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亚园林尼罗河流域滋生出古老的埃及文化,早在3000多年前的新王国时期已出现庭园。虽然我们见不到文字记载和实物,但我们从已发现的古埃及墓画中所绘的宅园可以复制出立体鸟瞰图。据此可知,古埃及园林方方正正,几何测绘很严谨,四周有墙,园中栽满了树,房屋对称,园中有水池,池旁有亭。园门与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园不大,却是精心设计的产物。园林用石材较多。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20世纪初,考古学者发掘巴比伦王宫遗址,在遗址东北角发现一处长方形建筑遗址,这个遗址使用了大量的贵重石材,屋顶并含有湿气,发掘者认定这就是空中花园遗址。它作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很不够。
从西班牙到印度,横跨欧亚大陆,有着一种独特而显得刻板的园林形式,这就是西亚园林。它处于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双重作用下,伊斯兰教给予了它巨大的影响,使它成为伊斯兰文明的体现和组成部分。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阿拉伯地区占半数。古埃及是人类文明的最早发源地,世界古代十大奇迹中,惟一和园林有关的便是巴比伦的悬空园。经认定,《圣经》中的伊甸园在西亚现今的大马士革。虽然我们对那里的园林感到陌生,却不能忘记人类智慧曾凝聚于此,为西方文明乃至世界文明构筑了温床。
古埃及园林
古埃及和西亚气候干燥炎热,邻近沙漠,景色单调,水成为人们生存的重要条件。如果缺少树木,人就会更多地处于阳光暴晒之下。树木的遮阳作用使人们感到凉爽,树木的光合作用使人们感到空气清新、洁净,因此,人们进行绿化活动显得较其他地方更为主动。因受这种自然环境制约,古埃及园林有着鲜明的特色,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为了减少水的蒸发和渗漏,水渠为直线型,而水是绿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植物须随其布置,这就决定了当时的园林为规则式园林;其二是由于人们在实用作物的栽植上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园中植物的种类多为无花果、枣、葡萄等果树,这意味着园林植物的发展是由实用到观赏逐步过渡的。
以古埃及的重臣宅园为例,一般都是大门正对着主体建筑,中间是葡萄架,中轴线的两侧对称分布着方形地块,各个地块上分布着草坪、园亭、水池和树木。
古埃及人崇尚稳定、规则,仿佛任何建筑都要像金字塔一样要用最少的线条构成最稳固、最崇高的形象。这一点,影响了西方艺术的发展,又让人们从世界各地聚集在它周围,发出由衷的赞叹。
除宅园外,古埃及还有神园、墓园等形式。在社会早期发展的过程中,迷信体现于人们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人死后可在来生转世的迷信思想,要求坟墓旁有树以供死者享受,墓园完全追求现实生活中令人愉悦的环境状况,它是现今西方墓地的起源。相比之下,东方墓园的园林气氛不够浓厚,庄严肃穆有余,美好明畅不足,忽略了墓园是生者活动场所之一。古埃及神园为使人有崇高的感觉,常建于易受风沙侵蚀的高处,有时需凿石填土,灌溉也不方便。为了在神园内成行成片地栽植树木,当时的人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所以同时也就更令人崇拜。
西方的造园起自于西亚的古代波斯,即古波斯所称的“天国乐园”。这种造园的特点是用纵横轴线把平地分作四块,形成方形的“田字”。在波斯人的心目中,水和绿荫对于身处万倾黄沙中的他们显得特别珍贵,认为天堂(即后来基督教所说的伊甸园)就是一个大花园,里面有潺潺流水,绿树鲜花。
最初的西亚园林影响范围主要还是在叙利亚、两河流域、埃及以及后的所有伊斯兰地区。而最完整继承并保留其手法的也就是伊斯兰体系。