出来,或是因为精力问题,或是觉得无分享的必要。
以网站评论为例,虽然百度口碑上所有的网站都可以评论,但,评论量最大的是热门网站,而偏门的、冷门的网站,却没有人来参与到评价中来,尽管用户对这些偏门、冷门的网站需求频次更低,却也需要有人来贡献。
再比如电商网站,价格越低、购买量越大的产品,用户评论量越高,而价格越高、购买量低的产品,用户评论量越低,是不是价格高、购买量低的就不是好产品呢?并不一定,所以市场上有大量帮助用户推荐的网站,而这是需求推动的,并非像普通用户购买商品一样无私,专家们的推荐里,总或多或少会有“广告”参杂在里面,这就有失偏颇,也非群体智慧的表现。
移动互联网危机,更细碎,但质量更低
移动端制造优质内容明显没有PC端方便,而移动端当前之所以有如此众多的内容,大部分仍是从PC迁徙过来的。至于微信、易信等聊天工具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属移动互联网产品,而微信、易信本身在内容方面是有一定缺陷的,用户需要有更多更多的内容。
用户更容易参与到移动端的群体智慧中来,不过移动端制造的内容更碎,更细小化,用户参与总量有所提升,而群体智慧的质量却并不随数量的上升而上升,反而是更困难,因为用户更懒,更不希望通过6寸屏来制造内容,当前移动互联网市场上也不存在好的内容制造工具。
随着信息越来越臃肿,群体智慧所提供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呈现降低趋势,用户要想众多信息当中去分辨信息的真假,对于大众群体来说,太过于困难,而高质量的内容,则更是可遇而不可求。移动端上,好的内容制造器,有的是各种碎片化的信息,不是说碎片化的信息完全无用,只是碎片化信息的价值有限,稍微“高智商”一点,都不达标。
国内9亿移动互联网用户所造成的大的群体智慧综合体,分散在互联网的各个平台上,早些年造就了平台的成长,但面对信息的大幅度增长,群体智慧,也面临着一定的危机。
互联网整体内容的质变,还需要一定的发展空间,愿,更多高质量的群体智慧出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